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7021|回复: 15

泉州各地的风俗大集合

[复制链接]

52

主题

1554

回帖

1

好友

高级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324
石币
6938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38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8-7
发表于 2009-8-19 14: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年兜
大年腊月三十、小年腊月二十九,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俗称“年兜”、除夕。

备节:
节前,要完成扫尘、拆洗 被褥蚊帐等大扫除,炊年糕、年米果,给大人小孩买衣服,操办“敬神敬佛敬公妈”的供品及年货,请先生写春联,有的还到各宫庙“烧过年金”。

馈岁: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 十·风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遗,谓之馈岁。”

女儿女婿日
这一天清早,女儿、女婿和外甥,穿着盛装,随带鸡、猪脚、面线、猪肚、糕粿和糖果饼干等,一起来到外公、外婆家。女婿带领一家人来给岳父、岳母大人拜年,其礼数之重与为老丈人祝寿差不多。   岳家设宴款待,岳父同众女婿以及自己的儿子一桌,岳母同众女儿、儿媳围成一桌,而众多表兄弟姐妹围成一至几桌,大团圆欢宴。

  
挑水盖井
除夕日,家家 户户该洗的东西洗完,到水井提水挑水,把水缸装满,并稍溢出,以示年年有余。后即把水井用石板或木板上加压石头,把水井口盖住,不再打水,直至正月初四方才掀盖用水。现在使用自来水,此习俗已不存。

辟火符
清末·陈德商《温陵 岁时记》:“辟火符:里胥于除日印辟火符,分贴各家门首,主人给制钱四文,借以度岁。符纸用青蓝色,长四寸许,广三寸,中画老人像,上作两蟠龙,旁两行四语:左曰‘姓宋名无忌,火光速入地’;右曰‘家有壬癸神,能供千斛水’。按:《道德经》曰:月中仙人宋无忌。《白泽图》云:火之精,曰宋无忌(见《史记·封禅书》索阮注)。又,‘家有壬癸神’贰语出佛书。然则所画者,殆元冥之神;所言者,乃呼水禁火也(详《尺五天随笔》)。”

置甘蔗
清末·陈德商《温陵 岁时记》:“除夕:除夕人家以甘蔗置门侧,殆取渐入佳境之意。桐荫吟社黄谋熙(敬堂)先生云:佳境到头休嚼尽,大家珍重岁寒心。”


结婚风俗:
古人重婚礼,所以新郎必须亲自至女家礼迎新娘,这在古六礼中称“亲迎”。至清代前期,泉州的婚姻礼俗中,除个别宦族外,婚礼皆不亲迎,至期,办好彩轿,遣媒送至女家。古籍对婚姻本义是这样解释的:昏时行礼,故谓之“婚”;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因此古时亲迎必在黄昏之后,乃至深夜,连一切迎送人员都得穿黑色礼服,这显然是远古时代夜间抢亲习俗的遗存。旧时泉州迎娶都在白天,但新娘须头蒙乌巾,并要有一对轿前灯,这当是沿古礼黑夜亲迎之遗迹。新娘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以示悲伤,且全国南北皆然。新娘“哭嫁”可能是思相离而悲,或是随俗。但民俗学者却认为,此乃原始社会掠夺婚姻的遗俗。
花轿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接下去就出现了一个精彩的镜头:新郎至轿前,下马威似的朝轿门轻踢一脚,轿内新娘马上应战,还踢轿门一脚,这是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向观众们宣称:日后男不惧内,女不示弱。在此观众会心欢笑之际,我们似乎也闻到了八千年前那场父权制代替母权制的激烈革命的火药味。容不得我们多遐想,男家一位平辈男青年或下辈男孩已走到花轿前,揖请新娘出轿,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长辈手牵新娘出轿,送嫁娘忙举起贴有红双喜字样的米筛为新娘遮面,然后在三通喜乐声中,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据说遮米筛和踏瓦片是为辟邪,但安溪人却有独到的解释,称此举寓有明亡之后,其孤臣遗老尚望:“反清复明”,教示新婚夫妇“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隐意。至于跨火炉,人们认为可以利用火神的威灵,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气烧尽。
新娘到夫家后,又有拜天地、挑乌巾、喝交杯酒、宴请宾客等节目,其中闹洞房为是日婚礼的压台戏。俗谓洞房不闹不喜,不闹不吉利,而且在新婚七天内可以连续闹,有“七日内不分大小”之说。闹洞房的内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呢举动,诙谐有趣。但不少地方也因太出格而演成陋俗。
在晋江、石狮侨乡,有一种叫做“公鸡娶妇”的婚俗,这是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华侨,因种种原因,近期无法回家乡按时完婚,经男女双方家长协商同意,如期举行婚礼,新郎则以一只大公鸡代替。这只大公鸡在七日内是放在新婚洞房的床底下,七日后才移到室外鸡窝,需精心饲养,至其“寿终正寝”。“公鸡娶妇”显然有不近人情之嫌,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


煎堆补天:
端午节之前,泉州一带常常阴雨绵绵,人们盼晴心切,仿效女蜗氏炼石补天的做法,于是有了“煎堆补天”的民俗。民谣“雨仔微微,舀油来煎堆”正是这种民俗的生动反映。堆,是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内煎之”(《泉州府志·风俗》),味道香美,很受人们喜爱。在泉州,除了名闻遐迩的“蚝堆”(又名“蚝煎”)外,还有“麦堆”、“猪油堆”等。

筅尘:
为了干干净净过春节,除夕之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年一度的“筅尘”(掸尘),即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活动。这种“筅尘”的习俗宋代已可见。据宋·吴自牧《梦粱录》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

吵新人
吵新人,即闹洞房。泉州一带有“七日内无大小”之说,意即新婚以后的七天之内可以不拘礼节随时闹洞房。闹洞房的内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昵举动,形式多样,诙谐风趣。但有时也会因无所禁忌、别出心裁而出格。

