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楼主: beelin

石井各村 XX 衍派/传芳 ...

  [复制链接]

71

主题

592

回帖

2

好友

高级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331
石币
898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28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8-8
发表于 2010-8-18 17: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
衍派指姓氏的发源或渊源,支脉,与传芳是姓氏中的两个方面。
清河衍派——四个字,清河是古代河南的一个地名。
这种姓氏衍派来自于<姓 氏 郡 望 堂 号>,也就闽南流行这玩意吧,好像外地没看到像泉州喜欢在门楣上刻这种。
张——清河衍派

清河衍派是张姓的姓氏支脉。

  张Zhāng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姓氏数不胜数,但有部分姓氏已经不知所踪了,而张姓却已其庞大的支系知足于中华大地,繁衍生息。
【张姓考略】
  张姓是中国最大的姓之一,得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张姓曾有43个望族,在所有姓氏中无与匹敌。
  张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着力量。
  关于张姓的始祖,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黄帝第五子清阳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见《元和姓纂》)“挥造弧矢,受封于张 ,后为弓氏。张,望出太原。”(见《姓氏考略》)“ 张,黄,李,赵,黄帝赐姓。” (见《风俗通》)
  “张氏,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见《通志 。氏族略 。以字为氏》)
  “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青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见袁桷《张氏宗谱序》)
  从以上记载看,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黄帝第五子青阳,生子曰挥。这位叫挥的黄帝之后,正是张姓的始祖。所以说张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并不为过。
  这位名挥的黄帝后裔,非常聪明,他观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状做了弓矢。原来,天上有星名“天弓” ,简称“弧” 。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 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两星座内。《宋史 。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挥看到“天弓” ,由“天弓” 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的武器。 他也由此而被 “赐姓张氏”。
  不过,当初的“张”,非命姓氏之义也 “。因为弓矢发明之后,在使用之前,必须先用力气将弓张开,不然,就无法使用。挥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命为 “张氏” 的 。从此之后,挥的后代子孙有的姓弓,有的姓张,分成两支,也是出于此因 。后世的张姓,在谈及自己的姓氏时,常常解释为 “弓长张的张” 也是起于此故。这支源于挥的张姓,得姓甚早,是中国张姓中最早古老的一支 。
  过了近两千多年,到了大约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中华大地上的张姓,又出现了两支。与其他姓氏所不同的是,新加入的这两支张姓,也是以黄帝为始祖的,均出自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立的韩国和晋国。在韩国和晋国之中,有人以张为氏,即“张姓出于姬姓,至周氏而氏者祖于韩” ,“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始有张氏”。 在张氏的总源流中,又增两支源流。这两支张氏源流,比挥之后要晚两千多年,但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只是有远近的区别而已。
  关于张姓的最早源地,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挥这一支,最初源于现今的太原。太原,是中国张氏的源地,也是中华民族张氏望族所在地。
  到了周代的韩国和晋国之后,由于加入新的系源,张姓的源地也发展至多处,当时的韩国,“其得望者十二”,前已引袁桷之说,此处不再。当时的晋国,成为张氏望族的有““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韩、晋国中改姓为张姓者,虽晚于挥之后裔,但却后来居上,繁衍很广。 据《中华姓府》张纸图谱记载,明朝年间,张氏已有43望,不仅遍布全国,而且成为许多地方的望族,超过了其他诸姓。周代的这两支张氏姓源,为张氏后来成为中国的一个大姓,起了很大作用。
  在张氏姓源中,也有少数民族加入的成分。这是到了汉代之后,由于刘汉的强盛,一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刘,也有一小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张。一些他姓人士,敬慕张姓的族大人众,也弃之原氏,择张而从。《魏志》上记有曹操的大将张辽,原来姓聂,后来改从张姓,《读史方舆纪要》也有“汉诸葛亮赐龙佑那为张氏”的记载。这些均是例证。
  张氏族大支繁,其播迁情况也比较复杂。由于张姓遍布全国,张姓的望族遍及各地,这就使得张姓在数千年的繁衍和播迁中,有其十分复杂的特点,虽然每一地的张姓,都有各自的繁衍中心,但播迁的先祖和时间、路线,与其他姓氏大都有着共同的播迁先祖的情形不大一样。它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线,向不同的方向迁居的。
  张姓历来人才济济。从战国时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开始,在以后的各朝各代中,均有张氏名人登上历史舞台。张氏“家珍”之多,很少有他氏能与之相比,略举如下:
  汉时,张姓名人就已名列前茅。无论是在治政、事功,还是学术、艺术、医学等方面,均走在前列。汉初大臣张良,为辅佐刘邦得天下,出过许多奇谋良策。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了汉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科学家张衡,创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仪(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写下《伤寒论》、《金匮要略》,对中国医学发展有重大贡献。书法家张芝,“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被称“今草”。
  汉之后,有黄巾起义首领张角;三国时的大将张飞、张辽;晋时文学家张载、学者张湛;唐代诗人张继、张祜、张籍,书法家张旭;宋时诗人张耒。相传唐代有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居共财,远近称颂。事情传到唐高宗那里,高宗亲自前来探望。高宗向他询问保守家业、和睦家庭的诀窍, 他只写了一百多个“忍”字作为回答。高宗从中悟出了治国齐家的大道理,深为感动,心满意足地起驾回宫。此后,张公艺家族为了纪念这次有意义的事件,便以“百忍”作为自己家族的徽号。另据唐代典籍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群臣为玄宗祝寿,多献奇异珍宝,只有宰相张九龄献上一部名为《千秋金鉴录》的书籍。他在书中详细论述了古今兴亡之道,意在规劝玄宗应于天下太平之时记取历代兴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后,玄宗对他这份贵重的“礼品”十分珍视,还专门下诏进行彰表。因此,张九龄的族人也引以为荣,开始以“金鉴”为堂号。还有当代黄冈web2.0奠基人张海。
  从古到今,张姓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将帅。此外,如思想家张载、张式对儒家理论的贡献,佛学家僧肇(俗姓张)对佛教思想的升华,以及张天师的道教世家等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另如张学良的兵谏抗日、张福林的太空探险等等,也都是功在当世、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这些,无不都是张姓人对历史和文化的重大贡献。
  今天,张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3位。
叔以前还叫哥的时候也曾为爱流过泪......

105

主题

356

回帖

26

好友

黄金会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UID
8686
石币
4108 币
精华
1
在线时间
216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5
发表于 2010-8-18 18: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隴西傳芳
李氏由来,有偃理之源。相传帝少昊的后裔皋陶,生在曲阜偃地得偃姓。帝尧时,皋陶担任大理的职务(司法长官)。皋陶之后,历虞、夏、商廿六世为理官,故称皋陶及后裔为理氏。 ?商末,理氏后裔理征,因执法不阿,得罪了纣王,被纣王处死。理征之妻契和氏在家奴的帮 助下,携幼子利贞逃难伊侯之墟(今河南安阳)。母子饥渴交困,摘李子充饥,得以活命。利贞感念"木子"活命之恩,遂改理为李。利贞的子孙后来在周期做官,十世孙李乾曾任御史大夫。李乾之子李耳,周平王时任守藏吏,就是著名哲学家老子。?李利贞的十九世孙李昙为秦御史大夫,生有四子:崇、辨、昭、玑。长子崇为陇西太守,是 陇西郡始祖;四子玑为赵郡房,李玑的幼子李齐为辽东李氏始祖。李崇之孙李信,字有 成,官大将军,陇西候。汉河东太守、征西将军李仲翔,葬陇西狄道东川,其子伯考是陇西 、河东二郡主。后裔李虎,精武略,有功于国,封陇西公。隋末,李渊,字淑德,亦陇西成纪人。建立了大唐帝国,李氏称帝二百八十九年。李氏得姓三千年后,唐王室后裔向南方各省迁移。其后裔(包括赣、浙、闽、台、粤、桂),皆以《陇西传芳》作为家族的共同标帜。1987年5月3日《人民日报》公布为百家姓第一大姓。1982年统计,李姓占汉族总人口的7.9% ,居全国汉族人口之冠。1992年9月27日《人民日报》报道"李氏根基在陇西",并批准修复李氏"陇西堂"
發揚南邑四十五都淗江村民間習俗文化傳統

36

主题

961

回帖

12

好友

高级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11028
石币
1928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30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5-18
发表于 2010-8-18 18: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
可以算是姓氏的由来``很多应该都是一个地方吧
天空大地是寂寞的,太阳月亮是寂寞的,唯独你我是幸福的,因为在我生命中有你,而你生命中却拥有了整个世界
广告洽谈、忘记密码、商业合作、资讯发布、网站求助、找管理员?请点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91

主题

4287

回帖

58

好友

钻石会员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UID
5430
石币
7007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93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9-8
发表于 2010-8-18 19: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营前、石井的伍氏——安定传芳
无法拒绝的是开始 ,无法抗拒的是结束。

147

主题

1236

回帖

59

好友

黄金会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UID
72
石币
5139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73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25
发表于 2010-8-18 19: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许姓来源有二:
  
  一、上古时期就有许姓。据《急就篇注》载:许姓,许由之后。许由,字武仲,是个有名的隐士以贤名扬于天下。尧听说后,要把天下让给他,他就逃到颖水之南隐居起来,尧派人找到他,请他出来当九洲之长,许由赶走了来人,并认为让他当官的话污脏了耳朵,就跑到河边拼命地洗耳朵,他的后人以他的名为姓,就是许氏,奉许由为许姓始祖。
  
  二、以国名为姓氏,源于姜姓。古代有个孤竹国,是炎帝之后。殷帝后期,孤竹国君临死时,遗命立幼子叔齐做国君,叔齐觉得不应该破坏长子继位的规矩,要哥哥伯夷继位,但伯夷缺认为父命不可违,就逃走躲了起来。叔齐为表示不夺哥哥的继位权,也放弃王位跟伯夷一起逃向民间。后来周武王兵起伐商,伯夷和叔齐知道后,赶到军前,拦在周武王的马前劝阻,认为犯上是为不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和叔齐看到天下都属于周了,因耻于食周粟就躲到首阳山以野菜度日,有一天,兄弟俩正在采野菜。一个乡村老妇对他们说:“你们不吃周粟,这野菜不也是周地上长出来的吗?”兄弟一听有理,于是连野菜也不肯吃,最后双双饿死在首阳山。周武王听说后,对他们的气节大为赞赏,不计前嫌,就找到伯夷的后人文叔,把许国封给了他(许故城在今河南许昌东)。春秋时,许国被楚国灭掉,灭国后的许国公族子弟迁往荣城,他们以国名为姓,奉文叔为许姓始祖。
【许姓起源】

