清水 发表于 2010-4-26 22:23:39

【转载】安海老街——写在被改造前(初稿)

本帖最后由 清水 于 2010-4-26 22:41 编辑

安海老街——写在被改造前
(一)
  安海,东南沿海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和商贸重镇,自公元1130年建镇,至今已近880年。早在唐代,安海就是海外交通要塞,宋元时期发展成为泉州港中最重要的一个支港,对外交流十分频繁。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5534c3a79c756b05990.jpg
(位于安平桥头、白塔下的古渡头,是古代泉州港的安海港口的一个重要见证。九十年代初水心禅寺建起,白塔影水风光不再,如今渡口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清代以来,西风东渐,开始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特别是在上世纪初,在西方文化强行{3}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闽南沿海地区开始出现了融汇中西方文化的建筑形式——骑楼。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0178ecb6fd6f5cc4a0.jpg
(现在安海骑楼保存得相对完整的应该算是中山中路,但在最近的一次修整中并没有完全按照原来起来的样式,全部被装饰成红砖柱样式,可见主持者无知。)


  因骑楼建筑形式适合闽南炎热多雨的气候,同时又能够满足人们沿街步行购物的传统活动需要,因此在上世纪初闽南各地区普遍采用骑楼建筑形制,从而形成具有闽南特色,又融有异国情调的城市商业街景。

  三里街,是安海的传统街区。它不仅是商贸繁华的产物,更承载了安海古老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见证了古镇安海几百年来的繁华与变迁。三里街南起安平桥附属建筑物之白塔脚下,途经仁福境、石埕街、咸德境、城隍宫、圣殿、兴胜境、寮仔口、型厝几个古境地,北至龙山寺。街长约三华里,故名。民国期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为“中山路”。

  安海三里街,几经变迁,最近一次是在1919年7月份。为适应当时经贸需求,当时回国主持路政的著名旅日侨商陈清机,受邀主持扩街工程。原计划按街道的中点,向两边扩展,将原本不上一丈的街道扩宽成三丈二,主路的宽度相当于现在的东大街。两边另辟人行道六尺(俗称五脚架)。可是后来,因为拆建经费以及市民意见,路面只开阔成一丈八宽,而人行道仍照原定计划。


(二)衰落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在经济浪潮大推动下,城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方式,意识观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伴随着现代商业模式下的各种商业大厦及新式街区纷纷出现在这座古老的城镇。特别是1986年,安海规划建设了东大街(即成功路),新镇区的迅速繁荣,更是取代了以前安海镇最繁华的中山路的位置,使得传统骑楼商业街在功能上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开始走向衰退。

  骑楼式旧街区由于新陈代谢的规律,自身存在不适应现代人生活的问题也日益突显。例如:由于人口增多,交通工具的进步,使得骑楼旧街区的街道空间显得较为拥挤、混乱,交通的堵塞,汽车的尾气,噪声的影响着骑楼的居住环境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商业街的商业文化氛围,此外老街区的骑楼建筑,由于时间较长,存在着建筑物老化,建筑设施严重不足和落后的现象。同时居民和沿街单位为争取空间,不断随意地改建、搭建,使骑楼的面貌在不断地破坏,其中最严重的是中山北路,大量传统骑楼被改建成新式楼房,各式建筑混杂其间,街道空间和街道界面较为混杂。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09e6688329a8844c9e.jpg
(中山南路骑楼,经久不修加上随意搭建,骑楼就成了这般模样,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更不用说存在着什么影响街道面貌之类的话了。)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096c9f39d0291e93e1.jpg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092f9003d22d141eb9.jpg
(中山中路,各式各样的骑楼门面被现代商业招牌所淹没,或许你只是底头逛街,而未曾发现这番美丽!)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09b8a5402c210c8943.jpg

(衫木架起的骑楼门面在安海已不多,摄于中山南路)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102a15d399dea8e124.jpg
(中山南路,被改建后的建筑依然保留着骑楼建筑。)

    九十年代东鲤新区的建设,政府办公所在地东迁,更多的商家从中山路迁出,进驻到新的商业区,老街昔日的辉煌已被完全取代。如今只有少数的商家驻扎在老街区,经营产品的种类也改为日杂百货用品为主,范围也被局限在中山中路和下墟巷附近。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708763697512430a887.jpg
(海八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新兴街区,与三里街平行。)