满月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作“满月”。主人要请理发匠为婴儿剃去胎发,俗称“剃满月头”,并以“龟粿粽”馈送亲友邻居,亲友邻居则回赠衣服、赢巾(襁褓)、项链、手镯、脚镯等。“龟粿粽”中必有一种叫“满月圆”的米粿,因形状像奶头,故俗称“猪母奶”。它象征母乳充足,婴儿健康。

度晬
婴儿周岁,俗称“度晬”。是日,主人要为婴儿“做度醉”,敬神祀祖,设宴请客,还要制作大量的“四脚龟”和米粽分送亲友,祈求婴儿早日学会走路,健康长寿。外婆家通常要送用红线绣着“ ? ”字的“度晬裘”(披风)、“度晬帽”和有虎头图案的虎耳帽、虎耳鞋以及银制的如意锁、长命锁、天官锁或手镯、脚镯等,祝福婴儿吉庆康健。

十六岁生日
男孩十六岁叫“成丁”,表示孩子已经长大***被屏蔽字符***了,因此十六岁的生日仪式特别隆重。家里要备办“三牲”、寿面最后一次答谢床母、檐口妈 和 夫人妈诸神的庇佑之恩,以糕、粿、粽、面线等物分送亲友邻居,并设宴招待。这时外祖母家要送成年衣帽鞋袜或布匹等表示祝贺。<

过番
闽南地濒东南海滨,从唐代起,就有泉州人飘洋过海,移居南洋群岛。随着宋元泉州港的兴盛,远航东南亚各国经商的泉州华侨更是猛增。本地人习惯把前往南洋谋生称做“过番”,旅居南洋一带的华侨则被称为“番客”。

送顺风与褪草鞋
泉州人即将出国谋生或华侨回乡探亲后又将返回居留国之时,亲友纷纷前来赠送家乡土特产或中成药,为其送行,俗称“送顺风”,如设宴送行,则称办“送顺风桌”。华侨自海外归来,亲友闻讯赶来送鸡、鸡蛋、面线、美酒等物或设宴接风洗尘,俗称“褪草鞋”(因旧时出远门,常穿草鞋步行)。

弄龙刣狮
在泉州一带,弄龙(舞龙)、刣狮(舞狮)是春节、元宵或庆典盛会不可或缺的游艺节目。弄龙是舞蹈和拳术的结合,场面壮观,气势磅礴;刣狮则是武术与杂技的糅合,威武雄壮,险象环生,据说泉州少林寺中的武僧曾借此传授少林功夫.

52

主题

1554

回帖

1

好友

高级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324
石币
6938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38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8-7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14: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高嫁妆婚俗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就是婚姻六大程序:
纳采:男方家长请媒婆向女方家长提亲。
问名: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再派媒婆去女方,问清女方当事人姓名、生肖、生辰八字等与“命”有关的具体情况,并到祖庙占卜以定凶吉。
纳吉:即订婚。仪式可简可繁,但交换订婚戒指是必不可少的“节目”,一般由男方当事人在其堂亲若干人和媒婆陪同下前往女方家中,双方当事人亲手为对方戴上。
纳征:也就是男方送聘礼到女方家,以女方是否收下判定婚姻是否实际成立。
请期:纳征后不久,男方派媒婆或者直接与女方商定举办结婚仪式的日期,以前大多数要算命,选定黄道吉日。
亲迎:新郎到女方家中迎娶新娘。按规定,加上随从,必须单数去双数回。晚上一般要举行结婚仪式,宴请亲朋好友。

农历12月25不能讨债还钱
据说这天讨会害人家穷一年

普渡风俗
祭敬亡魂】 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外氏族成员及本氏族成员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魂,会成为祟祸,危及人间,故崇拜鬼魂。到了奴隶社会,鬼魂迷信相当流行,在《左传》、《国语》等古代文献资料中,记载有鬼魂感恩报答和怀怨复仇的故事,鬼魂崇拜至今在民间仍有很大的影响。泉州民间鬼魂崇拜的习俗中,比较典型的当为敬祭亡魂的“普渡”。
普渡”是泉州沿海地区(包括金门)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宋代泉州于中元节举行斋醮活动时,已把佛教的词语“普渡”转化为地方民俗的名词,在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的《真西山文集》中,即有称为《普渡青词》的祝文。宋代以来,普渡是在七月十五日这天举行的,其祈求的内容甚多:或祈死者无厄幽沉滞之悲;或求生者获五福康宁之祉;或蕲雨泽以抗旱;或冀赦过以除愆,等等。到清道光(1821--1850年)间, 普渡祭祀仪式有所变化。道光《金门志》卷15曰:“七月朔(初一日)起,各社延僧道设醮,作盂兰会,俗名普渡,以祭无主鬼。里社公祭,各家另有私祭。”至新中国成立前,泉州沿海地区的普渡仍十分盛行,人们把七月的普渡称“正普”,从七月初一起,各铺境乡村轮流普渡,在晋江,“初一起,青阳内头李,初二杏厝王……”逐日按序,至七月三十日。而泉州城内有38个铺,因此各铺轮流举行普渡的时间只好有所伸延,自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至八尺初二日,如适逢闰月,又得复始重普。泉州规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狮的“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合属猴),12年各轮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请,民间有“闻名龟湖大普渡”之俗谚。

