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土 发表于 2009-7-8 15:01:58

高甲戏失传绝技“栽人头”

失传绝技 以脚代手洗漱饮酒
  绝技名叫“栽人头”为高甲戏剧种,憾已失传

   □作者:泉州 朱彩云
   来源:东南早报2008年10月23日


  以脚代手缝衣裳、做家务,这些您可能听说过。但人头栽地、以脚为手,自在洗脸、喝烧酒的这样的奇事你可能就很少听说了吧?
  事实上,这是一失传的绝技,属于高甲戏剧种。
  昨日,南安市石井镇溪东的八旬老先生李龙抛展示了上世纪80年代他与朋友合作拍摄的一组“栽人头”表演照片。

  洗脸化妆以脚代手

  头部、双肩着地,用手撑直了腰,朝天的下盘缚了一个纸糊的“假面人”,张开的双脚在假面的作用下,乍看也仿若一双手。
  “假面人”出场,真人头栽地,但见“假面人”身着清朝民间服装,梳一长辫子,先是礼貌地和大家鞠躬行礼,再入内抬出一张椅子放台上,又转身进去捧了一盆洗脸水放在椅上,洗脸、洗手、洗背、洗胸前……最后漱口、刷牙。
  对于一个正立行走的人来说这些易如反掌,但对一个倒立行走并以脚代手者来说,其高难度可想而知。
  洗漱完毕,表演者拿着脸盆入内,捧了一个化妆盒出来,打开小盒子,对镜梳长辫,随后穿针引线缝衣裳,点火烧香拜天公,甚至三跪九叩头。这一系列动作做完整以后,“假人头”又入内提了壶烧酒,自斟自饮,到了兴起,将壶提起一口直灌,直至酩酊大醉,东倒西歪,伏椅而眠,复又三步五摇起身打“醉拳”。
  拳毕,人伏在桌上旋转,露出了一边是真人头,一边是假人头,一双真人手,一双假人手,旋转至极速而终,从头至尾这一表演最长可至三个钟头,看客皆是鼓掌不休。

http://static2.photo.sina.com.cn/bmiddle/59ca0d8845b104ac0f021
假面人在舞台上玩水洗毛巾后才洗脸

啊土 发表于 2009-7-8 15:02:27

绝技平时难得一见
  李龙抛介绍,“栽人头”平时很少演出,过去全部是特大对台戏,才特别聘请演出者来,且常常取胜,故作为高甲戏的王牌应用之。
  就好比1935年,南安“永福兴”高甲戏班在同安西洪村与闽剧“戏凤班”对台,以“栽人头”取胜。例子不胜枚举,举凡有“栽人头”出现,观众无不追捧,盛况空前。
  “栽人头”如果连续演出二三场的话,表演者就要吃“去伤药”,来通气助呼吸,所以过去有所谓的“台上表演、台下煎药”之称。

  超难绝技憾已失传

  李龙抛说,“栽人头”是高甲戏最突出的特技,演员几近停止呼吸地进行着长达几个钟头的表演,全部是头栽地、以脚当成“假人”之手的表演活,极其罕见,惜已失传。
  他和一位香港朋友李天启先生合作拍摄的这一组“栽人头”照片,时间是在1983年。那时,《中国戏曲志·福建分卷》征集稿件,南安文化部门特别请石井一位名叫郑君臣的高手作这最后的一场演出,据介绍,虽也有多位高甲戏演员也学此特技,但技巧上不如郑的活灵活现,时间上也不如他的忍耐长度,如今,这位表演者早已不在人世,该组照片弥足珍贵。

      (图片由李龙抛先生提供,记者朱彩云翻拍)

http://static16.photo.sina.com.cn/bmiddle/59ca0d8845be42ad1b01f

假面人坐在地上自斟自酌

啊土 发表于 2009-7-8 15:02:49

失传绝技以脚代手洗漱饮酒●追踪
多项绝技失传原因是无人肯学


泉州 朱彩云

来源:东南早报  2008-10-24



    人体倒立、安一假头,以脚代手自在梳妆洗脸、喝烧酒打醉拳。昨日,早报报道了高甲戏的失传绝技“栽人头”,刊登的两张摄于上世纪80年代的照片引起不少读者的关注。如今还有人能表演“栽人头”么?失传绝技还能否挽救?昨日,记者展开了追踪采访,由此带出了一串同样失传了的绝技诸如“使假脚”、“吊辫子”等。



  高甲戏剧团无人能演“栽人头”



