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4588|回复: 0

石井淗江曆史《下》

[复制链接]

105

主题

356

回帖

26

好友

黄金会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UID
8686
石币
4108 币
精华
1
在线时间
216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5
发表于 2010-2-26 22: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及至2006年十一月十八日高州宗親七人前來拜訪原閩南李氏宗親會李炳璋時,粗略介紹情況,據介紹,高州李姓找親必須到三百里外去找(因當時不能同姓結婚),講到高州有一座總的宗祠和九座宗祠,因人既多,前時出仕的人尤多,但是據記廿三進士,廿五知府,一百零七個知縣,十六個總兵,明清年代派到國外當領事九人,據不完全統計大鄉者二千人有二十七個村,小的難計算。
        繼出三房是始祖致政公,宋理宗諄祐庚戍十月十五日,恰是致政六十五歲誕辰日出生,乳名乃育,意謂年逾花甲尚生育故乳名乃育,名煌遠字崇基號廿郎。生得一表人才,年七歲公延請塾師教習,師稱高才,入塾五年四書五經通曉,學能致用。但其性好海上生活,公投其所好,購置小船渙具以應其海上揚武。竟因其所好,眼力好,記憶強,且善觀察,不及二年掌握各季節潮水漲退,流向,各種魚群出沒,各季節風向氣象,海上光暗礁石分布等均記錄冊上,由于其掌握諸情況,每次下海收獲量均列全鄉之冠,深得稱頌。
        由于淗江屬內海,一日傍晚出海,偶遇風雨交加,為避風雨而逗留小嶝,上崖購買食物充饑,適遇其父故友邱兆磯,邀其到家誠摯以待,言談之間,邱公見其為人誠實忠厚,并具一表人才,則思將其妹與配為妻。但乃育則告邱公婚姻大事,父母立裁,作為兒輩何敢自專,次日邱公即央周鴻海到淗江向致政提親,致政許后擇日行聘,結婚。
邱氏閨名詠梅字靈鶯,入李門更名淑嫻,邱氏雖是富家之女,但為人謙恭賢淑,待長至孝,妯娌之間相敬如賓,親如姐妹,與鄰長幼有分,深受鄰人稱贊。
        淗江是多姓雜居,人多地少,營生困難,雖乃育公是捕魚為生,每當出海必須經小嶝,如遇風雨必于小嶝避風雨。經兆磯公向致政倡議既乃育以捕魚為生,每次下海必經小嶝,何不遷小嶝,既縮短行程,如遇風雨免致兩家不安。致政也覺有理,遂同意遷居小嶝,邱公為照顧其妹和妹夫生活,劃出小嶝坑尾橘內土地五石為其妹夫漲潮時營生。
        元至元壬午年五月十七日獲一子乳名孫助,字名熾號佳景又號  郎,幼年生得虎背熊腰彪炳,懂事時即延請塾師教習,年十二其舅又請武師教習武藝,至十五六歲騎射武藝皆精,年十八經邑試獲武舉。后入伍,是時倭寇作亂,平寇雖屢立奇功,元亡明興,洪武元年擢封為小嶝守御百戶,鎮守小嶝。娶元妣伍氏,婚后多疾纏身不育,元武宗至大癸丑年娶繼妣王氏同邑衍厝村人。