葬 礼 习 俗
泉俗凡己50岁或做“公(爷爷)妈(奶奶)辈”者,在病危临终之际,均要“上厅边”,即让其卧于本家或祖厝厅堂边由四块床板临时搭成的简易床铺上,儿孙,媳妇都守候在旁送终。死者即将断气时,亲眷要边哭边为其更换寿衣,穿上鞋袜,动作要快,如迟至断气后,有“死者得不到”之嫌。死者寿终正寝后,当即用其被单复盖躯体与面部,亲眷围尸恸哭,治丧即告开始。
    孝男出门,自池旁、埂边或大路口取回泥土一块,用瓦片取回,土上插香,置于尸体脚端处的地上,以示“人死入土为安”,并置米饭一碗,上插竹筷一双,称“脚尾饭”,或叫“辞生饭”。亲眷要不断地续香,焚烧冥纸(说是阴间使用的纸币),为死者前往阴间准备足够的“盘缠”。为让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尚须点白烛一支或油灯一盏,要注意不使熄灭,称“点脚尾烛”。如再加上早在死者生前为备“百年”之后启用所“竖”之“生寿”(俗称“起大厝”),以及寿终之后“做功德”时所焚烧的纸糊大厝(内有纸糊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有佣人、汽车等),可谓是对死者的衣、食、住、行诸方面都考虑到了,而且类似的做法,在整个丧葬仪礼过程中,还会不断地出现。
    治丧之家要在大门上挂上一块白布,或于原贴红联处覆盖白纸,让周围的人们都知道,并向堂亲姻戚报丧,给在外地或海外亲人发讯,子女闻讯奔丧。其中向姻戚报丧,尤要慎重。我国古代多流行族外婚,同姓不婚,因此联婚就成为加强部落、氏族、家族、各姓氏之间关系的极其重要的感情纽带。故《礼记.昏义》在记述婚姻的功能时,首先强调的就是“合二姓之好”。但联婚的成果,常因一方的不幸去世而产生波折。在泉州,有的外家因怀疑女儿在夫家受虐待而死于非命(有的也确为事实),就纠集人马前往亲家“吃人命”的事时有所闻。因此民间在为女性长辈举办丧事时,十分注意姻亲关系,并形成了一些相应的习俗,这在新编的《安溪县志. 风俗志》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收殓前,孝男年长者要手提小桶,领全家孝眷到附近公用井乞水,回到家门口,取水一碗进屋洗尸,余水倾倒门外,然后为死者举行“辞生祭”,即可入殓。入殓时,凡生肖五行与死者相克者,均应回避,以免犯“冲煞”,收殓后,孝男孝女需将死者生前所用过的日常生活用品,送至郊外或村外焚化,俗称“送草”,或叫“送脚尾”。事毕,再由道士在室内外进行一些祓凶驱邪的仪式,俗称“收乌”(或于守灵结束进行)。


端午节食俗

吃豆粽,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赛龙舟
泉州端午节赛龙舟的活动与其他地方差不多,惟独惠安崇武较为特殊。早年崇武在端午节也有赛龙舟,但与外地有所不同,主要是于台风季节即将到来之前在海上举行的祝神驱魔活动。据传后来因某一年失事,就不再在海上赛龙舟,而改在陆上游龙舟,YX时要唱《阿螺歌》,其歌词大意是请求神灵消灾灭祸,但近百年已没再举行。由此看来,崇武的赛龙舟、游龙舟和“采莲”习俗一样,都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王之神威,避恶消灾保平安。


车鼓阵
涂脚戏项目之一,是泉州民俗的一朵奇葩。
    由妇女组成,统一着泉州市郊妇女服饰,阵容庞大,八名妇女分列两边开阵前导。队员各拿琵琶、三弦、铜铃、拍板等,沿街演唱闽南小调;随着音乐节拍,每四拍敲响一下铜铃,腰肢也随之轻轻扭动,体态婀娜

火鼎公火鼎婆
涂脚戏项目之一。 一人装成火鼎公,手执长旱烟管,嘴上挂着八字胡须;另一人扳成火鼎婆,脸上两颊涂着红色,手摇芭蕉扇。这对火鼎公婆抬着一个放在斗篮上的大铁鼎,铁鼎中燃着柴火,鼎的两侧贴上红联纸,写着“扫去千灾,迎来百福”等字。表演时火鼎公婆三进三退,诙谐风趣,增添欢乐气氛。

斗茶----安溪茶乡风俗。
每当新茶初制成,三五邻居好友,各自带上自制茶叶,相互冲泡品评,色、香、味、形,一比高低。
    高档次、大规模的“斗茶”,即“茶王赛”。每年春秋两季新茶上市,乡镇聘请茶叶专家当评委,来自各村的几百个制茶能手,排起“斗茶阵”,搭起“茶擂台”。经过初赛、复赛、决赛,最后被评为“茶王”的茶农,披红挂彩,坐着八抬大轿,敲锣打鼓,鞭炮齐鸣,踩街YX,十分光彩。

手饰
一是戒指。大多是黄金制造,套在指间作饰物。有的戒面加嵌有珠宝的钻戒、珠戒、玉戒、宝石戒,有不加嵌的镂以花鸟龙凤图案的花戒、龙凤戒,也有镌刻有“福、寿、喜、发”等字样的吉字戒,还有简朴无华的藤爿指箍,以及其他质料制造的玳瑁戒、琥珀戒、白金戒等。戒指,旧时是男方赠于女方定聘的信物,是女子已婚的标志,为妇女专用的手饰。现代,泉州民间虽仍有以戒指作为订婚礼物,但已不为已婚妇女专用,成为男女普遍套戴的手饰。
二是手环。流行古老的腕饰。有纯金制造的扁圈、索圈,和玉石雕琢的玉圈,形状较粗大。
三是手镯。形状比手环略为细扁,但造型较为精美时尚,有绞丝式和链带两种。
四是手链。黄金链状腕饰,两端有小环和小钩相接。