  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叶正萌副团长接受采访时介绍,如今剧团较具难度的动作主要应用于丑角表演,诸如一些肢体语言、面部肌肉活动以及骨头运动,是一般人较难以做到的,至于武戏方面则是日渐减少了。
  那么,现在高甲戏里比较难的武戏动作有什么呢?
  据了解,与京剧的云里翻相似,高甲戏也有用几张桌子叠起来翻跟头,过去可叠三张桌子,但现在表演者顶多也就用两张,大不如前。
  另外,曾有人表演过“钻交椅”,在《智取威虎山》一戏中,一“匪兵”跑过来,杨子荣一枪打过去,那匪兵凭借一定速度的跑动,两条腿很准确地从交椅背部的空当处穿过,人仰天“死了”。这一动作需要有一定的胆略,而且要准确无误。随后,记者向当年这位匪兵的扮演者咨询,他说,他是因为练过体操才能做这动作。
  记者得知,如今高甲戏剧团里,没有人会表演“栽人头”、“吊辫子”等特技了,泉州、厦门多位年轻演员告诉记者,他们不曾听说过这些绝技。
  为何高甲戏的武戏日益减少?为何过去一些绝技如今许多年轻演员甚至没听说过?叶副团长分析说,内在原因出在传统戏剧走着下坡路,导致一些年轻人不能像以前的人那样吃苦耐劳,练功积极性不高,比较高难度的动作鲜有人想学。



  已知会“栽人头”的人都已去世



  石井溪东八旬的李龙抛老先生告诉记者,1983年他和朋友合作拍摄了“栽人头”的表演照片,表演者郑君臣曾在同安与人对台比拼,以一敌三,同安出了3个人连续接力表演“栽人头”,都比不过郑君臣一人的耐久力。
  李老先生说,郑君臣从10岁就学戏了,他自幼长期日夜苦练,练透、练准、练稳出了“栽人头”绝招。高甲戏大盛行时,演员还有如李皮淡、李文报、大肥吉、黑搜、钦逢等人也学此特技,但在技巧以及时间上都不如郑君臣。
  他说,郑君臣有吸“黑烟”也即鸦片,人们怀疑他之所以能撑那么久与吸“黑烟”有关系。
  过去交通不便,道路难行,戏服等皆是人工挑运,师傅传艺保守,学戏之人尽是贫苦孩童,吃得苦中苦,才能拥有一技之长。“父母无措施,送子去妆戏”,早年只有“歹命仔”才去当戏子,艺人也有染上吸鸦片陋习的,甚至有的老戏人因为染上“黑烟”瘾而一生没有娶亲。
  据了解,已知的会“栽人头”绝技的艺人都已辞世。
  昨日,石井许庆芳先生提供线索,石井郭前村还有一位名叫郑瑞拱的会此绝技,可惜与村里联系上时才得知,郑瑞拱不久前辞世了。也就是说,目前还不知道哪里有会“栽人头”绝技的人,更别提抢救这项绝技了。说及“栽人头”绝技为何会失传,李龙抛亦认为,是因为无人肯学。
  据悉,“栽人头”是高甲戏独有的单项特殊表演技巧,海内外尚无闻有类似的。

啊土 发表于 2009-7-8 15:03:06

同样失传的绝技



   “吊辫子”



  有老先生介绍,他没亲眼看过“吊辫子”,但听其他看过的人说过,这是高甲戏的一个插场特技,时间不长。
  男人将每一根头发梳平后,吊于露天戏台上,脚不着地以手的动作为主,像一傀儡般地表演,以苦功来吸引人们眼球。
  这种特技,在如今的高甲戏剧团已不存在。
  据了解,“栽人头”的难度要比“吊辫子”大很多,一个是真功夫,一个则比较没有技术含量。



  男人穿“三寸金莲”



  您可别不相信,过去的戏子男旦也曾穿过“三寸金莲”,这就是所谓的“使假脚”。
  这绣弓鞋是特制的,三寸长———鲁班寸,即9厘米而已,鞋底高柴口径不满一寸。最关键的秘诀是高柴鞋底要钉铜板,踏在沙土上会凹陷,如果是钉铁就会滑倒。穿这鞋的,可为男人扮的花旦、苦旦、武旦。
  练这特技的男子,自幼也需苦练,两只脚各四个小脚趾用长布硬缠并扎紧,单独留下大拇指,套以三寸弓鞋,使得两足竖起,就使用脚尖来行走,男人缠足,那可是很疼的,穿弓鞋后有点类似现代芭蕾用脚尖行走。
  比较有名的,就好比清代武旦洪赞,他应邀到东南亚演出《水淹金山寺》,饰演白娘子,“使假脚”打武功;有生命之危的毡子功———在五层桌子高处“倒吊铜”,也即类似翻跟头;还有清代武旦洪坪在同安演出,穿着这种三寸弓鞋从三层桌子上翻下来,让人不禁捏了一大把汗;早年饰花旦的洪文本,能用“使假脚”独足站立近一个钟头之久……
  早年戏子是很苦命的,用生命在打拼,甚至有人因“人飞刀”、“钻火城”等特技而死在戏台上。
  “使假脚”是一项极具难度的表演,当女子缠足陋俗被改掉之后,高甲戏里男子“使假脚”在后来也失传了。
  晋江龙湖的洪文本老先生家里一直保存过去“使假脚”表演用的男子缠足布和弓鞋,李龙抛先生说,可惜洪老先生已辞世,也不知现在那些东西还在不在,过去他曾提醒有关方面要去收集起来作为历史见证。 10月23日早报有关报道本版文-图早报记者朱彩云

  