     许姓出自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姜姓,炎帝神农氏是其远祖,因尧舜时代的著名贤人许由而得姓。许由,一作许繇,字武仲,一字道开,是上古时代一位高洁清节之士 。相传尧帝要把君位让给他,他推辞不受,逃于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后世把许由和与他同时代的隐士巢父,并称为巢由或巢许,用以指代隐居不仕者。尧、舜禅让的故事,作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范,成为千古美谈,许由也因此成为古代隐士中最早名声显赫的一位。据传他曾做过尧、舜、禹的老师,后人因此亦称他为“三代宗师”。
    晋皇甫谧《高士传》云:“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阳城槐里的地望,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一带。许由死后葬于箕山,故箕山也叫许由山。《史记&#8226;伯夷列传》中司马迁就曾说过:“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而《太平御览》引《西征记》云:“许昌城本许由所居”。在今天河南省的登封市、许昌市、禹州市、鄢陵县一带,沿颍河流域,
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许由的传说,保存着大批有关许由的遗迹。许由及其部族活动的颍水流域,正是一千余年后西周武王分封姜文叔的许国的所在地,这从地域上说明许由和文叔之间是有传承关系的。所以,唐&#8226;颜师古在《急就篇&#8226;注》中说:“许氏,许由之后也。”南宋文天祥在《五云夏造许氏初修族谱序》中说:“按许氏,自由隐许,遂以为姓。今许州箕山有由所葬之处,即其地也。”事实说明,许由是许姓的始祖,登封箕山及颍水流域的许昌市鄢陵县等地是许姓的祖居地。
     西周初年,周武王访三皇五帝之后封之以奉祀,找到炎帝之后,四岳伯夷的裔孙姜文叔,把他封在许地(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许国。古今许多学者均认为四岳伯夷就是许由,文叔和许由一脉相承。春秋时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辗转迁徙,前506年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到战国初,传至国君元公结时,被楚国灭掉(一说灭于魏),子孙为纪念故国,以国名为氏,又形成了一批许姓居民,这就是《新唐书&#8226;宰相世系表》所说的:“许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以为太岳之嗣,至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的由来。这些许国子民中有一部分原本并不姓许,为了纪念故国,即以许国国名为姓,这成为早期许姓的又一个重要来源,是许姓的另一个得姓缘由。
    由此可见,许姓得姓好象有两个源头,一是许由,系以人名为姓,一是文叔,系以国名为姓。而事实上二者是可以贯通的,古今许多学者均认为四岳伯夷就是许由,“伯夷封许,故曰许由”,许由和文叔一脉相承。此外许由活动的主要区域和许国的疆域也大致相当。因此,可以认为许由和文叔同为许姓的始祖,只是许由早于文叔1100余年,因此,许由则为许姓的开姓始祖,而文叔则为许姓的开国始祖,许姓乃出自人名国名的姓,今天登封箕山及颍水流域的许昌为许姓的祖根所系之地。



郡望堂号
      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此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秦末隐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许猗。
      高阳郡:东汉桓帝时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十六国许据的5世孙高阳太守许茂之族所在。
      河南郡: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许氏,为文叔直系后裔。
      太原郡:战国的秦庄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东汉末年大名士许劭之后。
      会稽郡: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此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著名文学家许慎之后。
      堂号
      洗耳堂:尧帝时有一位高士叫许由。尧老时,想把天下禅让给他,他不肯接受,跑到箕山脚下去种地;尧又请他出任九州长,他就跑到颖水边去洗耳,认为尧说的话污了他的耳朵。许氏因以“洗耳”为堂号。
      得仁堂:伯夷、叔刘在周灭商后,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孔子夸他“求仁而得仁”。许氏因以“得仁”而为堂号。
      训诂堂:汉代时有许慎,字叔重,博览经籍,当时人夸他说“五经无双许叔重”。他著有《说文解字》,集古今经学和训诂的大成,到现在还是研究文字学必备的工具书。

许姓名人
      许行:战国时楚国人,农家著名代表。
      许杨:西汉末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著《说文解字》。
      许衡:宋元之际著名的理学家、能臣,管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石酸,有《鲁斋遗书》传世。
      许广平:鲁迅夫人,生前出版过四本书《欣慰的纪念》、《关于鲁迅的生平》、《鲁迅回忆录》和《遭难前后》。
      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笔名落花生,著有散文名篇《落花生》,散文集《空山灵雨》等。
      许世友:革命家、军事家,一代名将。
      许胜发:台湾实业家,发起并成立了世界许氏宗亲总会,任理事长。
      许智明:香港国际投资商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被评为全国十大扶贫状元。
      许芥昱:美国学者、作家。