孔明灯
    亦称“苦累灯”。用蔑条和薄纸糊成无盖的煤油桶形状,用两支细竹做成十字架缚在开口的圆周上;再卷一束结实的粗纸浸透煤油,晒干再浸,反复浸晒几次,然后竖系在十字架中央即成。
    升放时,由两个人扶着倒立的孔明灯,一个人在下面点燃浸煤油的粗纸卷,待滋生了煤油烟后即将火苗吹熄,及至灯有上升浮动的姿态时,扶着灯的两人就可以放手,这时孔明灯就会徐徐上升。上升的高度和飘飞的远近,决定于制作的材料和灯的大小,材料越轻制得越大,浸煤油的粗纸卷得越粗越结实浸晒的次数越多,则升得越高飞得越远。待粗纸卷燃尽,烟慢慢减少,灯便徐徐地降下来。如果风太大,粗纸卷被风吹起火苗来,或因粗纸卷缚歪,灯就会被烧掉,否则拾到完好的孔明灯,只要再缚上浸晒过煤油的粗纸卷,就可以重放。
    制作时,还可以将鞭炮的导火索缚在十字架上,同时缚上已点燃的一支香,待灯飘远了,地面的人可以听到鞭炮声。
    孔明灯侧面可以题诗和写制作人的姓名地址。

52

主题

1554

回帖

1

好友

高级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324
石币
6938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38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8-7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14: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风狮爷
古代泉州还有雕刻石狮镇风、镇邪的道教风俗。
    泉州道教的堪舆家认为“甲卯风为风水之大忌”,故刻“石头风狮”以镇风。现在泉州随处可见单只的昂头朝前的“风狮爷”。此俗现在金门县仍然很流行。
    风狮往往置于村口大道旁,或置于自家大门口。而现在则发展为石狮镇邪,往往于大门口两旁各坚立石狮,昂首雄踞,既是作为镇邪之用,亦可作为艺术品点缀。

打城戏
打城戏 发端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2年),流行于泉州、晋江、南安、龙溪及厦门、金门等地。它是融合释、道二教这之法 事活动形式而形成的,为全国罕见的宗教戏剧。
    打城戏又称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 ,原为僧、道法事后的余兴,以后逐渐由法事仪式而搬上舞台。最初,是道士在做功德超度亡灵时,桌上扎一个纸城,寓意亡灵囚于城中受苦,救苦道士要引渡亡灵出城,最后破城门而入,救出亡灵。其方式是一女子披上头巾代表亡灵,一男子(由道士妆扮)代表道士对着说唱。这种仪式也叫“打桌头城”。
   后来,发展为“打地上城”。演员由原来的一男一女,发展至一、二十人,有布景、道具和剧目,在广场表演。
   后又发展为舞台戏剧。打城戏生长于泉州本土,艺术上受到泉州民间艺术的哺育,其表演艺术、科步、身段、曲调,提线木偶对 它的影响尤深,又吸收梨园戏技艺和京剧的武技,形成一个别具一格的地方戏曲形式,是为泉州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且驰名于台湾和东南亚各地。道教法事中的法乐和打城戏中的道情调乐典及打击乐,是泉州民间文化的艺术珍品。其武打的高超技艺,又与传统的南少林拳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为南少林拳术在泉州的活文物 ,在闽南民间 戏曲中独树一帜,并与高甲戏相抗衡。它所演的《目连救母》、《西游记》和《 楚汉》、《三国》、《说岳》等神话和历史故事连台本戏,深为闽南一带群众欢迎 。
     1952年度,泉州市政府文教科和文化馆,把打城戏旧戏班、艺人集中起来,组 成泉音技术剧团,并整理演出了《潞安州》、《剃宋鲔》等八个剧目。1957年该团 改 称泉州市小开元剧团。1958年至1959年,该团编演了现代剧《一阵雨》和神话剧 《龙宫借宝》,分别参加福建省第一届戏曲现代戏汇演和第三届戏曲会演,获得好 评。1960年,该团正式批准为国营泉州打城戏剧团,整理、改编、演出了古装戏《 少林寺》、《大闹天宫》、《火焰山》、《真假美猴王》、《吕四娘》、《郑成功 》和新编历史剧《李卓吾》、《李九我》等。 文革期间,剧团解散。1990年,由吴天乙独力组建打城戏剧团,命名为“泉州市打城戏剧团”。 1990年8月23日,首场演出《观音收罗汉》。此后又演出了《龙女试雷有生》、 《 速报审》等传统剧目。

对台戏
乡里节庆请戏,为让戏班之间互相竞争,特意安排两个或几个戏班同时在同一地点演出,称“对台戏”。有三种形式:
    一、对棚: 两个戏棚相对,最常见。也有三个戏棚成三角相对,或五个戏棚环状相对的。
    二、鸳鸯棚:也称“双演”。将戏棚(或舞台)分隔成左右两个表演区,由两个戏班或者一个戏班划分两组演员同时演出同一剧目,共同有一个鼓师司鼓,共同组成一个乐队伴奏,乐队居舞台中后区。两班戏阵容强弱、演员表演技能高低优劣,一目了然。
    三、连环棚:搭一个一字长形戏棚,用竹杆隔成三区或五区,由三班或五班(忌讳四班)同时演出同一剧目,共同组成同意乐队伴奏,由一鼓师司鼓。

头饰
旧时,成年女子挽髻,戴有各种头饰。
    一是笄,如骨笄、银笄或金笄。古时女子15岁成年时举行笄礼,俗称“上头”,盘发为髻,以笄 横贯固之。笄的首端或两端镂以花鸟装饰纹样,并配以小垂链。
    二是簪。就质料而言,有骨簪、角簪、象牙簪、铜簪、银簪、金簪等。发簪是用来插髻使头发不 散乱的饰品,后来经过改进,缀上珠宝花饰,装饰作用更加突出。
    三是钗。是一种由两股簪子合成,别在发髻上的首饰。有金钗、银钗,常配备成对,首端一缀凤,一缀凰,称为凤钗;还有钗首镶嵌珍珠的珠钗,镶嵌玉石的玉钗。
此外,发饰还有耳挖、发夹、发梳、扣花、扣链等。民国以来,去髻剪发,饰品一般只用发夹,夹上饰以金花。