    60年里,访问170多位老艺人或其后人,李龙抛考证认为——

啊土 发表于 2009-7-8 15:03:22

明末已形成完整的高甲戏剧种



  “跟戏旦”的传说



  李龙抛先生讲述,清朝时,高甲戏里尽是男子,也有不少俊俏子弟,声色艺俱佳,演得妖娆无比,眉梢眼角卖弄送情,惹得观众中年轻子弟执迷于心、朝思暮想、恹恹成病,挥金结交戏班,长期跟随戏斑,到处东荡西逛,放弃了家务与生活,屡教不改,甚至倾家荡产。父母谓之:“钱银花去千万元,才知小旦是干埔(干埔:闽南语谐音男子的意思)”。
  这就是过去“跟戏旦”的邪风。
  说到“跟戏旦”之风,李龙抛先生说,那可真是要不得,就好比他自己也曾被人“追”过。
  李老先生年轻时曾扮演过“男旦”。
  过去高甲戏班的组建,是由私人班主招集一批10~15岁左右的男孩子。清朝时女孩子没有学戏的习惯,于是便出现了男旦。上个世纪50年代,渐多的女孩子学戏了。男旦便渐渐消失。
  李老先生不足4个月大、正嗷嗷待哺时,父亲遭遇海盗遇害,他被卖身葬父。8岁时,养父又病逝于印尼,养母因为过度悲哀,将双眼哭瞎了。15岁时,他开始学戏。由于家人反对,他也曾演了一阵又停戏许久,算是半路出家吧。数十载以来,不断有人邀请,他也断断续续地演戏,现代的、古装的都有,皆是饰演女角,后来还曾当过当地高甲戏团的团长。由于他扮演的男旦活灵活现,一时迷倒了不少人,当时有人还到他家去“提亲”了,后来才知他是男儿身。



  清代时就有不少高甲戏剧团到海外表演



  60年里,李龙抛先生先后对170多位老艺人等进行了访问与调查后了解到,清代时就有不少高甲戏剧团到海外表演了。去的地方不外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缅甸等,由于交通不便利,一去往往是一年、三年、五六年,甚至就直接定居了。
  他说,高甲戏有宋江戏、合兴戏、宋江仔、半路出家、改行头多个流派。有过不少别称,如大班、古班、土班,台湾也有叫九甲、大甲、大戏的,另外还有人荒谬地称为“狗咬戏”。过去高甲戏只有男演员的,后来,安溪最早出现了高甲戏女演员。
  李老先生考证认为,明末就已形成完整的高甲戏剧种了。另外,他还想就长年的研究出版一部高甲戏志。

折翼天使 发表于 2009-7-8 15:19:17

唉。。身边很多传统的技艺都失传了。。

落尘无声 发表于 2009-7-8 16:10:43

我想这需要号召吧{:116:}

yolin 发表于 2009-8-6 12:54:51

可惜上的照片看不到,都不知道“栽人头”是怎么样的,很好奇。

hdj70121 发表于 2009-8-6 13:01:40

本帖最后由 hdj70121 于 2009-10-5 14:02 编辑

在我小时候就看过我二叔公表演过了,他是和我爷爷同一个戏班的,听说以前在晋南同很出名的……可惜我二叔公去年去世了,享年92岁!


妈妈米雅 发表于 2009-8-9 16:26:25

这是很珍贵的文化耶

hdj70121 发表于 2009-10-6 16:28:38

高甲戏丑角演员黄琵琶(1890——1953),艺名黄韵清,南安县石井田边村人。十一岁入福祥兴班学戏,拜师李允鲍,以破衫丑为最好。1921年应菲律宾侨团桑林公会的邀请赴菲律宾参加当地的吕宋班,在马尼拉的新升堂戏院演出一年多。黄琵琶是个多才多艺的艺人,他能以丰富多变的面部表情,将人物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因此有“面形十八变”的赞语。他还有“一台演二戏”和“一戏独角唱”的绝招。“一台演二戏”就是两出两个角色的小戏,如《番婆弄》、《管甫送》,同时由他一人演出,他能分饰二角,两戏各配一花旦,两戏按情节顺序交叉进行,角色交替变化,变而不乱,左右分明。“一戏独角唱”,就是一出戏男女二角由他兼演。他虽目不识丁,却能编剧,是个出色的幕表戏的编剧者。在菲律宾演出时,因戏院固定,观众喜看新戏,因此剧目需日日更换,带去的剧目有限,他便根据章回演义小说编戏,编演过多部全本连台戏、幕表戏,在菲律宾连演了一年半。戏班中人和菲律宾观众都惊叹他的奇才,称他为“鬼生子”(奇才)。他还培养出了不少艺徒,其中有的到菲律宾演出时为观众所推崇。。。

抬头、仰望。 发表于 2009-10-7 09:25:45

{:3_276:}图片~~

零下C。→爱 发表于 2009-10-9 18:02:21

郑君臣。。。郑瑞拱 。。。都在我家隔壁,,,小时候还经常去他们家玩呢。。。。。

零下C。→爱 发表于 2009-10-9 18:04:27

可以的话可有去找他的儿子们访问看看啊 。。。。。

ips~傻 发表于 2010-12-20 23:13:51

可惜啊没照片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甲戏失传绝技“栽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