        洪武二年三月十八日,寇犯小嶝,助以舟師勁敵,緣敵眾我寡,助陣亡身臂分離,至潮退于海坪上拾得一臂,伍氏認臂上痣,確定是伊丈夫之臂,攜臂葬于浯島。伍氏原來身體多疾,加上失夫之悲傷過度昏迷不醒。至第五日尸浮漂到淗江東溪口,伍氏在浯昏迷未醒,后由繼妣王氏帶長子德宗,時年七歲到淗江守靈。并延請方士遍找淗江村諸山,找得猛虎一穴,但據方士介紹,此穴丁桂旺,但有禍,只有稍避即可,但是避應見三景始是避難之地即榕樹開花,牛騎人,道士戴銅鈸始是定居之所。出葬前因缺少斧鈿向盧清村盧根林借,及葬后日已傍晚又風雨交加,急欲返,而欲返斧鈿,先叫聲欲還斧鈿,盧根林剛走到深井,而斧鈿擲入正中根林的頭部當場畢命。
        王氏聞此惡耗,背負德宗匆匆逃離淗江,望西方向直進,由于雨大中途停歇避雨,及至次日下午始達同安西安遇三景而棲息西安古驛,母子相依為命,顯宗年四歲由伍氏撫育而自成吾島金沙桂林一脈。
        德宗與王氏棲身西安古驛,承王氏以勤勞做刺繡兼縫補維生,撫養成人,為其立室張氏,次年獲得一子乳名賢忠,越三年又獲一子名賢佑。張氏育賢佑難產血崩搶救無效身亡。賢忠居長,賢佑字仕哲,號時齊。賢佑年幼聰穎好學,驛近塾,賢佑日日依窗旁聽,在塾師教寫字時,他的手跟塾師比劃,塾師陳公發現賢佑日日依窗旁聽,詢其情況,答應免費入塾,賢佑經過三年塾學,經塾師測試,聽學皆能學以致用,塾師看重盡心授教,至年十二所學四書五經,大學中庸均熟讀,至永樂壬寅鄉試奪得邑試之冠,在陳師致力支持,出資援助使其參加赴京會試,賢佑赴京參加會試,揭榜獲得三十多進士,恩放南京二部主事,次年奉召入京晉升戶部主事,受封時經呈上核準攜帶至親春屬同赴京都。
在未中進士前,兄弟二人考慮祖母王太夫人負荷奇重,則力以說服其父再婚,在二子的促動下由孫奇之妻介紹與浯島黃氏結婚,使王太夫人減輕負擔。
        賢佑由于陳塾師竭力教導,在經濟困難情況盡力資助,使他能赴京都參加考試,才能得中進士,后經陳師提婚將其次女配與賢佑為妻,在王夫人贊成,於臨赴京完婚,真正是三喜臨門。
        賢佑公任戶部主任后以廉潔奉公守法,致力於朝延盡忠職守,經永樂,仁宗,宣宗,英宗四帝,至英宗時,受誥封四代賢臣,加封奉議大夫,承德郎加二級。至明成代甲辰年退隱回歸故里同安西安古驛。
在明英宗年代賢佑曾上奏朝延為其祖父孫助,抗寇陣亡請求甄,延至代宗景泰乙亥年八月廿七日始得聖旨,誥封其祖父李孫助為抗寇護國英烈將軍,誥封伍,王二夫人為貞節一品夫人。
        誥封李賢佑之父德宗為承德即奉議大夫,李賢佑之母張氏,黃氏為二品夫人。
        賢佑于成化甲辰(1484)退隱同安西安,除建居所,建驛李大宗祠,開拓西安街大道。退隱后曾寫回憶錄宦場紀事,白鶴集二書,書明經歷四位皇帝,朝中宦場鬥爭,白鶴集是反映民間矛盾。
李賢佑至明孝宗弘治庚申年逝世,享壽九十六歲。
        同邑驛路李氏,當賢佑受封赴京任職,全族親人均跟隨赴京都至其退隱近六十年,去時廿二人,以后有的在外任職居於外省,有的擇地而居不少,真正隨賢佑回鄉尚有一百二十余人,回同邑后又再分居外遷,如遷浯者,原來就有山西、山前、東山前、前山前、田墩、南安、官澳、蚵殼墩。至於同安有湖井、蔡林、小嶝、石潯、東園、道驛、南安有淗驛、曾山、肖厝、長樂梅花、福州馬尾、臺灣原分鹿港、彰化港仔墘、印尼峇眼、馬來西亞、吉隆坡、檳城、新加坡。據同治二年修譜時統計,全柱總人口達四万余人。
        ——本篇錄自雲南騰衝李氏家族圖書館思明史志。
        原作:宋:李建元   明:李庭芳  清:李從輯、李友階   1992年:李炳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