簪花围
泉州城四郊,包括晋江、南安、惠安农村部分妇女,保留“簪花围”习俗。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含笑、玉兰或小朵鲜花),用麻丝线穿掇绕成环,围绕在发髻周边,多至三、四环,色彩相同。还簪插玉簪、银梳、金丝练和“佛仔线”,双鬓脚又簪挂大朵鲜花,把满头青丝装饰得明艳照人。据传是宋元时代阿拉伯人风俗延续下来的

母舅联
泉州自古以来,举凡结婚、乔迁新居之日,事主的舅舅总要给外甥送一副贺联,习称“母舅联”。“母舅联”一般长五六尺,宽一尺,在外甥新婚之日或乔迁新居之日的前一天,连同果品等四式贺礼送去,挂于厅堂正中,直到陈旧破损才取下。过去生活水平低,贺喜的“母舅联”大都是用红布替代联纸,再贴上剪好的金色字,算已尽意了。随着物质、文化提高,“母舅联”现大多用两个镜框镶挂,用白泡沫板刻字,立体感和装饰性俱强。也有一类是纯为玻璃工艺联,显得高档且有艺术欣赏价值。

石敢当
泉南一带,私家住宅朝巷口正中(即丁字街口),必须于朝巷(街)正中的墙面上刻上一个狮头——“石敢当”镇邪,或嵌有刻着“石敢当”字样的石碑,成为闽南民间建筑的一个特色,十分奇特。这种民俗在今日的泉州、莆田、福州和闽西还很流行。如今,有的则于巷口的墙下,筑一座祀土地公的小庙或刻“四洲佛”像替代,道教信众认为可以避邪。
    民间亦有称“石敢当”为“石将军”者,把它当做勇敢和力量的象征。石敢当既是压煞禳灾的神物、镇物,也就具有威慑力和带有神秘的色彩。
    据《闽中金石志》记载:宋·庆历五年(1045年)张纬知莆田,“再新县中堂,治地得石,铭文曰:‘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大历五年(770年)四月十日也。’”。可见“石敢当”民俗很早就盛行了。立“石敢当”的社会功能是避邪、镇鬼,为百姓和官吏造福,且为儒家的教化服务。
    传说石敢当是古代的大力神,专司抓鬼镇邪。又传黄帝时代,蚩尤残暴,头角所向无敌,再坚硬的岩石也要破碎,黄帝屡遭其害。一次,蚩尤登泰山狂呼天下有谁敢当,女蜗投下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炼石,蚩尤大败而逃。

泉州神鬼崇拜风俗
【崇拜祖先】 虔诚者每月初一、十五两日也要焚香致敬。另外,还有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不定时进行,如家人出生、婚嫁、寿庆、致富、脱险、解厄等,都要拜谢祖先。甚至受欺蒙冤无助者,也会拈香哭诉于祖先灵前,以祈求庇护。而清明、冬至等年节的前后各十天,则是前往祖先坟墓祭祀的日子。
【崇奉俗神】泉州崇拜的地方性俗神甚多,除保生大帝、天后妈祖外,还有惠安的青山王(张悃)、永春的乐山王(即九日山的通远王,原为乐山隐士),安溪的清水祖师(陈普足)、晋江的对山夫人(苏六娘),等等。
【祭敬亡魂】 泉州民间鬼魂崇拜的习俗中,比较典型的当为敬祭亡魂的“普渡”。

---进主
问了下别人,在搬公妈厅的时候,整理族谱,
把漏写进族谱的人名字给加进去。
把一些比较老的人的名字弄成神主进到祠堂。。。

宝宝周岁抓揪
“抓周儿”的仪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之前进行。讲究一些的富户都要在床(炕)前陈设大案,上摆: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帐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儿”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缝纫用具)、绣线、花样子(刺绣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于经济条件,多予简化,仅用一铜茶盘,内放私塾启蒙课本:《三字经》或《千字文》一本,毛笔一枝、算盘一个、烧饼油果一套。女孩加摆:铲子、剪子、尺子各一把。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
广告洽谈、忘记密码、商业合作、资讯发布、网站求助、找管理员?请点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52

主题

1554

回帖

1

好友

高级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324
石币
6938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38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8-7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14: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清明节
清明为24节气之一,既是时序标志,又是传统节日,时间约在每年公历4月5日(或前后一天)。称之“清明”,当与此时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万物“洁齐而清明”有关。

    清明节是民间传统的溯源追本节日,其主要活动力扫墓祭祖。一般认为,扫墓起源于秦(或曰先秦已有),但古时扫墓并不一定在清明时节,如隋唐时期,人多是在清明节前一、两大的寒食节扫墓。后来,寒食扫墓逐渐改在清明,寒食这个节日也就被人们所遗忘了。泉州俗语说:“清明不回家无墓(或曰无祖)。”外出人员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回家过节。是日中午,各家各户要在厅堂祭妃祖先。清明节前后10天内为扫墓日期,如要修墓和抬骸移葬,则不用另行择日,凡事无忌。扫墓时要除棘草、培墓土、描碑文(须用红漆)、献“纸钱”,然后上供果、点香烛(或只点香)、烧金楮、放鞭炮,寄托哀思,缅怀先人。晋江深沪一带还有妇人“哭墓”习俗,其声调音旋韵转,情悲声凄,催人泪下,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所描述的唐代寒食节哭祭烧纸钱之俗十分相似:“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足生离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上出现了缅怀先烈,祭扫烈士陵园活动的新风气。

    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南安石井一带,清明节改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己节,俗称“三月节。”传说是因郑成功起兵反清复明,忌“清”字压在“明”字上头。另据清代乾隆年间修撰的方志记载,永春、德化两地岁时民俗与泉俗独异之处是八月祭墓,俗云此月墓门开,与今不同。