姓在宋人编纂的《百家姓》中排名第20位,以现在的人口多寡统计,在大陆排名第35位,在台湾排名第11位,约占全国人口的
0.54%,是源于河南的中华大姓之一。
【许姓起源】许姓出自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姜姓,炎帝神农氏是其远祖,因尧舜时代的著名贤人许由而得姓。许由,一作许繇,字武仲,一字道开,是上古时代一位高洁清节之士。相传尧帝要把君位让给他,他推辞不受,逃于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后世把许由和与他同时代的隐士巢父,并称为巢由或巢许,用以指代隐居不仕者。尧、舜禅让的故事,作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范,成为千古美谈,许由也因此成为古代隐士中最早名声显赫的一位。据传他曾做过尧、舜、禹的老师,后人因此亦称他为“三代宗师”。?
          晋皇甫谧《高士传》云:“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阳城槐里的地望,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一带。许由死后葬于箕山,故箕山也叫许由山。《史记·伯夷列传》中司马迁就曾说过:“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而《太平御览》引《西征记》云:“许昌城本许由所居”。在今天河南省的登封市、许昌市、禹州市、鄢陵县一带,沿颍河流域,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许由的传说,保存着大批有关许由的遗迹。许由及其部族活动的颍水流域,正是一千余年后西周武王分封姜文叔的许国的所在地,这从地域上说明许由和文叔之间是有传承关系的。所以,唐·颜师古在《急就篇·注》中说:“许氏,许由之后也。”南宋文天祥在《五云夏造许氏初修族谱序》中说:“按许氏,自由隐许,遂以为姓。今许州箕山有由所葬之处,即其地也。”事实说明,许由是许姓的始祖,登封箕山及颍水流域的许昌市鄢陵县等地是许姓的祖居地。
西周初年,周武王访三皇五帝之后封之以奉祀,找到炎帝之后,四岳伯夷的裔孙姜文叔,把他封在许地(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许国。古今许多学者均认为四岳伯夷就是许由,文叔和许由一脉相承。春秋时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辗转迁徙,前506年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到战国初,传至国君元公结时,被楚国灭掉(一说灭于魏),子孙为纪念故国,以国名为氏,又形成了一批许姓居民,这就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说的:“许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以为太岳之嗣,至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的由来。这些许国子民中有一部分原本并不姓许,为了纪念故国,即以许国国名为姓,这成为早期许姓的又一个重要来源,是许姓的另一个得姓缘由。
由此可见,许姓得姓好象有两个源头,一是许由,系以人名为姓,一是文叔,系以国名为姓。而事实上二者是可以贯通的,古今许多学者均认为四岳伯夷就是许由,“伯夷封许,故曰许由”,许由和文叔一脉相承。此外许由活动的主要区域和许国的疆域也大致相当。因此,可以认为许由和文叔同为许姓的始祖,只是许由早于文叔1100余年,因此,许由则为许姓的开姓始祖,而文叔则为许姓的开国始祖,许姓乃出自人名国名的姓,今天登封箕山及颍水流域的许昌为许姓的祖根所系之地。
【迁徙发展】许姓得姓之后,便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历程。许姓的迁徙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战国以前、战国至唐宋以及元明以后。
战国以前这一时期,许姓人的迁徙主要局限于今河南省。许部落发源于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嵩山一带,为了寻求更为优越的生存环境,在许由的率领下,许部落沿颍水向东南迁徙,来到了今天的许昌一带,因这里土地肥沃、草木茂盛,就在这里定居下来。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对这一点有名确的论述:“四岳是姜姓,后来发展为四个分支,即齐、吕、申、许。‘许,太岳之胤也’,在今河南许昌县。传说许姓的始祖许由,居颍水之阳,在今河南登封县。司马迁说:‘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也在这个地方。后来的许国应是从这里迁去的。”颍水流域的登封市、禹州市、许昌市、鄢陵县等地是许姓人的最早活动地域。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许由后裔文叔于许(今河南省许昌市),建立男爵许国,开始了许姓人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许国立国之后,曾经霸于中国,一度成为“东诸侯之最”,相当强盛。后来在郑楚等国的畏迫下,逐渐衰落,被迫不断迁徙。前576年,文叔第15世孙许灵公宁从许迁国于叶(今河南省叶县西南);前533年,文叔第16世孙许悼公买迁国于夷(今安徽省亳县东南);前529年迁荆(今属湖北),同年复迁叶;前524年,许悼公买又迁国于析(今河南省内乡县西北);前506年,文叔第17世孙许哀公斯迁国于容城(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南)。至文叔第19世孙男公结,于前481年为楚所灭。许国在容城灭国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
战国至唐宋这一时期,是许姓由河南省向全国各地播迁的时期。许国自容城灭国后,子孙分迁汝南、高阳等地。汝南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平舆县一带,高阳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东。汝南、高阳后来形成了许姓最著名的两个郡望,并以此为据点向全国各地辐射。东汉末年,汝南许氏分迁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后分别形成望族;战国时期,高阳许氏一支迁于昌邑(今山东省金乡县),南朝时期高阳许氏一支迁于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又有一支迁于新城(今浙江省富阳县),后分别形成望族。这一时期,许姓还先后多次自河南分批迁入福建。最早迁入福建省的许姓人是西汉武帝时左翊将军许滢,他于135年奉命自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入闽平叛,今福建同安、金门许氏多为其后;唐高宗景龙二年(708年)许辅乾由中州来闽任武荣州(泉州)刺史,其后分居莆田、晋江等地。唐朝初年,汝南许氏一支迁于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固始许氏在唐、五代时期前后有三支入闽:其一,唐初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固始人许天正入闽平乱,为开拓闽漳立下大功,被许姓奉为开闽漳始祖,其后散居于南安、安溪、海澄、马坪以及广东潮州等地。其二,唐僖宗中和年间(882-885年),河南固始人许爱入闽镇守漳、泉二州,先居瑶林,后迁石龟,子孙遍布漳泉二州。其三,唐僖宗四年(887年),河南固始人许十一随王审知入闽,后居闽清,其后代主要分布在闽候地区。
元明以后这一时期,许姓迁徙主要是自江西分迁南方各省,并由福建、广东等地播迁海外各地。南宋礼部尚书许贵故籍万安(今江西省万安市),许贵晚年看到南宋江山岌岌可危,为保存家族血脉,他把自己和其兄许富的财产分为九份,平分给九个子侄,让他们分迁各地,散居于赣、粤、闽、鄂、湘、川、桂等省,今广东电白、福建长汀、湖北仙桃、湖南汝城、四川仁寿、广西防城、海南文昌等地许氏均为许贵后裔,由江西万安迁来。此外,另有一支许姓,其祖上为高阳许氏,先由高阳迁汝南,再迁楚州(今河南信阳),再迁同州(今陕西大荔)、西安,最后在元金吾卫上将军许威的率领下,来到今河南灵宝,爱其风土,遂安家于此,这支许姓在明代相继有四人任尚书,在当地形成望族,至今已传26世,有数千人之众,并留下有许家祠堂、许家坟、东崖精舍、石马院等文化遗迹和人文故事。今越南、缅甸、泰国、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许姓人多为许姓闽漳始祖许天正之后,明清时期由珠浦(今福建金门)迁居海外。许姓入台也集中于明清两代,主要由福建迁入台湾:明永历年间,泉州人许友仪、许源兴、许盛森、许怀冲、许申等分别迁入嘉义、台南、云林等县;清康熙年间,又有泉州许姓人入垦新竹、云林等县;雍正年间,同安人许利生入垦新竹县,漳州人许德裕入垦彰化县;乾隆年间,泉州人许大岳入垦台北县,漳州人许阿九入垦同县,漳浦人许山河入垦苗栗县;嘉庆年间,泉州有许姓人入垦屏东县。
【许姓文化】郡望堂号。郡望是指魏晋至隋唐时期每郡显贵的氏姓,意即世居某地为当地所仰望。许姓的郡望主要有: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平舆北;高阳郡,治所在今河北高阳东(一说在今河南杞县西南);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安陆郡,治所在今湖北安陆;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西南;会稽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中山郡,治所在今河北定县;晋陵郡,治所在今江苏镇江东南;丹阳郡,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安陵县,治所在今陕西咸阳东。其中尤以汝南、高阳两郡最为著名。堂号,旧时指某姓一支或一户人家的称号。许姓的堂号有:汝南堂、高阳堂、说文堂、敦本堂、麟振堂、希范堂、怀义堂、绍鲁堂、承文堂、聚族堂等等。
宗规族约。在纂修于750多年前宋淳佑年间的《五云夏造许氏初修族谱》中,许氏先贤就订立了宗规族约八条,直到清道光年间许氏五修族谱,还对这八条逐条作了注解,宋代许氏订立的八条宗规族约,其主要原则直到今天仍是许姓后人所尊崇的祖训,这八条宗规族约是:“一曰完田粮以实国赋;二曰先孝友以重纲常;三曰谨婚姻以免玷辱;四曰相体恤以联血脉;五曰息争讼以全和气;六曰警非为以安生理;七曰分主仆以别尊卑;八曰节冗费以敦俭朴。”
