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旅程 发表于 2013-1-15 13:34:46

郑成功故事:延平护驾展雄风(上)

www.fjsen.com 2013-01-14 17:35饶建华 来源:闽北日报 我来说两句

郑成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清顺治末年,他挥师数万渡海,收复祖国宝岛台湾之壮举,为世人景仰,他的英名流芳千古。因郑成功多次受封,其中以延平之王封号最为响亮,人们称其为延平王、延平郡王,有的干脆以延平代其名,称为“郑延平”。为与“文延平”理学宗师李侗区别,延平人亦称郑成功为“武延平”。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崇祯帝朱由检自缢于万岁山(景山)一棵歪脖子树上,李自成乘马进城,入承天门(今天安门),定国号大顺。是年五月一日,清军入主北京,改建国号大清。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郑成功父亲郑芝龙、郑鸿逵及礼部尚书黄道周等拥立明唐王朱聿键称帝福州,改福建为福京,年号隆武,史称南明。

“延平王”郑成功,原名郑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泉州南安石井村人。据载,明天启四年七月十四日(1624年8月27日),田川氏在海滨拾贝生郑成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濱大石之上。因石旁有乔松,其父郑芝龙为福建人,故取名为“福松”。福松七岁时(1630年),郑芝龙将其从日本接回中国,见他“神采飘逸,聪慧健美”,改名郑森。他从小聪颖、俊朗,8岁通晓四书五经,10岁能写八股文,十一二岁即通读春秋左传,15岁补南安县禀生,21岁入南京国子监太学,拜鸿儒钱谦益为师。师见其气宇轩昂,才华横溢,赞曰:“此人英物,非人所得比。” 为其名曰:“大木”。在中国传统教育影响下,确定了他“忠君报国”的思想。

郑森虽为泉州人,但他与闽北有不解之缘。顺治二年(1645年)八月,郑森在父亲郑芝龙带领下朝见隆武帝。隆武帝见他“气宇不凡,忠诚英武”,问之曰:“江山危矣!你何从吾乎?”对曰:“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帝嘉许之,乃抚其背曰:“惜无一女卿配,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于是赐国姓朱,易名成功(此则又名“朱成功”、“郑国姓”、“国姓爷”之由来),寄望其抗清复明成功。封他为御营中军都督,赐尚方宝剑,仪同驸马。郑成功自是深感帝恩,失志恢复明室。顺治二年(1645年)十一月,隆武帝想北出赣州,下诏亲征,郑成功随行护驾。顺治二年(1645年)十二月十六日隆武帝驻师延平府,至十二月二十六日驻骅建宁府(今建瓯)。顺治三年(1646年)二月,清征南将军贝勒孛率师由浙入闽,二月十五日隆武帝移跸延平府衙(今南平大剧院),百姓夹道欢迎。此后半年多时间,延平成为南明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之中心。

顺治三年(1646)三月,郑成功向隆武帝提出“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的“延平条陈”。帝叹曰:“骍角也!封忠孝伯,赐上方剑,便宜行事,挂招讨大将军印”(《台湾外记》卷二)。隆武帝意欲实施出汀入赣与湖南相联络的战略意图,并下诏亲征。而郑芝龙为一己私权,煽动军民数万人遮道呼号拦驾,隆武帝无奈,只好再次留驻延平。清军自江西南下,进攻闽北三府之一的邵武之西分水岭,守将郑彩弃关而逃。郑成功受命自延平率兵西出进守,阻击清军。移军北守浦城仙霞岭。其父意欲降清,命其撤兵,并拒发粮饷,郑成功军终因粮草不济而退守延平,军部设在延平府延寿楼。在大洲、土木洲、王台际洲岛设军营水寨。他移军北守,阻击由浙入闽清军,坚守浦城仙霞岭。此时,西山驻地,战事日急。隆武帝于七月二十六日急敕王士和主兵部事、知延平府。王士和,字瑞育,号味艾,金溪人,崇祯三年(1630年)举人,历两都之变,哀恸几乎失明。八月二十二日,清军直逼延平城下,王士和独自留守。他在府署墙壁上题写:“阙风烈日捣虚城,正气从来履险贞。一月守延甘殉难,孤忠千载有谁明。”遂然整好衣冠,身怀印绶,北面拜辞后自缢而死。

(未完待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郑成功故事:延平护驾展雄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