(三)现状特色分析
       中山路为南北走向,两侧建筑为东西朝向,沿街为连续的骑楼,在晋江多雨、多台风地区发挥着遮风挡雨的作用。建筑单体以两层为主,底层商店,二层及二层以上皆为居住。沿街均设骑楼,骑楼廊柱以地方特有的传统建筑材料清水红色釉面砖砌筑为主,还有少数圆形洗海蛎壳柱,二层部分每开间大都有壁柱直达屋顶,窗台下分清水花砖装饰和白灰粉墙,窗顶采用圆拱、尖拱、火焰拱多种形式,许多形式由海外传入。二层屋顶为红砖铺顶的平顶,并有葫芦栏杆围护,屋檐下装饰特别精致,有地方传统清水砖砌成的各种线条,有的还配有砖雕及泥雕图案。在建筑设计风格上不但吸收了海交文化的精华,而且在用材及工艺上都融合了晋江地方传统文化的特色。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2395037e97cc5ebd5a.jpg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237b5d9d1015d3721a.jpg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2311d1f721835deb30.jpg
(秋景食杂,相信是很多安海人不能忘却的记忆。而你是否发现其建筑,如同现在的大型超市、卖场一样,在强大的攻势下独守着那份记忆。)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2328eded610042ab46.jpg
(中山南路,照片上右手边的建筑是家食杂铺,花生、鸡蛋及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运气好的话,或者你可以买到,因为我觉得店主不像是在经营一家店,而是在经营一份记忆。)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23024af52bfab9dbd6.jpg
(中山南路,有天友人来坊,到他们去这边吃小吃,“这里很像是厦门的八市也“,随意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我却一直记得。在这里你可以发现最安海人的生活,下午三点……)


  三里街北连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涉台重要史迹龙山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井书院、霁云殿、基督教堂,及成片传统民居;中部连接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清机故居、飨保堂、清代施姓古民居(施琅后裔子孙)等成片保存相对完整的闽南传统建筑;南端则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白塔、澄渟院(弘一法师莅安下榻处),周边可开发旅游资源丰富。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4046fe8f9c4c8b9f8a.jpg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40a442a1b047ef359f.jpg
(安平桥附属建筑——瑞光塔,俗称”白塔“)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40230c158a23e64094.jpg
(安平桥头建筑)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402f128dc2f0d81339.jpg
(安海私家园林之一——尺远斋)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4157e827b6df05cd69.jpg
(三里街附近成片古民居,施姓古大厝)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4167b681afec34431b.jpg
(福建省首条民办公路——泉安公路,倡建者陈清机故居)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4149ef400b84e8bf05.jpg
(泉州四大书院之——石井书院)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416f777a075583fca4.jpg
(道教遗址——霁云殿(右),左边为安海奎光阁)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403d3751017ef3fd34.jpg
(安海基督教堂)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414f095b5208d8f90b.jpg
(全国涉台重要文物——安海龙山寺)

(四)拆?建?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71116f504bb0d456de8.jpg

    诗人N·希各格梅(N·Hikmet)有句名言:“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深刻揭示出了城市所留给我们的记忆是多么重要。城市的记忆即城市的特色!

    现在很多城市在建设中,图新图快,打着“城市特色建设”的标语,没有充分考虑本城市的建筑特色,最后建成的建筑、街道、城市广场,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可言,最后只是“千城一面”。城市的空间可以一样,历史却不应被再次决定。谈到城市特色,绝对不能只顾一时大兴土木,而忽略历史传承,应该充分考虑该城市的建筑特色及居住生活习惯,而非一味地拆迁,再重建。
“拆”还是“建”,是必须面对和慎重处理的问题。拆,不能想拆就拆。拆除就意味着城市个性的消失,城市历史感就消逝。建,也不意味着古建筑的重生。在“拆”与“建”的轮回中,我们必须认真反思: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一位德国学者对北京旧城改造曾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这句话提醒我们从一个全新角度审视对待旧城观念。

    是否只要一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历史街区就无法保护了,历史风貌就必定丧失?答案是否定的。
拆旧与建新并不是一对矛盾。如果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新旧分开,实施保护性开发,既可以维护老城历史风貌,又发展经济、发展新区。

(五)建议。

1、保护街区历史文化的整体性、维护历史场所感

    由于缺乏对历史文物的正确认识,在传统街区保护规划中出现了很多对历史建筑、街区进行盲目整修的现象,其本意无可厚非,但是,由于整修的方法不可,可能会极大地破坏历史文物的原真性,这实际上等同于破坏。所以在对老街区进行改造时,我们以保护、修缮为主,以更新和改建为辅,除了极个别建筑风貌太差必须重建外,应尽量避免拆迁,保留建筑的原真性。

