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森 发表于 2018-4-5 16:03:14

《中宪第》--记忆

本帖最后由 郑伯森 于 2018-4-6 19:06 编辑

《中宪第》记忆       郑运锦。(清)生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一1765)。字尚实,号朴居石井人。因父亲郑增耀早年"家计萧条",奔波于台湾,幼年依伯父郑增晓而立,时家道尚啬。父亲在台时常常"不忘桑梓、怅水天之遥隔、对俎豆而怆神"。"以海上多事,不求仕进"。       郑运锦孩时靠打杂度日,随后背乡离井,流落于厦门,被一米行海商收留。郑运锦勤奋、诚实做事,不久得米行海商的赏识。因海边出生懂水性,故重任于海上船舶监事,米行海商海运贸易日趋宠大,发展至南洋商务往来。务实的郑运锦在风浪里颠簸着,在一个多风的夏季,,他押着五艘装满的大麦前往南洋的航程中,遭遇海上台风来袭,大雨夹着浪花,将每艘船上的大麦淋湿透了。大麦泡水发芽,五艘货船随台风飘向暹罗(今泰国)。巧合的是暹罗正发时疫,据说麦芽有防病功效,救了许多病瘟的人,故麦芽与银两相兑,因祸得福,换回了五艘银元,并积累了海上的经验。在米行海商的资助下,开创经商置船。为感恩米行海商的同时,避免生意竞争,另开辟台湾新的航线。从事闽台海上贸易往来,并在台湾彰化鹿港设"勃兴行、勃兴港"商号。尔后经营有道,寓居厦门,来往于台厦者数十载,精勤常如一日。郑运锦后成为闽台一带显赫的富商。

雍正初年,台湾设彰化县。朝命浙江人朱山(蒋熙)为县令。当时邑治初辟,垦务日兴,地理特殊,历年风灾频繁。朱山因振灾救援,未等获朝廷批复,即动用库银万两,被同僚上疏弹劾,诬其侵吞国库,廷议派钦差督察,朱山心急如焚,郑运锦闻悉后,即慷慨输银万两资助入库,解朱山之围。朱山后以忤旨解职返乡。台风灾年年不断,民不聊生,朱山护民有功。三年后,朝庭重起朱山,授台湾知府。为念昔日郑运锦解围之恩,下令签署凡"勃兴行"来往的船号,关税一律卸免。郑运锦大获盆满钵满为闽台之首富。郑运锦衣锦还乡后,功德无量为"乡饮大宾"。雍正六年,开大厝,历经数年子孙三代告竣。其建筑用材从台湾海运而来,有名贵的杉木、楠木、宠大的大岑石条等。主体建筑:宫殿式设计,府邸坐南朝北,院有四进,五开间,硬山顶燕尾形屋脊,抬梁穿斗混合构架。东侧建护厝一组,西侧建护厝二组。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府邸内设有演武厅、书轩、水榭亭阁、花园(假山、九曲桥、月亮潭)。有文韬武略之称。总建间数112间,历史原故称为九十九间。总面积达七千七百八十平方米。演绎着闽台历史的见证与传奇。

         郑运锦时常不忘父辈的家训"朝夕克勤、不随风尙"的循循善诱。其子郑汝成,字作垂,号于省,又号杨瞻。子承父志,热心公益,修桥造路,办学救灾,善事屡举。既治商,不得从科甲以显其才。深受闽台人士欣慕。当时朝廷为增财政收入,以充兵费及宫廷耗费。郑汝成耗巨资捐款捐物。朝廷因郑家功绩,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援例郑汝成由贡监生授州司马(加五级)。皆因其贵而诰授"中宪大夫、恭人"等封赠。荫及三代,府第称为"中宪第"。


      中宪第落成之日,台湾知府朱山派员专程颁赐"恩纶世寵"匾额于府邸以示感恩。并于府前立"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石碑竭尽恭肃之意。縂督部:堂鐘音。巡抚部院:餘文仪。提督学院:阿肃。布政使司:钱琦。按察使司:张镇、广德。兴泉永道:张栋。泉州知府:彪格、杨迁烨。南安知县:吴礼乾、甘莲荫。南安学教谕:谢家缵。训道:穆兆浃等亲临府邸崇奉。      中宪第于公元一九八三年三月经南安县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00一年一月晋升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二0一三年五月晋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者:郑运锦后裔郑伯森

A郑达炜 发表于 2018-4-5 23:28:53

不忘初心。

山野雾浓 发表于 2018-4-6 07:50:47

不忘初心。

西瓜太妹 发表于 2018-4-6 08:10:56

家的历史文化

黑云 发表于 2018-4-6 08:48:44

重温记忆,一切美好

jo2729 发表于 2018-4-6 08:55:02

历史永垂不朽

Contentious 发表于 2018-12-15 14:12:40

朝夕克勤   不随风尙

Contentious 发表于 2018-12-15 14:12:43

朝夕克勤   不随风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宪第》--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