    泉州清明节的食俗是吃“润饼菜”和“清明馃”。“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即可食用,甜润可口。“清明划馃”是以糯米、小麦、地瓜干等碾粉作皮,包上糖豆沙馅,蒸制而成,香甜适口。清明节吃“润饼菜”和“清明馃”,当为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

52

主题

1554

回帖

1

好友

高级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324
石币
6938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38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8-7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14: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本帖最后由 san81 于 2009-8-19 14:35 编辑

泉州论坛 本帖最后由 小芽子 于 2009-8-9 19:22 编辑
3.jpg

52

主题

1554

回帖

1

好友

高级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324
石币
6938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38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8-7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14: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七娘妈生日

日暮谓之夕,夜也。七夕指的是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民间传说,这个晚上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按泉州的风俗,把这一天界定为“七娘**生日”。不过,七娘妈指的不是织女,而是与孝子董永在槐荫相会的七仙女。君不见泉州人为七娘妈“做生日”时,要烧7顶七娘妈轿,烧个备有7个座位的七娘妈亭。足证节日的女主角是七仙女。可是,到了晚上,泉俗又有观天象,静待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举动。就这样把“天河会”与“百日缘”两个民间传说混同起来了。其原因有三:(1)董永卖身葬父,到傅员外家当农奴。好在七仙女心甘情愿于10天内织锦300匹,才赎回董永的奴身。而织女呢?她是“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见南朝梁殷芸《小说》记载)(2)“织”与“七”在泉州方言里音相谐。(3)两个民间传说的主题思想是相同的。表达了普通劳动者牛郎和董永对爱情的渴望。反映了平民老百姓对爱情的歌颂。象这样民俗事象混同的例子,不止是七夕。比如清明节与寒食节本来是两个节日,因时间紧相近,民间把它们混同起来了。相沿成习,积习成俗。
织女是个巧人。据《帝京景物略》载云:“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盆水日中。倾之,水面生膜,绣针投之则浮,则见水底针影,显出花鸟虫兽之形,谓乞得巧。”旧时,泉州风俗于双七节夜晚,年轻的姑娘对月穿七孔针,比赛快慢,快者胜。叫做“乞巧”。“七”与“乞”在泉州方言里,音相谐。人们通常提到巧人的“巧”,其数用七,都赞之为有“七巧”。织女就是一位有“七巧”的仙女。
七夕的节令活动主要在晚上进行。泉俗把“观天象”与“对月穿针”复合起来,成为一种复合型的民俗。象这样民俗事象不单一的例子,不止是七夕。比如泉俗的元宵节,除了有动的“闹花灯”的活动外,还安排有静的“向冬丝娘乞求灵巧”的活动,也同样叫做“乞巧”。也形成了动与静结合的复合型的民俗。只不过,泉州人把冬丝娘看成是工艺美术之神。应该说,织女是我们,汉民族尊崇的公有神,而冬丝娘是泉州的地方神。

牛郎会织女时,喜鹊会纷纷飞至天河上,为之搭桥,名曰“鹊桥”。人们说,七夕当天,天上不见喜鹊,是都去为牛郎、织女搭鹊桥了;七夕过后,喜鹊头部皆颓顶,就是因为牛郎牵牛过鹊桥时,牛蹄子蹂踏所致。
  “七夕”的晚上最好下点小雨,表示牛郎织女相会了,两个人喜极而泣;或谓牛郎、织女于分手之际,彼此依恋不舍,挥泪告别。

冬至

每年农历十一月中旬,约当公历11月22日(或前、后一天),是冬至节,又称冬节。冬至为24个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视,全国不少地方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把冬至节当作过年一样隆重。这是因为我国古代的历法,曾以冬至为岁首的元旦日,隆重庆祝,改行夏历后,冬至才退居次位。汉朝时,冬至成了“冬节”,魏晋南北朝时义改称“亚岁”。泉州人称“冬节小年兜”,其重视程度似稍为逊色,但过节时同样很隆重。

    冬至应节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饺,江浙一带则吃汤圆和麻糍。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泉州人所吃的“冬节丸”,实际上就是《清嘉录》所介绍的苏州人应节食品粉圆。节日前夕,家家户户要“搓丸”。有红、白两色。“搓丸”手艺细巧,晋江深沪、石狮祥芝、惠安崇武的渔村妇女,搓丸速度快,质量好,粒粒小如鱼目珠子,令人赞叹不已,在搓冬节丸的同时,还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宝,以象征兴旺吉样有财气,俗称“做鸡母狗仔”。

    泉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但清嘉庆《惠安县志. 风俗志》对冬节吃丸是这样解释的:“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凡阳尚圆,阴尚方,五月阳始生,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至不以为节,抑阴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又举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泉俗过年,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词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在惠安,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清明节同样的习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气,有关的谚语也不少。如“吃冬节,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节过后,气温继续下降,农活也很少,成了农闲季节,称“上冬天”。而到了清明节,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生产上多忙于春耕春种,是农民最劳累阶段,所以谓之“入苦坑”。但农闲不忘农忙,谚语又及时提醒农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冬至过后106天就是清明,应该及早准备农耕之事。此外,还有“干冬节,湿年兜”。“冬至在月头,严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严寒正二月”。“冬至前,米价长,贫儿受长养;冬至前,米价落,贫儿转萧索”,等等

52

主题

1554

回帖

1

好友

高级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324
石币
6938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38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8-7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14: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冠、笄之礼