    孤立地保护某一建筑,对历史建筑本身是毫无意义的。避免“片面保护”现象出现,不仅要保护那些辉煌卓越的建筑,还要保护那些单体并不“辉煌”、“卓越”的建筑。其价值包括历史建筑与周边的区域所共同创造的氛围,其组合所形成的整体风貌、空间肌理,才是城市特色最有力的体现。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5916bc2e595e00543d.jpg
(无指导、自发性地修复给传统街区建筑带了毁灭性的破坏。)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711388123a117fda822.jpg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7003314ffef491a1723.jpg

2、保护方式的转变

  在保护传统街区现有风貌的同时,还应注意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一个城市的居住文化、民间艺术、地方风俗、传统工艺等都鲜明体现着城市的文化与特色,应将其列入保护的范畴。只有这样,才能在保住传统街区外壳的同时,赋予她血液和生命。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59ceb7473e55eee353.jpg
(中山北路,传统灯笼作坊。)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59ea467f0b61a3b6c4.jpg
(安海厚底街基察藤轿祖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藤轿作坊。)

清水 发表于 2010-4-26 22:44:06

3、古为今用、适当发展旅游业。

  开发的最终目的还是落在使用上,安海三里街及其周边文物古迹资源颇多,只要稍加于扶持、引导必将成色,而并非一个个原貌维持很好而里面却没有新功能介入的“古董”。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当历史遗产占用社会资源时,它应服务于社会,充分发挥其价值,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观看的对象(当然仅仅作为一个审美对象,也算是服务社会,但是不够)。只有当新的功能介入后,历史遗产才会重新拥有新的生命力,并在重新开发利用过程中获取维护它的资金。

  新的功能的介入,是城市经营的一种模式,不是为了赚钱而保护。保护的意义在于延续城市文脉,发扬城市精神。只有明确了这个最终目的,才能在拾取和遗忘的选择中找到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正是这些城市的精髓,才能指引我们发现城市的特色所在。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59e8798781e5dd6423.jpg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5925cd8735f3f399ba.jpg

4、广泛的公众参与

  在传统社区中,蕴藏着巨大的社会资源,鼓励和引导居民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中去。在中山路传统商业街区复兴或新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业品和民间职业,对重现这一地区的历史风貌特色有重要的意义,可采取优惠的政策鼓励居民的参与,同时在社区进行宣传培训活动,向居民讲解他们在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中获得的利益,组织培训居民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或培训手工艺人、演唱艺人,为居民创造就业机会。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712550e6eedd83a8d90.jpg

结束语

  “一个城市之所以拥有其他城市不能拷贝的特性,就是因为她的历史是与众不同的。”保护历史遗产就是保护城市的特色,二者血脉相融,不可分割。今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留住城市的特色亦即城市的记忆,是我们的义务。因为,当我们也归于历史,当今天的城市成为明日的记忆时,希望后人会微笑着看到今天我们为传承历史、延续记忆所做的努力,而不是一片记忆的茫然和历史苍白的断点!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711e707e86408e74bc5.jpg


http://bbs.anhai.org/attachments/ext_jpg/10041616594b0ddfe930f57902.jpg

————孤行者   2010年4月14~15日早晨9:00   福州

summer 发表于 2010-4-26 22:49:38

小时候。每每到安海外婆家里。
都必经图里的那些地儿。
特别怀念。
去年朋友生日时还特别去走了趟安海老街。吃了街上临时炸的小吃。
那个地方。楼主也有照到哦。就是那个交叉路口。很好吃的呢。
还有景色。很好很好。

summer 发表于 2010-4-26 23:24:41

本帖最后由 summer 于 2010-4-26 23:40 编辑


庙里灯笼漫天。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景色。感觉很惊喜。

杂货店。儿时的记忆。

这门和这帘。太让我喜爱了。

我也拍了这样一张地儿。嘿嘿。

ALi 发表于 2010-4-27 00:33:25

深深的情怀。。。

口口口 发表于 2010-4-27 00:47:44

谁给石井来一篇??

风云一尾龙 发表于 2010-4-27 11:24:22

一位德国学者对北京旧城改造曾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

米诺 发表于 2010-4-29 11:37:52

这贴不适合发表在石井文化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安海老街——写在被改造前(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