家乘谱牒。是指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和事迹的书,即族史或家史,家谱是人们最常用的说法。许姓的谱牒最早发端于晋代许元度编制的《许氏谱》,惜已久佚,唐代龙朔年间的右丞相许敬宗奉敕纂修的族志也不存在。北宋王安石撰写的《许氏世谱叙》,南宋文天祥撰写的《五云夏造初修族谱序》,就受到后世历代许姓人的尊崇。现在各地所藏的许姓家谱,都是北宋以后所纂修的,尤以清代和民国时期为多。国家档案局1984年统计全国各地所藏家谱12000余种,许姓有161种;北京图书馆藏家谱2770种,许姓有24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家谱2565种,许姓有30种。
适用堂联
△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炎帝)
△彻钟泰岱;绪衍箕山。(许由)
△评推月旦;绪衍箕山(许劭、许由)
△入颍阳、守睢阳、令旌阳,赫赫神仙之府,汉太傅、唐右傅、明少傅,堂堂宰相之家。(安徽绩溪县家朋村许氏宗祠联。上联:许由、许远、许逊,下联:许靖、许敬宗、许存仁)
△箕山仰止敬始祖,颍水长流泽后世。?
△箕颍旧家声爪瓞漫延光世泽,星洲新气象美富文章表宗风(新加坡许氏总会堂联)
△太岳家声远;高阳世泽长。(伯夷)
△远祖不忘追太岳;近宗还是出高阳。(台北许氏宗祠柱联)
△掬泉洗耳辞尧禅;解字成书费段笺。(许由、许慎)
△摸索贤才,自明幽暗可识;品题人物,咸推月旦公平。(许敬宗、许劭)
△隋代神童蜀博士,唐朝宰相汉封侯。(许善心、许慈、许敬宗、许盎)
△鲁斋道学;旌邑仙传。(许衡、许逊)
△派出中州;支分槟州。(马来西亚槟城许氏宗祠联)
△太岳焕家声,称伯封侯昭史册;高阳绵世泽,钟灵毓秀蔚人文。(同上)
箕山扬正气,颍水振家声。
拓土宣威功业勋劳推第一,开漳教化仁怀德泽被遐方。(福建诏安昭应侯庙)
【许姓名人】历史上许姓名人辈出。战国时有楚(今湖北江陵)人许行,是农家著名代表。西汉末有汝南平舆(今属河南)人许杨,是当时著名的水利专家,曾修复鸿隙坡;东汉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许慎,字叔重,是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他所著的《说文解字》至今还被文字学界奉为圭臬;汝南平舆大名士许劭,喜评论人物,曾评曹操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三国时有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许褚,为魏国名将。西晋有著名道士许逊,汝南(今属河南)人,传说于东晋宁康二年(374年)在江西南昌西山,举家42口拔宅飞升为仙,世称许真君或许旌阳。唐代,高宗时有宰相许圉师(今湖北安陆人);宰相许敬宗,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人,为武则天的心腹干臣;玄宗时有与张巡协力守睢阳(今河南商丘)、抵御“安史之乱”叛军的太守许远(今浙江海宁人);还有文学家许尧佐;诗人许浑等。宋代有医学家许叔微。宋元之际有著名的理学家、能臣许衡,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有《鲁斋遗书》传世。元代有著名政治家许有壬,汤阴(今属河南)人,官至集贤殿大学士。明代有文学家许仲琳,应天(今江苏南京)人,著《封神演义》传世;诗人许班王,广东揭阳人,近人辑有《许班王诗集》传世。清代有学者许楣;外交官许景澄。近现代许姓名人主要有文学家许地山;鲁迅夫人许广平;革命家、军事家许世友、许光达;经济学家许涤新;教育家许崇清;国民党进步将领许崇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彭冲,原名许铁如;还有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嘉璐、乒乓球世界冠军许绍发、中国第一枚奥运会金牌获得者、射击冠军许海峰、奥运会女子跳水冠军许艳梅、当今中国象棋第一人、国际特级大师许银川等。旅居海外的许姓名人有:台湾实业家许胜发,台北市人,发起并成立了世界许氏宗亲总会,并任理事长。香港国际投资总商会会长许智明太平绅士,祖籍广东高州。香港著名演员、导演许冠文,祖籍广东番禺,其弟许冠杰亦为香港著名演员、歌星。泰国华裔商人许泗漳,祖籍福建漳州,因开发麟郎之功,被暹王封为郎郡侯,称“麟郎王”,其子许心美,出任泰南普吉府长官,并为橡胶业、锡矿业大企业家。马来西亚下议院前副议长许天来,祖籍福建永安;马来西亚著名企业家许平等,祖籍福建同安,其子许子根为马来西亚民政党副主席、槟城州首席部长。印度尼西亚企业及银行家许金安,祖籍福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者许雪秋,新加坡华侨,祖籍广东潮州。泰国议长许敦茂,祖籍广东潮州;泰国企业家、社团领袖许朝镇,祖籍广东澄海;泰国企业家、金融家许兴桐,祖籍广东普宁。曾任吕宋总督的菲律宾华侨领袖许柴佬,祖籍福建晋江;菲律宾总统科拉松·阿基诺夫人,姓许,名寰哥,祖籍福建同安,其曾祖父和祖父许寰哥一世、二世均为菲律宾富商、碾米业和糖业巨头;菲律宾富商许友超,祖籍福建泉州。美国学者、作家许芥昱,祖籍四川成都。等等。
【名胜古迹】许姓的祖居地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岳嵩山南麓,东距郑州74公里,西距九朝古都洛阳75公里,北有嵩山,南有箕山、熊山,颍河贯穿东西。地处登封境内的中岳嵩山,因居天下之中,环境优美、风光秀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会萃之地,历代帝王高官、文人学士、高僧名道频繁出入其间,留下大量文物古迹,使登封市成为全国著名的文物之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天下名刹少林寺,以武术名扬世界。许姓始祖许由的遗迹主要集中在登封市南部的箕山一代:黄城,在河南登封西25公里的马鞍山南君召乡,据魏旧志《杂道书》载:“尧聘许由坛禅于黄城。”三过尧村,在河南登封西25公里君召乡南山。传说,尧帝巡访许由曾三次经过此地。洗耳泉,在河南登封东南15公里箕山下颍河岸边。传说许由不愿听尧之召为九州长,乃到此洗耳,当时另一位隐者巢父正在这儿饮牛,问知其故,责怪他应远避深山,不当浮游钓誉,恐洗耳之水污。许由冢,在登封箕山山顶东端,其牛口,就牵牛犊到上游饮水。原泉现为长3米、宽1.5米、深2米的石砌井,是当地群众饮用水井。聚石为冢,高约5米,周长60米,向北,东、南临悬崖峭壁,西北有约300米长石墙围护,传说为“许由寨”。西墙有石券门洞高2.5米,宽2米,深3米,寨内绿树成荫,北望嵩岳雄踞,俯瞰颍河如带,风景峻美。许由庙,亦在登封箕山上,南距许由墓约600米,始建于汉。据《河南府志》载,东汉颍川太守朱宠,曾在此建庙,有许由庙阙,至明代仍有重修,现碑存(阙无存)。仅有殿宇三间,土木结构,硬山式,小瓦覆顶,殿内设施无存。另外在许昌、鄢陵、禹州、汝州等地也有许由寨、许由岗、许由祠、许由洗耳河、许由台、许由庙、许由塔、许由寺等文物遗迹和传说。许由故里,在登封箕山槐里村,现存有许由手植槐(二代),树干直径一米,枝叶繁茂。
此外,河南地区有关许姓的名胜古迹较为著名的还有许慎墓、许慎祠、月旦坪、二龙里、许衡故里、许衡墓、许天正公祠等。
许慎墓,东汉许慎因著《说文解字》被誉为“字圣”,其墓在郾城县许庄村东,墓高3米,周长40米。墓前有清碑两块和郾城县政府新立之墓碑。许慎祠,一在郾城县许庄村后,毁于明末战乱,仅存遗迹。另一处在郾城县城内,名“许南阁祠”,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分前后两院,门楼五间,现仅存过厅。
月旦坪、二龙里,东汉末年大名士许劭与其从兄许靖俱有名,喜评论乡党人物,每月更换品题,故谓“月旦评”,聚论之地称“月旦坪”,在今河南平舆县清河中,为一小岛,面积约6000平方米,林木丛生,景色秀丽,历来为平舆名胜。岛上原有月旦亭,今亭已不存。许劭兄许虔亦知名,被誉为平舆“二龙”,所居古宅曰“二龙里”,今在平舆县城内,现名槐树街,故宅早废,仅存一石碑,中刻“二龙里”三个大字。?
许衡故里,许衡是元初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号鲁斋,祖籍今河南沁阳,其父因战乱迁居今河南新郑,因此许衡故里有两处:一处位于今新郑市许岗村,村中现存清雍正二年(1724年)所立“许鲁斋故里”碑一座。一处位于沁阳市西13公里处鲁村,村中原有元代刻立的“许鲁斋故里”碑,“鲁村”就是因为是鲁斋故里而得名。
许衡墓,位于焦作市中站区东南1.5公里,这里是许衡的家族墓地,规模较大,有土冢千余,许衡墓位于墓地南端,文革前,这里古柏参天,碑碣林立,建筑布局完整,文革中惨遭破坏,1987年又重新修复。许衡墓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姓现状】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现代许姓人口大约有650万人,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云南、广东、河南、安徽、浙江等29个省、市、自治区。许姓不仅在国内不断发展,还播迁到世界各地。海外许姓为了敦亲睦族,加强团结,共同发展,成立了多种宗亲会,如世界许氏宗亲总会、日本许氏宗亲会、菲律宾许氏宗亲总会、侨港许氏宗亲会、新加坡许氏总会、泰国许氏宗亲总会,以及联系北美谈、谭、许、谢四大姓的昭伦公所等等。1982年第一届世界许氏宗亲恳亲大会在台北召开,以后每两年一次定期召开,1984年在香港、1986年在新加坡、1988年在台湾、1990年在新加坡、1992年在台湾、1994年在马来西亚、1996年在台湾、1998年在菲律宾、2000年12月在泰国、2002年在马来西亚。这一系列恳亲大会的召开,极大地促进了海内外许氏宗亲的联系和发展。同时,海内外许氏宗亲也加入了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炎黄子孙的“寻根热”之中:1989年,世界许氏宗亲总会秘书长许江富率领许氏宗亲祭祖团,到河南许昌寻根祭祖;1991、1992年,台湾同胞李荣一、何长富先后两次率团到登封箕山朝拜在台湾被誉为“三代宗师”的许由;1995年,马来西亚许氏宗亲组团到登封箕山祭祖;1998年,新加坡许氏宗亲组团到登封箕山祭祖;1999年、2000、2001、2003,马来西亚、泰国、香港、台湾许氏宗亲纷纷组团到登封箕山祭祖。与这些海外许氏宗亲寻根祭祖活动相适应,许姓祖地的许氏文化研究工作也开展起来,分别成立了河南省许由与许氏文化研究会、许昌市许氏文化研究会和鄢陵县许氏文化研究会,其中尤以河南省许由与许氏文化研究会取得的成绩最大:成功地举办了多次许由与许氏文化研讨会,究明了许姓姓源上的许多疑案;定期发行《许氏文化报》;出版了许由与许氏文化研讨文集《根在箕山》、《历代名人咏箕山许由诗集》、《中国历代许氏迁徒图》等书刊。1995年协助百家姓电视剧组拍摄了《许氏之源》的电视剧;2000年元月协助中央电视台拍摄了《许由、许国与许姓》专题纪录片,4月8号在中央电视台《天涯共此时》节目中播出;制定了以许由这一历史文化名人为中心的箕山开发蓝图等等。
1999年,许姓始祖许由被评为郑州市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在中华文明发源地的中州大地,古老的许姓文化正焕发着新的活力。

