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11626|回复: 0

郑成功焚青衣处地点无误说

[复制链接]

8730

主题

2851

回帖

16

好友

爱心天使

版主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UID
21381
石币
28645 币
精华
39
在线时间
213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9-4
发表于 2016-3-30 12: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郑成功焚青衣处遗址在南安县文庙前。通常县文庙都建造在县城之内,但有些地方例外,如福建之建阳文庙,就建于城外。南安文庙也是如此,建在“县城东五里许,黄龙溪左。”(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四,学校二)其处离泉州府城西只有六里许,约三十年前已划归泉州市辖,今为北峰公社招联大队,旧南安县城则仍为南安县丰州公社辖地。

    1961年6月,泉州市人民委员会把郑成功焚青衣处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妥加保护。史籍有明确记载,群众久已确认,民国间且立有石碑,根据这些情况,真实性原无问题。以后因有个别史学家提出质疑,问题争论未决。文革中,原南安县文庙已毁。今年为民族英雄郑成功驱荷复台三百二十周年,焚青衣处真伪问题亟待澄清,俾释疑惑,以便修护。我不揣学浅,愿述鄙见,证实焚青衣处确属真实。

    查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编印的《泉州府志》卷四十,封爵,郑克塽条记载:“(顺治)三年(1646年)秋,大师入闽,唐王败,芝龙降,强成功不从。我贝勒王以芝龙送京师,成功母死于兵,遂谋为寇。携所著衣巾,焚于南安文庙,仰天欷歔曰:‘昔为孺子,今为孤臣,谨谢儒服,唯先师昭鉴!’再拜而去。与所善陈辉、洪旭等九十余人,收兵南澳,得数千人。”又查日本人杉山靖宪于大正五年(1916年)编著的《台湾名胜旧迹志》日文本第51页,宁靖王墓条载:“郑芝龙降清,北行,其子成功慨然焚儒服于孔子庙前。”又查民国苏镜潭《南安县志》卷二十五,忠节,郑成功传载:“福州破,芝龙约降,成功与芝豹痛哭谏,不听,乃走金门,旋归里,携青衣儒巾焚于奎星阁前,为文祭孔子,欷歔再拜而去。”

    以上三条古今中外的资料,都记明郑成功焚青衣事,时间为顺治三年(1646年)秋;地点在文庙奎星阁前(《泉州府志》并着重指明系在南安文庙);原因是郑成功愤父之降清;后果是率众起兵。时、地、因、果等项谈得很清楚。府志编修之时离郑克塽降清只有80年,离焚青衣时也不过117年,是最早的记载,且完全站在清朝立场,斥成功为寇,如非确实,对被目为寇伪之人,也不会费笔墨多加具体记述的。因而资料我认为可信。

    对郑氏焚青衣事,无人怀疑。但焚衣地点却有人认为当时清兵已占领泉州和南安,郑成功不可能到南安文庙焚衣,因此焚青衣处不在南安文庙,或可能在晋江县安海镇的石井书院。此说只是推测,我认为根据薄弱不能成立。为便于论证,我先把1646年秋清兵入闽的进军日程详列于下:

    “(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秋八月,明忠孝伯成功溃于仙霞岭。”(《闽海纪要》卷一)

    “(八月)甲午(廿一日)明唐王出奔。……乙未(廿二日)我大清兵入仙霞关。……丁酉(廿四日)我大清兵取延平。”(《小腆纪年附考》卷十三)

    “九月,贝勒博洛驻师福州,遣兵徇兴化,泉、漳诸郡县相继下,福建悉平。一由兴化下泉州,一由大田抵漳平北溪,出漳州。各县以次归附。”《重纂福建通志》卷二六八引《国朝外纪》)而《小腆纪年附考》卷十三则记为八月二十四日“我大清兵取明天兴府(即福州)”,未知孰是。

    “丙戌(1646年),闽是年始有顺治国号,为顺治三年。隆武二年至九月十三日止,十四日我王师入泉,维时泉中始奉正朔。”(清抄本《清源林李宗谱》历年表,十一页)

    古籍记载时间,常以七月至九月概称为“秋”,《泉州府志》记郑氏焚衣时间只笼统称“秋”,据上列日程以八月郑成功在仙霞岭兵溃,在延平再溃,返福州和芝豹哭谏郑芝龙不要投降,不听,急返闽南准备起义史实考之,焚衣事如在九月十四日清兵入泉州以前,则尽可至南安文庙焚衣,顺路兼程往金门。若迟至十四日以后,泉州城池虽为清兵所占,其时郊乡仍未属清,清兵只占据点,势力不及乡下。据《大清世宗章皇帝实录》卷四十二说,一直到顺治五年(1648年)才“泉州府所属七县,除晋江附郭外,其余皆已先后恢复。”即使如此,晋江附郭也还属郑氏的游击地带。如果前一年,顺治四年,南安、永春的游击力量还很强,有“南安寇庄廷、张益率众万余围(永春)城”,事见《泉州府志》卷七十三,纪兵。那么,郑成功在顺治三年九月十四,清兵刚占泉州城之后,在游击区的介于泉州城与南安城之乡间的南安文庙焚青衣,停留片刻,有何证据说完全不可能呢?

