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7142|回复: 0

出海口

[复制链接]

18

主题

2

回帖

0

好友

新手上路

Rank: 4

UID
20655
石币
135 币
精华
3
在线时间
1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8-11
发表于 2014-8-6 10: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长篇历史文化散文

                                                                                 出海口

                                                                                   郑剑文

     海,梦开始的地方。在中国18000公里的海岸上,我们的先民临海而居,向海而生,大海延伸了他们的梦想。300多年以前,在闽南一僻静的出海口,一群驾船蹈海的郑氏族人也做着耕海的梦……

                                                                            一、 梦起出海口
     家在南安石井海边,家门口就是一条蜿蜒的海湾,向东绕过金门岛便是台湾海峡,向西延伸到安平桥下就止于安平古港。这条海湾东窄西宽,潮起潮落间,海水自海道狭窄处涌入退去,便有万马奔腾之势,于是如歌的涛声成了潮汐的号角。台风来时,海湾成了绝好的避风港,如林的樯桅簇拥在长长的海道。而在我的记忆中,海湾大多空荡着,常见鸥鹭在浅滩上嬉戏啄食,几声鸣叫就可传遍全村。早在宋时,海湾东端设有一处停泊码头,船只在这里抛锚,又在这里扬帆,于是这里就成了海湾的出海口。在出海口附近的海滩上,隐伏着五块状似骏马的巨大礁石,这五块礁石随着潮汐时浮时沉,宛若五匹神马时隐时现,因此,这条状似江流的海湾又称“五马江”。
     故乡三面依山,一面临海,古时周边有十二峰,地势皆向村中倾斜,远望宛如燕子归巢。远眺有杨子山、覆鼎山、灵源山,三山拱卫似幛;近观有鳌石山、白鹤山、烟楼山,三峰绵延成环。白鹤山下临海处曾有二块巨石屹然而立,石下有井,深不盈尺,海潮涨时,井水中溢,潮退而水淡,水甘而清冽,取之不涸,乃天然石井也,乡人奇之,故呼为“石井”。 此处宋设“石井津”、置“巡检司”,明建“靖海寨”、筑“烟墩铳城”。这几个名字都与海密切相关,是的,自北宋开始石井就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海防要塞。宋理学家朱熹在石井杨子山办“杨子书院”时曾登上白鹤山,他仰望杨子山气势雄浑、有独领风骚之韵,俯瞰五马江波涛汹涌,有千军万马之势,便欣然题下“海上视师”,如今这四个大字就镌刻在白鹤山下的巨石上,上面竖着一块风化斑驳的碑刻,上书“石井”两字。这其中就有一段似是而非的故事,据说明朝初期,江夏候周德兴接朱元璋的密旨,到东南沿海查察是否有威胁大明江山的风水“孽穴”,有则断之破之。他来到石井登上了白鹤山,见石井东临沧溟的台湾海峡,五马江犹如巨龙蟠伏东海之滨,杨子山又似猛虎雄踞泉南大地,他暗忖:“龙势沸腾,山环相顾,水潮而有信,旗鼓而显要,乃印剑生成之地也。”如此龙蟠虎踞之地,是否会危及明室安危,如何断破此“孽穴”,周德兴犹豫不决。此时,一勘舆师算了一卜后说:此处虽有“龙虎穴”之象,但只需稍作改变,或许日后能出扶佐明室的贵人。周德兴含笑黙许,欣然写下了“石井”两字,让人刻成碑石插立在巨石之上,算是破了“孽穴”,交了一份差事。
     传说大多显得虚幻,少有人当真,久而久之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直到200年后,当石井郑氏家族的船队如蛟龙出海,叱咤风云,雄霸一方,扫荡了海贼,驱逐了荷夷,撼动了朝廷,直至敢与清政府“分庭抗礼”地争半壁江山的时候。人们似乎才想起了那个传说。原来,此“孽穴”虽不能出龙子,却也出了王候,还是扶明室于飘摇之间的“延平郡王”!
翻开我家珍藏的那本明崇祯年间由郑芝龙作序的《石井郑氏西亭家谱》,石井郑氏家族自唐光启年间入闽,先居泉郡之武荣(现南安丰州),后迁到杨子山下的石井海边结庐而居,以海为生,繁衍生息,到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郑芝龙出生时已是十一世了。石井郑氏家族一开始就与大海结下不解之缘,郑芝龙当然也不例外,史料记载他从小“习海事,知海情,强臂力,好拳棒,有胆略”因为家境清寒,少年郑芝龙读书之余常跟母亲到海边挖海蛎,拾海苔,捕鱼蟹。累了就躺在绵软的沙滩上听鸥鹭鸣唱,看帆影远去,于是年少的心也随之飞翔远航。或许,自那时起,郑芝龙就拥有了大海的梦。
    他喜欢留连于故乡的山水间,那众多的人文景观丰富了他的想象。站在靖海门前,郑芝龙不禁豪情万丈,眼前恍若浮现海寇烟飞灰灭的一幕,靖海门是明中期为旌表泉州郡守程秀民亲率兵民剿灭海寇的一座石牌拱门,后为成为石井海防的铳城门楼,这是一段荡气回肠的抗倭英雄史;拜谒鳌石山米篮墓,郑芝龙又心酸不已,这是郑芝龙祖母的土墓,祖母去世时家里竟贫寒得难以置办一付棺木,于是家人以一竹编米篮收敛了他的祖母,据说第二天蚂蚁聚集成堆,叼来了沙土把米篮筑成了一座大大的土包,村人甚奇,称之为“米篮墓”,这是一段辛酸的家族血泪史;登上烟楼山,郑芝龙一种悲悯之情油然而生,嘉靖年间曾有一客居石井的日本商人闻知倭寇即将偷袭石井,便登上烟楼山燃放烟火告知村民,石井因此逃过一劫,而这位不知名的日本商人也因倭寇的责难而自杀山上,村人感其仁德,奉之为 “烟楼公”,并在墓前建庙祭祀。而站在“海上视师”巨石前,郑芝龙又是心情澎湃,豪情万千,只见江上潮起涛涌,矶流滔空,万千气象聚于胸襟,直觉有五马之江出蛟龙的雄浑气势。
    明朝政府历来就有恐海情结,又逢倭寇不时出没,故朱元璋早就施行海禁政策。或许石井属于山陬海筮之地,海禁而不严,私船出海屡禁不止。时至明中叶,石井郑氏族人为辟生路,就开始偷偷地蹈洋涉海,经商贸易了。于是,年少的郑芝龙常站在出海口久久观望,其实那时往来石井海门的船只还是零零星星的,出海的大多是近海捕捞的小舢舨,偶尔也有远航的大商船停泊,郑芝龙的母舅黄程就有一艘木船往返于石井与广澳之间。看着那些远去的帆影,郑芝龙的心也早就伴随着潮水飘来荡去了。是的,他曾多次想跟母舅出船到外面见见世面,但每次都因年纪太少而被拒,他尚是“发犹披面”的少年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郑芝龙在五个兄弟中又排行老大,当然多了些担当与磨练,或许因此就显得比同年龄的孩子成熟得多了。然而,石井这个出海口平日里还是异常宁静的,宁静得有些让人沉闷,以致逃离的欲望。是的,呈现在郑芝龙面前的这道海湾或许太浅了,他名中带龙,而龙只有回归大海才能拥有自己的世界。在做梦的年龄里,郑芝龙做的梦大多与海相关,他梦想着逃离这个寂静的海湾,走向大海的彼岸。
DSC0000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