论  许  姓  祖  地
                           王道生  李立新
      兴起于七十年代末的寻根热时至今日仍持续高温,河南作为大多中华姓氏的发源地,成为大批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谒祖的目的地,所以二十余年来寻根谒祖者络绎于途,显现出中化民族强大的精神凝聚力。然而,中华诸姓往往得姓时间很早,多在夏商周三代之时,由于年代久远,世事变迁,不仅河流改道、地震造山等自然因素会使地理地貌有所改变,而且朝代更替、归属更易等人为因素也会使行政区化古今迥异。这使得一些姓氏的具体祖地出现岐异,产生了争执,但用历史的客观的眼光去观察,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并且是可以解释的。许姓的祖居地认定也正是如此,似乎出现了许昌和登封之争,但如果对这一问题详加考析,就会发现作为许姓祖地,许昌和登封是统一的,争执不仅客观上是不存在的,而且主观上也是不应该产生的。
     寻根谒祖首先需要认定的便是某姓的祖居地和始祖,所谓祖居地,应是始祖所居住生活之地,所以祖居地和始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密不可分,论及祖居地就不能不涉及始祖。许姓的始祖到底是上古的许由,还是周初的文叔?这个问题既是许氏姓史上聚讼已久的老难题,亦是确定许姓祖居地难以回避的问题。
       一、许姓始祖——炎帝、许由与文叔
      《左传&#8226;隐公十一年》云:“夫许,太岳之胄也。”晋&#8226;杜预《春秋世族谱》云:“许国,姜姓,与齐同祖,尧四岳伯夷之后也。”《新唐书&#8226;宰相世系表》曰:“许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以为太岳之嗣,至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唐&#8226;《元和姓纂》云:“许,姜姓,炎帝四岳之后。”唐&#8226;颜师古在《急就篇&#8226;注》中说:“许氏,许由之后也,太岳之胤。”南宋&#8226;郑樵《通志&#8226;氏族略&#8226;以国为氏》:“许氏,姜姓,与齐同祖,炎帝之后,尧四岳伯夷之子也。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于许,以为太岳后,今许州是也。”《古今图书集成&#8226;氏族典&#8226;炎帝神农之系》:“许,许由之后也,有由余氏、余氏。”
在上述文献中,出现了五个人物:炎帝、太岳(四岳)、伯夷、许由、文叔。他们似乎均为许姓始祖,让我们逐以予以分析。
     (一)炎帝。炎帝神农氏被尊为“五帝”之一。他是上古时代活动于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炎帝部族早期以渭水流域为根据地,以后向东迁徙,活动于今河北的中部、河南、山东西部和湖北的北部,即中原地区,并在这一地区和蚩尤部落与黄帝部落发生了长期的冲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早期的主干部分,炎帝因此和黄帝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这也是中国人至今仍自称为“炎黄子孙”的原因。炎帝出生并生长于今陕西中部渭水的支流姜水沿岸,因而以地名“姜”为姓。《国语&#8226;晋语》中引晋大夫司空季子的一段话说:“昔少典娶于有 虫乔 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是说黄帝和炎帝同为少典之子,各因其成长的地名为姓分别为姬和姜,他们是同时代的人,在军事上曾相互配合。姜姓因炎帝而得姓,许姓出自姜姓,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帝可视为许姓的远祖。
      (二)许由、四岳、伯夷。许由和伯夷为同一人。“太岳”或称“四岳”或称“五岳”,为上古官名,乃上古时期分掌四时、方岳的官,伯夷官任尧时的四岳。上古时期一个官职往往由一个家族世代袭任,许姓的祖上在尧舜时期便世袭担任四岳之官。上述结论的证据是相当充分的。
       (1)南宋&#8226;文天祥《莲花塘许氏初修族谱序》:“尧时封由墓曰箕山公神,以配祀五岳。周封文叔于许,太岳之胤也,以此推之,则祀伯夷,或者即以祀许由也。”
       (2)明&#8226;陈霆《两山墨谈》卷十三:“尧让天下于许由,由非山林逸士也”。《左传》云:‘许,太岳之后,’太岳亦即由耳。古者申、吕、许、甫皆四岳之后,《尧典》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逊朕位,’让由之举,或即此也。
       (3)据马叙论《庄子义证》引清&#8226;汤师中语:“尧始让四岳,四岳举舜,乃让于舜,《左传》曰:‘夫许,太岳之胤’,杜注曰:‘尧四岳’,则太岳非由乎?”
       (4)清&#8226;宋翔凤《尚书略说》:“云八伯者,《尚书&#8226;大传》称阳伯、仪伯、夏伯、羲伯、秋伯、和伯、冬伯,其一阙焉。郑注以为阳伯为伯夷掌之……《春秋左氏&#8226;隐十一年》:‘夫许,太岳之胤也’,申、吕、齐、许同祖,故吕侯训刑,称伯夷、禹、稷为三后,知太岳定是伯夷也。《墨子&#8226;所染篇》、《吕氏春秋&#8226;当染篇》并云:‘舜染于许由、伯阳’,‘由’与‘夷’、‘夷’与‘阳’并声之转。《大传》之阳伯,《墨》、《吕》之许由、伯阳,与《书》之伯夷正是一人。伯夷封许,故曰许由。《史记》尧让天下于许由(本《庄子》),正附会‘咨四岳,巽朕位’之语,百家之言,自由所出。”
      (5)杨宽认为许由、皋陶与伯夷、四岳为一人。(见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第十三篇,《许由、皋陶与伯夷、四岳》。载《古史辨》第七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6)童书业、朱芳圃认为许由、皋陶、伯夷为一人。(见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第354页《伯夷与皋陶(附许由)》第37页,《伯夷、皋陶、许由》,中州书画社1982年。)
      (7)从唐代许姓人墓志证明许由、伯夷为一人。(参见单远慕《从千唐志斋所藏六篇唐代墓志看许由和许姓》,《黄河文化》1999年4、5期。)
许由,一作许繇,字武仲,一字道开,是上古时代一位高洁清节之士。相传尧帝要把君位让给他,他推辞不受,逃于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后世把许由和与他同时代的隐士巢父,并称为巢由或巢许,用以指代隐居不仕者。尧、舜禅让的故事,作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范,成为千古美谈,许由也因此成为古代隐士中最早名声显赫的一位。据传他曾做过尧、舜、禹的老师,后人因此亦称他为“三代宗师”。
      因此,可以说,许由(亦即伯夷)是许姓的得姓始祖,他是上古许部落的首领,曾经作过尧的老师,并曾出任尧时的四岳官、九州长,后辞尧禅让、归隐山林,成为中国最早最著名的隐士。他和西周初年许国的开国君主文叔一脉相承。
      (三)文叔。西周初年,周武王访三皇五帝之后封之以奉祀,找到炎帝之后,四岳伯夷(即许由)的裔孙姜文叔,把他封在许地(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许国,世称许侯、许文叔,因文叔为姜姓吕氏,故又称之为姜文叔、吕叔。春秋时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辗转迁徙,前506年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到战国初,传至国君元公结时,被楚国灭于容城,子孙为纪念故国,以国名为氏,又形成了一批许姓居民。《新唐书&#8226;宰相世系表》、《通志&#8226;氏族略》均言许姓是“以国为氏”,即许姓因为以许国国名而得姓。由此,则许姓的得姓始祖似为许国的开国之君文叔。有关文叔的详细情况史籍缺载,只是据颜师古《急就篇》“许终古”条下注载:“许氏,许由之后也,太岳之胤,有姜信者,封于许国。”可知文叔又名姜信。但文叔为建立于西周初年的许国的开国君主,这一点文献记载并无异辞。
        然而,早在许国亡国之前,就有楚臣许偃、许伯,以及许人许围见于《在传》,更何况前此一千余年前的尧舜时代就有许由其人。可见许姓并非全然是在许国亡国之时“以国为氏”而得姓的,而应是以人名即“许由”之“许”为姓,加之许由和文叔又一脉相承,因此,可以认为许由为许姓的开姓始祖,而文叔则为许姓的开国始祖。所以著名姓氏专家谢钧祥先生在《新编百家姓》一书中认为许姓是“出自人名国名的姓”,是很有见地的,所谓“出自人名”,即出自许由之名,所谓“出自国名”,即出自始于文叔的许国之国名。
       我们的结论是:炎帝为许姓的远祖,许由为许姓的开姓始祖,文叔为许姓的开国始祖。
      二、登封是许姓的祖居地
       晋皇甫谧《高士传》云:“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唐&#8226;陆德明在《庄子&#8226;逍遥游》释文中也说:“许由,隐人也,隐于箕山。司马云:颍川阳城人。简文云:阳城槐里人。李云:字武仲。”许由时代阳城的地望何在?《水经》云:“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东南过其县南。”《注》云:“颍水径其县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世本》、《汲郡古文》均言禹都阳城,赵歧《孟子注》曰:“阳城在嵩山下。”《括地志》云:“嵩山在阳城西北二十三里。”则阳城在嵩山之南登封境内。1975年以后,考古工作者在登封告城镇一带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首先在告镇北五渡河东岸,找到了周至汉代的阳城夯土城垣遗址,并在城内外出土的战国陶器上,发现了印有“阳城”和“阳城仓器”的陶文戳记。还在汉代筒瓦上发现印有“阳城”的陶文戳记。接着又在告城镇西北颍河与五渡河交汇处的王城岗上,发掘出两座东西并列的龙山文化中晚期夯土城垣遗址,据碳-14测定其年代为距今约4000年左右,正好在夏代纪年之内,地望亦与文献记载的夏都阳城相吻合。因此,登封告城的龙山文化城址就是夏都阳城,这已成为不争之论。因此,尧舜时期许由家居的阳城就在今天登封的告城镇。至于槐里的具体地望,于史无征,但于今箕山附近尚存南槐、北槐的村名,而告城镇南十三里处即为箕山,因此,槐里的地望,应该就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一带。
       许由辞尧禅让又归隐于箕山。汉&#8226;高诱注《淮南子&#8226;原道训》:“许由,阳城人也,箕山之隐士也,尧以其贤聘之,欲禅天下也,不肯就,故曰志遗于天下也。”《高士传》也说:“由于是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
       许由死后亦葬于箕山,故箕山也叫许由山。《史记&#8226;伯夷列传》中司马迁就曾说过:“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因此,许由的出生地、归隐地、死葬地均在今之登封箕山。箕山我国有多处,有的箕山也有许由的传说,但能和中岳、颍水、阳城、槐里全都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登封的箕山。
许由在箕山一带留下了众多的遗迹和传说,计有:许由山、许由冢、许由祠、许由阙、许由庙、许由寨、饮牛坑、许由床、手植槐、喂牛槽、栓牛橛、牵牛墟、洗耳泉、洗耳池、弃瓢崖、烟庄、隔子沟、黄城等。司马迁、嵇康、潘岳、田游岩、宋之问、钱起、胡僧、欧阳修、元好问等历代名士,都曾登临箕山,瞻仰许由,并赋诗抒怀,留下了大量的美文和诗篇。
       三、许昌是许姓的祖居地
       许国是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地当今河南许昌,其开国君主是文叔,关于上述这些史实,文献中均言之凿凿,不必详论,但许昌与许由的关系如何?许由与文叔及许国的关系怎样?却是需要进一步考析的问题。
       《国语&#8226;周语》云共工、崇伯鲧用封堵的办法治水失败后,大禹继之治水,改用疏通的方法,“共之从孙四岳佐之……率象禹之功,度之于轨仪,莫非嘉绩。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叫‘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福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这里所说的“克厌帝心”之帝当为帝舜,因禹治水有功,帝舜非常满意,就把天下禅让给他,赐姓叫姒,氏叫“有夏”;又因四岳佐禹有功,就封四岳为侯伯之国,“姜”,氏叫“有吕”。按《国语》的说法,四岳是在舜禅禹天下的同时,被封为侯国的。许慎《说文解字》吕部云:“吕,脊骨也,象形。昔太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又《说文解字&#8226;叙》云:“太岳佐夏,吕叔作藩,俾侯于许,世祚遗灵。”段玉裁注曰:“太岳亦言四岳,禹封吕侯,吕侯历夏殷之季而国微,故谓之吕叔。按伯夷历官虞夏之间,叔重不云伯夷佐禹而云太岳佐夏者,伯夷之功,莫大于治水,明受姓名氏之所由来也。有盛德者,必有百世祀,谅哉!”
       按《国语》之意乃舜封四岳为吕侯,许慎、段玉裁认为是禹封之为吕侯,此处小异。许国的立国者文叔正是四岳的后裔,为姜姓、吕氏,故又称姜文叔、吕叔。因吕侯之国经历夏殷两代至周初已经衰微,所以周武王复封文叔于许以延续所以的国祚。关于这一点,《春秋氏族谱》、《元和姓纂》、《通志&#8226;氏族略》均言之凿凿。这里《国语》所言的四岳及许慎所说的太岳均指伯夷。因此许国的渊源可以由周初的文叔上溯到虞夏之际的伯夷。
       那么,伯夷所封的吕侯之国在何处?伯夷的封国,我们认为在许,即今之许昌一带,其证有三:
       其一,《史记&#8226;其太公世家》载:“(吕尚)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在申,姓姜氏。”这里的吕即是甫,《尚书&#8226;吕刑》在《礼记&#8226;表记》中引作《甫刑》是其证;甫通圃,甫有繁茂之意,《国语&#8226;周语》云:“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韦昭注:“圃,大也。必有茂大之草以备财用也。”甫亦有大、繁茂之义。许字古作 無阝、■也是林木茂盛之义,甫与许音近义通,故亦可通用。许田又作甫田、圃田,是其证。许同莘《许国史地考证》云:“其后申既不祀,吕亦中衰,又其后名吕曰甫,或曰许,犹殷之名商,唐之名晋也。东迁以后,吕甫之名渐微,专以许名。”则吕、甫、许相通,吕即许也。其二,商代甲骨文中多处出现無侯、無地、無族。据郑杰祥先生考证,“無”即“無阝”,亦即“许”,無地即今许昌市东北四十里的古许昌城。既然文叔受封于周初,那么商代卜辞中所载的“無阝侯”,亦即“许侯”不能指文叔。又《说文解字》無阝条下云:“?無阝,炎帝太岳之胤,甫侯所封”,無阝即许,因甫、吕、许相通,因此,我们推测,卜辞中的侯当是伯夷当初始封的吕侯之国在商代的延续,今许昌南有舞阳县,当是甫侯所封之“無阝”与商代的“無侯”之国在地名上的遗存。既然商代的無侯之国在许地,则伯夷的吕侯之国亦当在许地。其三,《诗经&#8226;大雅&#8226;嵩高》云:“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意思是说:从高耸入云的嵩山上降下神灵来,生出甫和申,后来发展成二个国家。甫即吕,《诗经》此处的甫当指伯夷的封国。一般认为吕国在今南阳西,我们认为伯夷受封的吕侯之国最初位于嵩山一带,后来姜姓诸侯助周灭商后,吕国与申国便南迁到南阳一带,为周朝镇守二南,防止南蛮的骚扰。
        伯夷即许由因治水有功被封的吕侯之国在今天的许昌市,已如上述。这也证明清&#8226;宋翔凤所谓“伯夷封许,故曰许由”的观点是正确的。可以认定,西周初年吕文叔(或曰姜文叔)受封于许地的许国,其前身就是许由受封于许地的吕侯之国。这一点还可以从一篇元代的许姓族谱中得到印证:
        何光岳《炎黄源流史&#8226;许国的形成和迁徙》引许氏《元至辛酉年谱序》云:许氏“系出炎帝神农氏,其后有裔孙名由者居许以名系地曰许由,有德行,尧命为四岳,访闻异之,召为九州长,试可,将让以天下,由辞不敢受,隐于箕山。至周武王得天下,访三皇五帝之后封之以奉祀,得炎帝之后,太岳之孙文叔,封于许地,在颍川许昌,今许州是也。春秋时国小近于郑,郑图之以为俘邑。后附于楚,迁城父,又迁白羽,厥后国除,子孙以国为氏。其裔蔓延海宇,皆许州所自出也。”从这段谱序中不仅可以看出,炎帝、许由、文叔一脉相承,而且还可以从“有裔孙名由者居许以名系地曰许由”看出许由之名来源于许地,这与宋翔凤“伯夷封许,故曰许由”之说暗合,同时许昌作为许姓祖地的事实也昭然若揭。
        许由与许昌的紧密关系不仅从文献中可以得到证明,而且还可以从存留至今有关许由的遗迹遗物中得到确证。据曹一新《许由、许姓与许昌》一文载:“许昌地区流传着不少关于许由的故事,还有很多以他为姓名或事迹命名的地方。禹州市城东15里颍水旁有许由台,城北部石桥里也有许由庙。许昌市区西北七里店有许由挂瓢处。鄢陵县城西11公里陈化店乡有许由村,村内有许由寨,村西有许由冢,冢前有许由寺,今存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修许由寺公德碑》一通。许昌市各县有23个村有许姓命名:许昌县有许田、中许及五个许庄;长葛县有大许、小许;鄢陵县有许姜庄、许铺、东许、西许及三个许庄、禹州市有许岗、许楼、许屯、许丘、许家沟及四个许家■。这些村所有许姓居民都是许由的后裔”。
         四、登封和许昌均是许姓的祖居地
        “登封”之名得名甚晚,乃因唐代武则天“登嵩山而封之”得名。《后汉书&#8226;郡国志》曰:“许昌即许县,与阳城同属颍川郡。”南宋文天祥在《五云夏造许氏初修族谱序》中说:“按许氏,自由隐许,遂以为姓。今许州箕山有由所葬之处,即其地也。”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许昌”和“阳城”,“许州”和“箕山”在古代均属同一个行政区划,期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密不可分的。
        许由生活的尧舜时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时期,此时的生产力低下,生产活动仍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时期,虽然以农业为主,还需要采集、渔猎作为辅助。人们为了寻找肥沃的火烧地(丰茂的丛林才能形成肥沃的火烧地),更好的采集和渔猎场所而不断迁徙。许部落发源于登封箕山、嵩山一带,为了寻求更为优越的自然环境,在许由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了今天的许昌一带,因为这里土地肥沃,草木丰茂,就在这一带定居下来。
         关于这一点,郭沫若有简要的论述:“四岳是姜姓,后来发展为四个分支,即齐、吕、申、许。‘许、太岳之胤’,在今河南许昌县。传说许姓的始祖许由,居颍水之阳,在今河南登封县。司马迁说:‘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也在这个地方。后来的许国应该是从这里迁去的。”(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110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认为后来的许国是因为许由从登封迁居许昌而来)。
          何光岳先生对此有比较精密的论述:“当六、七千年前,黄河自郑州以下广泛分布着许多季节性很强的沼泽和湖泊,是温暖期带来了冰川融化的洪水,这就是尧舜时代传说的洪水为患。直至春秋时代,这一带尚遗留有甫泽、逢泽、大陆泽、孟注泽、萑苻之泽以及多条自西向东入海并行而相融甚近的河流,如河水、济水、濮水、洧水等。当虞夏之交,洪水退后,淤积了大量的肥沃泥土,草莽林木丛生,引来了多种多样的吃草动物,随之而来的是吃肉动物;也滋生着众多昆虫,也引来了无数的禽鸟;残存的纵横交错的沼泽河道里也生长着繁茂的水生植物,引来无数的鱼类。这种食物丰富的自然环境,给原始社会的人类带来了无比优越的生活条件。许由就是在这个时候离开了箕山,迁到了■地,因这里正是林木丰    茂的地方,故叫作■,亦即许(何光岳:《楚灭国考》第14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许昌县的许田,传说为许由耕种之所,在许田的附近发现有属于龙山文化的射鹿台遗址,面积1500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发现有白灰面房基。此外在许昌一带还发现有谢庄遗址、寺台庙遗址、岗于遗址等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时代与尧舜时代相当,因此,这些遗址大概就是许由及许部落的遗存。
          可以说许由出生于今天登封的箕山一带,后来率领许部落在今天的许昌一带,定居下来,建功立业,并被封于许地为吕侯。后来尧帝要禅位给他,他才逃离许地,归隐于箕山,死后亦葬于此地。直到西周初年,周武王又封许由的后代吕文叔于许地为许侯,许姓在许地又再度繁盛起来。所以,事实说明,许由之名来源于许地,今天的许昌是许由的主要活动区域和建功立业之所,许昌地区及登封箕山一带是许姓的祖居地。