冠礼素为儒者所重,“朱子曰:‘男于年十六至二十皆可冠。’司马温公曰:‘古者二十而冠。’皆所以责成人之礼。盖将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行于其人,故其礼不可以不重”于明代万历、隆庆年间任过惠安知县的叶春及,即称其施政以四礼齐民,而冠礼位列四礼之首,并特地手定冠礼四条为乡约,要惠邑百姓严格遵守。但是作为人生四大仪礼之一的成年仪礼,在封建社会后期已逐渐淡化,叶春及知惠安时,即指出当时社会上已出现了“三加不举”的无礼现象。所谓三加之礼,乃举行冠礼过程中的三道重要程序。据民国四年《南安县志.风俗志》的介绍,古时男子行冠礼时需穿戴的服饰甚多,包托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古代革制的腰带)、鞋靴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头上所戴部分,即首加之“冠中”,再加之“帽子”,三加之“幞头”。三加之后,理发为髻,以示成人。此外,还需另起个名字,即“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至清代乾隆年间,各地遵行古礼不一,从各县旧方志中所记载的风俗来看,大概只有安溪所行礼制较为近古:“冠昏(婚)丧祭,风俗攸关。安溪为朱子过化之区,遵家礼(即《朱子家礼》旧矣;然贫富不一,奢俭顿殊,城邑乡村习俗,不无各别,今以冠礼言之,惟官行 三加之礼为近古,若乡村庶人,于将昏(婚)之前,只用一加之礼,择吉延亲友之具庆者为滨相,冠毕,拜祖先、父母。是日以米粉为丸,奉祖先,馈亲友。”而永春、德化等县则“冠礼久废”。

成年女子所行之笄礼,时间或在十五六岁时,或于订婚以后出嫁之前,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岁时也要行笄礼。例如清代前期安溪“女子将嫁之前,择吉行笄礼。母为主,延诸母之有德者为梳发、戴冠,加簪(笄),着嫁时服。祝词大约以孝顺宜家为勖,乃字”。

我国古代的成年仪礼,主要是“冠礼”和“笄礼”。所谓冠礼,是指男子的成年仪礼,笄礼则指女子的成年仪礼,囿于男尊女卑的传统偏见,古人在言及成年仪礼时,一般只称“冠礼”。

52

主题

1554

回帖

1

好友

高级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324
石币
6938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38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8-7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14: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敬床母

又称“敬铺母”,敬管床铺的神,家里有小孩的人都要敬奉,保佑孩子平安健康。
  一般敬咸饭,并在咸饭上压几粒炒花生米。咸饭要装四碗,装得尖尖的,在床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都摆上一碗,床的中间还要摆一碗汤,汤里一定要有鸡蛋和金针菇两样东西。
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七月半”。道教谓之三官大帝之一——中元地官赦罪,亦称“鬼仔节”。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也同样于七月十五举行“盂兰盆”会。“盂兰”者,乃梵语,意谓解救倒悬之苦;“盆”者,盛食供僧之器皿。所以道教和佛教,虽然教派不同,教义却一。可见闽南一带,自古以来是道、释二教的风俗并举。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祀神敬鬼的风俗,北方已经很少见,而独盛于闽南一带。
各家各户皆备办菜肴祭祀祖先。在这个月内不办喜事,凡新亡者也不“引主”。据传那些无“家”可归的孤魂散鬼,可获赦罪,来到人间享受“普度”祭祀。
2.jpg

52

主题

1554

回帖

1

好友

高级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324
石币
6938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38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8-7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14: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中秋

拜月娘妈

  拜月一般是妇女的活动。泉州将月亮称为“月娘妈”,表示对月亮十分崇拜。旧时到了中秋之夜,民间妇女有拜月习俗。几乎家家户户摆香案于庭院天井中,陈列时令瓜果和月饼,虔诚祭拜月娘妈,焚香祈祝,祈求称心如愿。
赏月
  赏月是由古而今、最具大众化的习俗。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赏月既可是家庭式的活动,亦可是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之间团体性的聚会。中秋之夜,在月色皎皎的庭院、园圃、阳台、屋顶天坪或露天公共场所,摆上美味月饼,沏上一壶香茗,对月当歌,边尝饼品茗,边聊天叙旧,不亦悦乎!
吃月饼
  中秋月饼是中秋节的特别食品,各种月饼在节前即已纷纷制出,以供中秋节送礼、请客和自家食用。合家团圆、老少一起品尝月饼,实为天伦之乐。除了自家尝饼之外,亲友间还相互馈赠,以示友好和关爱。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文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蒸作从食》列举许多“蒸作”食品,其中有“荷叶饼”、“芙蓉饼”、“月饼”等名目。不过,还没把“月饼”与中秋节联系起来。
  真正明确提到“中秋月饼”的是明代。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O·熙朝乐事》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宛署杂记·民风·八月馈月饼》条下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博饼
  博饼是赏月活动中的一种有趣的游戏。相传是300年前郑成功的部下洪旭,为宽慰士兵佳节思亲之情而设的,后来流传于民间。
  中秋节前夕,商家就经销供戏饼用的“会饼”,共63块,隐含七九六十三吉利之数。古代,九九八十一是帝王之数,八九七十二是千岁之数,七九六十三是王爷之数,郑成功为延平王,故用六十三。
  博饼亦称“博状元饼”。会饼仿照科举规制,设特大号饼一个为“状元”饼,直径约6寸,宛似一轮明月,饼上印有“嫦娥奔月”、“桂树玉兔”等图案;依此二号饼两个为“对堂”饼,直径4寸左右,代表“榜眼”;三号饼四个为“三红”,直径2至3寸,代表“探花”;还有“四进”饼八个,直径1寸半左右,代表“进士”;“二举”饼十六个,直径约1寸,代表“举人”;“一秀”饼三十二个,直径半寸有余,代表“秀才”。
  “博状元”的工具很简单,只需六个骰子和一只碗。亲友相邀,每人轮流用六个骰子在碗里掷数,根据投到碗里的骰子的红点的多寡获饼,直到把饼分完

游笋江

这是成年人的娱乐。过去中秋月夜,泉州人有结伴遨游笋江的习惯。“笋江月色”是旧时泉州八景之一。传说中秋之夜三更时分,月亮照在笋江桥中,每一个桥坎都能映出一轮皓月;而午夜时分,在笋江粼粼清波中,可见水中映出清源和紫帽二山的倒影。于是,人们总是在中秋之夜,踏着皎皎月色,迎着融融江风,步着南音丝竹余韵,三五成群,相约游江,既给中秋佳节一个好心情,又期盼亲眼目睹笋江月奇观。