    必须郑成功在金厦亲自主持,使他绝不得分身的大事,如“丙戌顺治三年十一月丙寅(甘四日),明郑彩奉监国鲁王次中左所。”(《小腆纪年》卷下)“丙戌十二月朔(初一日),成功大会文武群臣于烈屿,设高皇帝神位,定盟恢复。”(黄宗羲《赐姓始末》)时间都在冬天,而焚衣事早在秋九月,时间全无矛盾。

(插图作者:李龙抛摄)

    郑成功焚青衣处

    按焚青衣处在大路边不远过一石桥的奎星阁前,今尚有亭之遗址残石。此处并不要登文庙之门,从成功的祭词不过聊聊数句来看,焚衣当系在戎马倥偬军书告急之际,匆促举行的简短仪式,所需时间不多,充其量半个钟头足矣。1646年九月在游击区进行半个钟头的停留,有何证据说完全不可能呢?再说,当1646年九月清兵由兴化分兵攻漳泉,南安文庙之处既非攻漳所经之途,亦非攻泉必经之路,当时就是兴泉中途的惠安县城,也因急进军攻泉而绕道,惠安县城据《明清史料》丁编,第一本,30页所谈,留到1648年七月才被攻占的。这样,有何证据说其年九月郑氏全不可能在非兵之地的南安文庙焚衣呢?

    《南安县志》说郑氏先从福州直抵金门,然后再回南安文庙焚衣,假如属实,则往来南安、金门间,时间便迟数日,以《泉州府志》的话补充之,时间也不会超过九月底的。南安文庙之地还是游击区,也不能为否定到此焚衣作根据。

    郑氏应该在福州被清军占领前离开,这是肯定的,不管他先到金门,或先经南安文庙焚衣,时间可能性较大的是在清兵占泉以前。现今清兵入泉的具体日期已经查明,若据《小腆纪年附考》,清兵占福州是八月廿四日,则距清兵占领泉州尚有二十天的间隙时间,由福州至金门,准备一下,再至南安文庙做个简短的焚衣仪式,即返金门,往来路程,时间还是绰有余裕。

    持否定说者,对郑氏焚青衣的意图和作用,明代秀才的有关籍贯规定,以及安海石井书院的情况,还有所未明,今一并述之,作为我的附带论证。

    郑氏当谏父莫降不听,基于爱国之心和孔孟忠孝不能两全的大义,急欲返闽南图谋整军抗清。当时他恐郑芝龙在闽南的余部,可能随芝龙降清,必须速回晓以孔孟大义,消除投降思想,而芝龙那些私商海寇的基层部下,文化程度差,欲组织抗清力量,必须武人文士兼收并蓄。焚青衣的举动,号召爱国的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投笔从戎,是一种政治号召。队伍中如得文士参加,才有人协助运筹帷幄,以取得战事的胜利。所以,焚衣之事具有策略意义,是郑氏的组织抗清复台力量的必要措施。焚青衣也公开表示向孔夫子及县学申请放弃秀才身份。明代的秀才,各县有固定名额,不能占籍,郑成功属于南安县学的秀才名额,按手续如要退学,必须向南安申请,不能越县。犹今之学生要自动退学,必亦向原校申请一样,南安学生向晋江县申请退学,大家必认为不合手续,形同笑话。明制对士人“冒籍之禁颇严,……已中式者斥不录,未中式者终身不许入试。”(《万历野获编》卷十四,京闱冒籍条)郑成功焚衣既是政治举动,必须估计政治影响,先已弄错手续,认错文庙,必贻笑士林,不能达到应有的作用。故无论如何要设法亲到南安文庙焚衣,以昭诚敬。不好到晋江属的文庙。后来郑氏兵围南京不克,必在郊外遥祭孝陵,意义类似。地点很重要,不可随便视之。

    形势上既有可能至南安文庙焚衣,郑氏自然努力争取。至于晋江安海也有个石井书院,它不是法定的孔子庙堂,也不是泉州府学或晋江县学,郑氏不好乱认牌号,因为他是南安籍入册的秀才,不是晋江县入册的秀才啊。经查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三,学校一记,石井书院虽有大成殿和尊经阁,却无奎星阁,而这个书院“明季倾圮,康熙三十九年晋江知县陈炎就遗址而鼎新之。”1646年这个书院已经倒塌了,又无奎星阁,条件不合,应无庸议。

    以史料记载,当时的军事日程,焚青衣的政治意义,郑氏的籍贯与明代的科举准则,地点的条件等各方面考之,郑成功于1646年秋在南安文庙焚青衣之事,毫无疑问,此处遗址,真实不虚,未便另标新说,这是我的结论。

    1982年3月30日  (作者:佚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