许 由 冢 考 证
                                                王道生 李立新

      众所周知,三国蜀汉名将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东吴擒杀之后,孙权畏惧刘备报仇,听从张昭之言,将关羽首级函送曹操,曹操识破东吴嫁祸之计,遂配以香木之躯,厚葬以大臣之礼,洛阳关林即其墓也。湖北当阳另有一座关羽陵墓,乃孙权葬关羽躯体之处,所以民间有谚说关羽“身困当阳,头枕洛阳”。因此洛阳、当阳关羽墓内均存关羽遗骸,但这只是特殊情况,一般情况下,埋葬一个人尸骨的墓穴只能有一处。然而由于时代久远,许由的墓冢今天到底在什么地方?历史文献中记载许由隐居、卒葬于箕山,今天登封嵩山南麓、颍水之阳的箕山上也确有许由冢。但是,就在颍水流域、箕山附近、许国故城不远处的许昌鄢陵县陈化店镇,也有一座许由冢,登封箕山许由冢和鄢陵陈化店许由冢到底哪个才是许由真正的卒葬地呢?这一问题无不使天下的许姓宗亲感到困惑。为了解疑释惑更好地服务海内外许氏宗亲寻根祭祖,本文特从历史文献记载和文物遗迹两个方面客观地对这一问题进行考证,以期给广大许氏宗亲一个满意的答案。?
     其一,从历史文献上看。最早提及许由墓冢所在的是汉太史公司马迁,他在《史记&#8226;伯夷列传》云:“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其后晋&#8226;皇甫谧在《高士传&#8226;许由》中有更为确切的记载:“许由殁,葬箕山之巅,亦名许由山,在阳城之南十余里。尧因就其墓,号曰箕山公神,以配祀五岳,世世奉祀,至今不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8226;颍水》亦云:“颍水径其县(阳城县,今登封告城镇)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亦周公以土圭测日景处。汉成帝永始元年,封赵临为侯国也。县南对箕山,山上有许由冢,尧所封也。故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有许由墓焉。山下有牵牛墟。侧颍水不犊泉,是巢父还牛处也,石上犊迹存焉。又有许由庙,碑阙尚存,是汉颍川太守朱宠所立。”南宋&#8226;文天祥在《五云夏造许氏初修族谱序》中说:“按许氏,自由隐许,遂以为姓,今许州箕山有由所葬之处,即其地也。”?
汉司马迁、晋皇甫谧、北魏郦道元、南宋文天祥等均异口同声说许由的墓冢在今登封箕山之巅,这些文献不仅出自汉、晋、北魏、南宋,时代较早,而且多出自大家之口,应该是相当坚实、值得信从的。?
      再看鄢陵陈化店许由村许由冢的文献证据有:明嘉靖《鄢陵志》列许由墓为古鄢陵八景之首,并载:“许由冢在甘罗南保。许由事不经见,唯《庄子》云:颍阳洗耳,耻闻禅让,《史记》、《汉书》因之。”清顺治《鄢陵县志》亦云:“许由冢在甘罗南保。”较之登封箕山有关许由冢的记载,鄢陵有关许由冢的记载不仅出自明、清,时代较晚,而且仅有两条,难以徵信。?
     其二,从文物遗迹上看。在登封箕山一带有众多有关许由的遗迹和传说,计有:许由冢、许由山、许由祠、许由阙、许由庙、许由寨、饮牛坑、许由床、手植槐、喂牛槽、栓牛橛、牵牛墟、洗耳池、弃瓢岩、烟庄、隔子沟、黄城等十八处之多,现仅具体介绍以下五处:
   (1)许由冢。在箕山山顶东端,聚石为冢,冢城圆状,高约5米,周长60米,向北。南高宽,北低窄。东、南临悬崖峭壁,西北稍缓,有约300米长的石墙围护,乃许由寨,俗称“花寨”。西南墙有石券门洞,高2.5米,宽2米,深3米。《史记》、《高士传》、《水经注&#8226;颍水》对许由冢均有记载。《说嵩&#8226;箕山》引《海内奇观》云:“许由冢,岁饥,诸恶少发之,石椁发辄合。”又据《许由征君庙碑》载:“箕山之巅,有高士征君许公冢焉。”?
   (2)许由山。即今之箕山,位于登封市东南15公里东金店乡境内,因形似簸箕,故名箕山;又因山顶平坦似枕,俗称枕头山;还因许由隐居、卒葬于此,故又名许由山。箕山虽小而景色秀美,登临其巅,北望嵩岳巍巍,俯视颍水如带,箕颍之风,山高水长。唐王绩的诗更把箕山描绘成人间仙境桃花源:“家住箕山下,门临颍水滨;不知今有汉,惟言昔避秦。”
    (3)许由祠。《汉书&#8226;薛方传》注:“张晏曰:许由隐于箕山,在阳城,有许由祠。”《说嵩》云:“(许由)冢前为祠,汉颍川太守朱宠所建,碑阙尚存。”许由祠为拜祭许由的祭殿。
    (4)许由阙。阙原是门观,其形和牌坊相似。《水经注&#8226;颍水》云:“又有许由庙,碑阙尚存,是汉颍川太守朱宠所立。”《河南府志》载:“许由阙系朱宠所建。至明有知县侯泰、傅梅重修”。嵩山一带原有五座汉代石阙,即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灵星坛阙和许由庙阙。现仅存前三阙,许由庙阙已不存。?
    (5)许由庙。现存箕山许由冢西北600米的山坡台地上,左有虎头岩,右有馒头坡。始建年代不详,现有庙堂两所,正殿是许由庙,当地称征君庙。殿宇三间,土木结构,硬山式,小瓦覆顶,前檐两柱,殿内设施无存。右为奶奶堂两间。院内尚存松树一棵。庙内原有石碑八、九通,现仅存明代傅梅所撰咏许由诗一首,和残碑断碣若干。《高士传&#8226;许由》称许由为箕山公神,受到“世世奉祀”。另据《说嵩&#8226;箕山》记载:古代也称许由为许真君;葛洪《枕中记》以许由为九天侍中。“箕山公神”、“许真君”、“九天侍中”是许由在古代被赋予的神仙名份,许由庙的烟火至今缭绕不断,箕山许由庙每年农历六月初九、八月初一(当地传说中的许由生日和忌日)的庙会今天依然热闹非凡,这种现象不能一概视之为迷信,而是一种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再看鄢陵,亦有许由冢等相关遗址六处:?
  (1)许由冢。位于鄢陵县陈化店镇许由村许由寨内北端中轴线上,今冢高约3米,周长15米。明嘉靖《鄢陵县志》载:“许由冢在甘罗南保。”并将它列为古鄢陵八景之首。明人曹汴《鄢陵怀古》诗曰:“宿草尚凝如晦墓,秋风谁掩许由扉?”?
  (2)许由寺。位于鄢陵许由冢前左侧约20米处,据明嘉靖《鄢陵县志》载,此寺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后毁。现仅存顺治十四年(1657)所立“重修许由寺公德碑”一通。碑文云:“吾鄢……其西南二十五里,旧有许由寺,盖先以名刹也,寺即以名也。传为许由故隐地。”?
  (3)许由祠。位于鄢陵许由冢东侧(现已不存)。?
  (4)许由塔。位于鄢陵许由冢前约50米处,高20余米,1956年毁坏。?
  (5)鄢陵县许由村。在鄢陵县城西南17?5公里处。据《大宋东京鸿喜禅院故通公卯塔记》记载,南宋建炎四年(1130)正月二十二,李行通死于马栏太平兴国禅院,其弟子在许由村高原为其买地置坟。可见村名由来已久。即今之常村。?
  (6)许由寨。位于鄢陵县常村许由岗上,古寨南北长200米,东西宽70余米,总面积为14000平方米。仅有南门,上嵌石额“许由砦”三字,为清咸丰十年(1860年)重修寨时所刻。比较两地有关许由冢等遗迹,登封箕山许由冢相关的文献多可追溯到汉晋,而鄢陵有关许由冢的文献和碑刻多出于明清,最早的许由村之名也仅能追溯到南宋。因此,从两地的遗迹看,登封箕山的许由冢更可信。?
    结论:“登封”之名得名甚晚,乃因唐代武则天696年“登嵩山封中岳”,改元万岁登封,并改嵩阳县为登封县而得名。《后汉书&#8226;郡国志》曰:“许昌即许县,与阳城同属颍川郡。”南宋文天祥在《五云夏造许氏初修族谱序》中说:“按许氏,自由隐许,遂以为姓。今许州箕山有由所葬之处,即其地也。”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许昌”和“阳城”,“许州”和“箕山”在古代均属同一个行政区划,其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密不可分的。中国有修建衣冠冢的古俗,修建衣冠冢有两个目的,其一是防盗,曹操多疑,因为他自己曾设立“掘墓中郎将”以补军需,为了防止后人盗掘他的墓穴,他在临死之际就命人修建七十二个衣冠疑冢;其二是为了纪念,用于这种目的的衣冠冢相当普遍,鄢陵县的许由冢就是这种用途的衣冠冢。鄢陵今属许昌市,在古代与今天的登封虽在同一地区,但因鄢陵与登封两地相距80余公里,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居住在许昌鄢陵一带的许由后裔要到葬有许由遗骸的登封箕山许由冢祭拜先祖,显然十分不便,这样,为了就近祭拜和纪念自己的祖先,他们就在许由生前率领部族拓荒耕田、繁衍生息、建功立业,且其后裔居住十分集中的地方——许昌鄢陵陈化店许由村许由寨内修建了许由衣冠冢。虽然是衣冠冢,但也是古人所修建,有明代县志和清代碑刻为证,今天亦应视为瞻仰许姓始祖的圣地。因此我们的结论是:许由的出生地、归隐地和卒葬地登封箕山和许由的建功立业之地许昌、鄢陵均为许姓的祖地;登封箕山之巅埋葬许由遗骸的许由冢和鄢陵县陈化店镇许由村许由寨内的许由衣冠冢都是许姓寻根祭祖的圣地。