烧塔子

烧塔仔乃孩子们的乐趣,是一项充满乡土气息和童趣的活动。中秋节到来的前两三天,乡下的孩子们便到处拾砖头瓦片,在旷野中叠成一个圆形“塔仔”。这种“塔仔”大小不一,一般叠成五层或七层,各层裱上花花绿绿的五色纸。塔仔还供奉孩子们喜欢的泥塑偶像。为了烧塔仔,孩子们事先成群结队到各处捡来干柴禾,装满塔内,在塔中燃烧,烧得越旺越有彩气。从农历八月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孩子们每晚都兴致勃勃地烧塔仔。那熊熊的火光在月色下辉映,照耀着乡村的各个角落。孩子们还相邀互相参观,比“烧塔仔”的壮观场面,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据传烧塔子之俗,源自元末刘伯温于月饼里藏字条,约以八月十五举火为号,实行武装起义,至今民间流传的“三家养一元,一夜杀完全”的故事,即由此而来,而烧塔子举火为号,也传衍至今而成为民俗。

放“孔明灯”
广场上,用两条长板椅垫足,4人站在椅上,捏住孔明灯的4个角,另几人扶起孔明灯的底框,此时点燃灯中油枝,利用升起的热气和浓烟,把孔明灯高高涨起,飘飘欲飞。待孔明灯涨满烟气后放手,孔明灯便腾起升空,到相当的高度,与明月争辉。

敬田头
这是一种充满田园风情的节日祭奠活动。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中秋“以月饼、番薯、芋魁祭先及神。前一两天,亲友以此相馈。”千百年来,泉州不仅有用番薯和芋魁祭奠祖先的习惯,还有用番薯和芋魁敬“田头”的风俗。由于番薯和芋魁是农家中秋必备的食品,故泉州至今还有“八月十五众人芋”的俗谚。
  在私有制的旧时代,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收成的好坏关系到一家人的生活,因而农民总是祈望苍天风调雨顺;祈望土地老爷保庇无虫无灾,耕作顺利,五谷丰登,于是便在中秋这一天,用篮子装着已蒸煮的番薯和芋魁,分别到自家的田头地角去祭敬,以期来年获得好收成。

尾牙

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腊月十六日:商贾皆祭土地神,牲醴极丰。”
  闽南一般商家、渔民及海陆运输者,在农历每月的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敬奉土地公,但一年中有两个特别的“土地公”日:农历二月初二为“头个”,十二月十六为“尾个”(闽南语“尾牙”)。
  “头个”是农民敬奉土地公的特别日子,祈求来年好收成,“头个”后即开始备耕。
  “尾个”是商家、厂家为答谢土地公、门口公一年来的关照,并犒劳工人一年辛苦而设的酬谢酒宴,“一敬神二敬人”,在闽南已成惯例。
  “牙商”说
  “做牙”的风俗最初起于“牙商”。“牙商”即古时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收取佣金的“中人”(经纪人)。他们每月要举行两次“牙祭”,供奉财神爷,祈求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儒林外史》第十八回道:“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
  因此,一年之中,农历正月初二叫“头牙”,六月十六叫“半年牙”,十二月十六叫“尾牙”。商家最重这“三大牙”。
  “尾牙”这一天,城乡店家行交商号,均要备办丰盛三牲礼品孝敬土地公和门口公,焚香点烛,祈求明年生意兴隆,然后烧金纸冥币,燃放鞭炮。
  入夜,东家设宴款待伙计,以酬谢犒慰伙计们一年之辛劳,也习惯于这时分红。
  “吃头牙摸嘴须,吃尾牙面忧忧。”“尾牙”对有些雇员来说是个难关,东家也于这时宣布雇员来年是否续聘。菜肴再好,所有伙计也无心品尝,个个提心吊胆。有的老板不便明说,就在出最后一盘全鱼时(有的地方在中间出鸡时),如鱼头(或鸡头)指向在座的哪个雇员,就表示该雇员将被解雇;如鱼头(或鸡头)指向老板自己,就表示全体雇员将被继续聘用。也有的东家手中提着酒壶,为雇员斟酒,东家为水先斟头杯酒,就表示明年不再雇用他了。故俗谚有云:“尾牙无好顿”。

52

主题

1554

回帖

1

好友

高级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324
石币
6938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38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8-7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14: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那两个用图片的是不知道哪几个字被限制发不了就用图片代替

225

主题

2303

回帖

58

好友

黄金会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UID
60
石币
4870 币
精华
1
在线时间
314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25
发表于 2009-8-19 14: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帮你顶吧!!!
一定认真完成任务!

522

主题

7552

回帖

133

好友

爱心天使

服务器赞助者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UID
3542
石币
12897 币
精华
2
在线时间
413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6-29
发表于 2009-8-19 15: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恩,值得看看。。。

318

主题

2469

回帖

38

好友

黄金会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UID
434
石币
4311 币
精华
1
在线时间
9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8-23
发表于 2009-8-19 16: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厦门小鱼社区的看到嘛

28

主题

967

回帖

0

好友

中级会员

Rank: 8Rank: 8

UID
3003
石币
349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40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6-11
发表于 2009-8-19 17: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084:}有些封建习俗已经改了!
WINNERS MAKE THINGS HAPPEN, LOSERS LET THING HAPPEN

30

主题

1423

回帖

15

好友

高级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734
石币
1159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27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17
发表于 2009-8-19 18: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葬 礼 习 俗


让我想到那些伤心事。{:058:}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2

主题

673

回帖

0

好友

中级会员

Rank: 8Rank: 8

UID
4301
石币
332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3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7-22
发表于 2009-8-19 18: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真的有水鬼吗?
恐怖啊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