晋江许姓源流[瑶林衍派][太岳传芳]
传说中许氏始祖为尧帝时贤士许由,后人以许为姓。又一支为炎帝之裔孙伯
夷佐帝尧为典之官,使掌四岳。周武王有天下,始封四岳之裔文叔于许
(今河南许昌),故子孙以许为姓。战国初,许国为楚国所灭,子孙散
居全国各地,仍以国为姓。全国许姓分有高阳许氏、安陆许氏、汝阳许氏、
太原许氏、晋陵许氏和中山许氏六大支,其发祥地都在河南许昌。


许氏最早入闽始祖名滢,字元亮,谥号武靖公,河南许州人,东汉章帝建
初四年(79)任为左翎将军,简称许督,统兵戡乱,留镇同安,子孙居
同安,其故址曰营城,今同安县小西门营城巷。同安城建于宋绍兴十五年
(1164),比许督之营城迟了一千多年。后唐天成四年(929),
闽王王延筠升大同场为同安县,所以历史上流传没有同安先有许督。许督
为许姓入闽始祖,子15人分居全闽各地。至唐僖宗时,广明二年(881)
黄巢起义,同安大变,永公二子复徙入同安,至宋同安许氏大兴。但据考证,
同安许氏属许督派下的并不多,可能后来分居外县,金门及台湾,或闽北等地。

    除上述许督外,尚有二支许姓入闽。一是唐总章二年(669),随陈政
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的许陶、许天正父子。此支称为汝南许氏,主要繁衍于
漳州至潮汕之间。唐宋时的族谱记载比较清楚,各地世系基本一致,未见有
分居晋江的记载。却是在抗元期间,损失惨重,诏安剩耐京一人,漳州其他
各县也所剩无几。后来泉州许氏南下者继承天正公一系,又因泉州许氏在抗
元以后,为避蒲寿庚之害,称祖自漳州,属天正公后裔,故此支与晋江许氏
关系密切。闽省许氏皆奉许陶为漳南始祖,许耐京为诏安复兴一世祖。
    二是唐景龙二年(708),为武荣州刺史的许辅乾。此支属高阳许氏,
因辅乾的曾祖许绍,幼年与李渊同学,许绍功高,各种史籍有记载,李渊封
许绍为安陆郡公,特追封绍之曾祖考三代为安陆郡公,故此支又称安陆许氏,
实为河南许州人。唐中宗时,韦后母女与上官婉儿争相卖官鬻爵,许辅乾由
重郡中州刺史改为偏远的武荣州刺史,贫病交加,任五月而卒,其子懋文
(名谏)、懋武(名论),葬辅乾公于莆田壶光山,先居山南的现东峤许厝
东井(埔),后皆移居晋江。懋文居永和许家巷,懋武居东石许宅巷。懋武
一系在唐开元间开始航海,立足东石,向外派衍,唐宋间为泉州的航海世家,
亦涉足仕宦。懋文之子尚纲,乾元进士,历官御史,建中中出知西安府,
全家23人,死于朱泚之乱,仅其12岁之子许稷,被陕官僮救出,返东
石依叔父许十一簿。及后许稷成名,皇帝赐其读书之山曰“赐恩”,世人
称辅乾一系为许稷系统。

另者,泉州有“箴疏”许氏一支,为元理学名臣,国子太傅许衡后裔。
许衡四子师厚生从宣,从宣授亚中大夫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入闽、秩满,
遇刘福通之乱,居福州西门外洪塘乡,从宣次子尚廉来泉州南俊巷生体静,
体静居东石大白山,体静四子文斋分居吕厝,吕厝原名品厝,土名三梳,故
文斋以“箴疏”自称,后世移居鲤城湖坝,在清同统年间尚与太白山及石兜
许氏连宗合修族谱。大白山许氏在清光绪年间成械斗。另建下厝许村,后并
入许西坑四房。
    又一说,汝南许氏,太始祖讳商,字建夏,周尚书郎、地居高阳,后与
子孙徙居单舆,今河南光州固始县,其子孙发达,官职显耀。传至十八世孙
克华公,克华不满朝廷朝纲失修,遂与诸家豪杰举义于汜水,从陈克耕辅唐
主李世民,征讨临汾等县,事成论功,官宣威将军。克华公子陶,陶于唐总
章二年(669),同子许天正受命唐皇,从玉龄将军陈政来漳泉平苗乱。
陶殁于兵,陈政亦亡。天正与陈政之子元光削平苗蛮,出镇漳泉,遂开漳南。
后陈元光封开漳圣王,天正分镇南绍,官封太尉。故闽省许氏皆奉陶公为漳
南始祖,子孙世袭前职,世居南绍。宋绍兴二十年(1150)论前功,加
封翊忠巡应侯。传至十二世乾德公,生子三,长曰夏臣,次曰列,三曰猷。
因遭受兵革,许氏全族被清剿。二子列公迁居广东潮阳,三子猷迁居龙溪徐
翔,又徙丐源,即马坪(漳浦县之马口、下范,马埔之总称)。长子夏臣与
子子孝在绍安受属害,幸存耐京公一脉,后又复兴南绍(即今诏安一带),
为诏安复兴一世祖。



石龟许厝开基始祖讳爱,据族谱载,系南绍陶公裔孙。据钱江族谱载,唐末
家乡遭兵革,许氏全族被清剿,率姚、孙二夫人入晋江(据传孙夫人葬漳州),
先居十七八都瑶林村(即现杨林)。后察看地形狭小 ,无发展前途,遂命其
婿施典同女另择地开基(施典即前港钱江之祖,唐季任秘书丞)。后来许姓
也由瑶林分徙居邻乡丁亭。为纪念开基之地,故凡属石龟(丁亭原名)所析
之许氏子孙均以“瑶林衍派”为堂号。丁亭原属杂姓住居地,住有王、花、
陈和蔡姓等,自许姓迁入,人丁兴旺,他姓渐微,或迁徙外乡。后许姓成了
晋江有名的大姓望族。又由于乡中有一块风水石,其形貌如一巨大灵龟,故
后人改丁亭乡为石龟乡。

     石龟许氏自廿五世起用“天高大肇,逊志经书,自有文章光世德,存心
孝友,居然仁让振家声”,既是“瑶林”派下子孙的讳行和字行,又是祠堂
大厅的联对。大宗大门楹联是“承绪太岳源流远,派衍高阳世泽长。”石龟
许厝现有人口3788人。
石龟许氏一世始祖爱公,生子三,长子达公分居大房蓬山,次子川公分居西
花,三子泮公开基瑶林,计三大支派,分衍村落计300多个,散布全国各
地,有浙江、江西、四川和广东等省,在闽省的有福州、福清、惠安、南安、
永春、德化、漳州和厦门等县市。以晋江一市而言,其裔分居村落在300人
以上的有108个。
    现分三大支派叙述。长子达公学世睦,官宋侍御,派衍东石大房乡。
住居蓬山,故灯号称“蓬山衍派”。达公亦曰璋,璋生子二,长曰规,
次曰矩。规生子四,长子孥,次子孚,三子厚,四子孝。孥居大房,
次子孚开周坑,三子厚开后宅,四子孝开坑东宅。大房以璋公为一世祖。
孥公为三世祖。孥公生子二,曰煌,曰炽。煌传本支,炽开坑原。八世惠
生子三,曰槐,曰椿,曰桂。九世槐传大房,椿桂另外分支。九世槐生济,
济生珪,珪生英,英生聪,聪为十三世。十三世聪生子二,曰辉、曰耀
(另分居)。十四世辉生子六,长子恭分居内头,次子宽另析,三子信生
七十八公。七十八公生豹山,即汝翔,是为大房十七世孙,中举人任教谕。
四子敏,五子惠,六子奇另析居。二十世有熊生子二,长斯美开加坂,次斯美。
二十一世斯美生子六,曰怀、曰十五、曰远尚、曰齐、曰秀。二十二世远尚
入赘马山,后复姓许,远尚生昶、乙孙、赤光三子,均居马山,二十三世昶
公以后数代失传。


而今龙湖镇之龙湖亭及玉斗之许姓尊五郎公,字正球,号东慕者为一世祖。
东慕公生子四,曰盛谨、盛隐、盛直、盛义。长子盛谨子孙分居台湾、福清
等地。次子盛隐生世奕,世奕生羡逸。羡纯分支龙江西份。二世盛直、盛义
分龙玉长、二、三房。盛直传东份,为东份之祖。盛义次子分居龙湖亭南面
玉斗乡。四世羡逸分居龙湖亭上围份,羡纯居下围份。徙大房分衍村落有:
马四荆,龙湖亭,玉斗,泉城,广东,桂林,金门,山尾,岭张,浦边,南
安桥头,福州,潘径,四川,惠安等地。
    龙湖亭许氏宗祠楹联:“龙水盈科思取尔,马山衍派愿绳其。”“侍御绵
世泽启大蓬分马山祖德源流堪溯,东慕兆新基挹柳英襟龙水宗功创垂尤昭”。
二世起昭穆讳行:盛世羡荣华,声名达帝殿,峰云时际会,龙泽长根芽。字行: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号是:齐轩友山河,亭
若让元伯,卿惠德孙廷,凯奏宗锡英。再续:秀茂怀乔梓,成材乃克家,桂芳
兰献瑞,启后锦添花。字行:约礼仪思敬,传经典式钦,文坛开富有,学诲彻
渊深。号:奇熏垂永远,赞绪尚城亨,甲第联昭代,贤豪庆笃生。
   爱公次子川公,任宋招讨使,分居浯坑,灯号“西花衍派。”西花派以许爱
为一世,川公为二世。三世弘福公生子三,长一豪传浯坑本支,至六世福进又
分居科任。次一俊分居可慕及大布林。三一魁析泉州台魁巷。属西花派分居村
落有:泉城、可慕、埭边、科任、后花、东堡、漳州乌樵,福州,深沪,杏枝
林,傅林,厦门沃仔,南安岭后巷,台椅头,台湾。西花许氏昭穆是:“开承
继守钦子元志,甫启赓彦景宗泽昭,垂孙谋诒燕奕世,绍芳英奇衍庆硕辅,公
卿勋猷廷,献敬逊修齐,州序宜选济美,人文蜚声悠远。”西花许氏宗祠楹
联:“自古河南传衍派,于今花里布分支”。“左昭光世祖德泽馨芳薰花里,
右穆裕后昆繁荣富贵聚浯溪”等。

    爱公三子泮公,出仕五季。泮公生子二,长导、次郎。三世导公世居石龟,
郎公分支围头。由围头分居村落有:东安,埕头,下仓,东厝,前埕,后庸,
东头,后山,新庸,西头,下店,檀林,许家巷,同安葛黄,兴化谢坡,同安,
福全,山尾,浯坑,官湖,石兜,厦门,漳州角尾,祥芝钱山,大堡,虞厝。
    三世导公(居石龟)生子三,曰用、曰迅、曰文强。四世用公生子三,
长从善分居上井房。五世从善生子二,曰文开、文关。六世文开分支泉城东
门外甘蔗头和惠安许庄等乡。
    四世迅公分支中房,衍传各乡,未详待查。四世文强公分居同安许厝,生
子二曰遗公、曰清重。遗公生子道真,道真居萧山许厝,后传马巷,山魁,下
厝许,大嶝双沪,后安,萧外黄等乡。

    五世从宁生子三,曰文献、曰文彬、曰文材。文献为少厅派始祖,后传永春
桃源、白珩乡,安溪白籁乡。文彬分支惠安。文材分支安海黄墩,后传广东碣
石卫、福清、石码、永宁等乡。
    六世文耸为前埔始祖,后传泉城砌石、惠安、梧塘、安海、上仓、金门后
埔、南安埔中、古田、许西坑、吕厝、前瑶、吕宅、郭厝、石兜、下厝许、浙
江温州、瑞安和西门外、浙江温台、德化、古婆庄、泉城霞宫等地。
   八世意公传泉城和永春。

    九世应千生子五,曰四七、曰四八、曰四九、曰五十。十世四七(字永德)
公分居英墩。四七无传。四八,讳克云仍居石龟。九世应求公为沪坑始祖,后
传布孚,坑尾,潘厝。九世应悦出承张林母舅为嗣。
    十世耀公生子三,长夏阳,讳发分支惠安;次子秋阳生子正心,传南安古井,
后分小桥即都碑乡;三子冬阳生兴龙传石美及许坂乡。十世四十九公,字永雷,
分居茂下,后传壁内外乡,高州纸寮街,浙江洞头和坎门。十世五十公,
讳九溪,为横坂始祖,后传海尾,仙石,钱头,高坑。
    十一世五十八致政,即龟闻始祖山上,传南安穑坂、溜江、吕宅、南安
桑林。十一世六十贡元传前仓,后分居烧灰、钞岱,后湖。

    十二世毓孙,官武节将军,即石龟旧居派始祖,后分居下店、霞泽、惠
安市头、林边、洪溪、杆头、泉城、青阳许厝、洪尾、秀山、祖秀茂、埔锦、
倒石埔、新街、永宁、石狮亥巳许、惠安许山头。十二世毓绪居石龟始祖,
后析小凤山、新店、霞围、福州、后林、上安、雷厝、坑园、安海、厝锦、
平田、福埔、北石头街、诗山、洪濑、新圭、广东梅麓、惠安后窑、菩小岭、
台州、浯坑、历山、永宁、厦门、金门、水头。
    十三世遗公生子四,长念公,次全公,三集公,四樵公。十四世念公传
祥芝、南安陈田、树兜、官坑、南安北门和蔡墓、上田岭头、观廷下苏、
岭脚、山头、*坡、华瑶、晋井。十四世全公传同安湖、新厝、东塘、后叶
和厦门。十四世集公传西塘、内厝、蔡厝口、厦门湖里、清沟、顶东界、福清。


遗公弟(名失)即文弘次子生子二。长子景玉传南安钱塘、光泽升兜衣、
兴口、岭边、码头、永福前湖、浦边、鸟母屿、清溪石、桥头、安溪来苏
里和光德里、浙江苍南、浦城中村坊、江西建阳、漳浦、温州、安海、南
安侍御渡、龙泉、浦城塘源、江西洋口墟和礁头、马巷、凤山县竹寮庄、
同安六五店、霞村、安溪感德、漳平感化里。次子景荣,三子景德,两人
另外分支,(待考)。
     埭边许氏,属尚书郎许稷后裔。许稷生昌。昌之孙三人,曰朝宗、曰
朝宜、曰赘公。朝宗子二、曰当公、曰公孙。朝宜生端。赘公未详。至埭
边之始祖君垕属朝宗、朝宜赘公三人中何人何代之玄孙?恐怕埭边人亦鲜
为人知。君垕生子二,曰起家、曰起宗。孙魁生,魁生生子六,其次子同
生为埭边一世开基祖。埭边又曰鳌岱,人口2300人。宗祠楹联:鳌溪
衍派鳌溪水;岱岳支分太丘家。”字行:“若尔孙子有志,当思祖宗宏基,
水源木本永念,支分派泽万纪。”灯号标‘赐恩传芳”。宗祠树一匾
曰“文魁”,即清同治丁卯科第八十四名举人许廷仑。
    晋江许氏,占绝大多数者是“瑶林”、“蓬山”和“西花”衍派,然
族谱所载存在一些疑误。产生这种情况的主因是元代时为逃避祸害所致。
后曾引起同宗族之间的矛盾。现因年代久远,资料缺乏,后人一时难以考
究。“蓬山”、“瑶林”和“西花”是亲兄弟,都承认是侍御公后裔。  
    晋江许姓,人才辈出,现略为简介:宋庆历壬午进士,官侍御。许燮,
号震瑶,宋封神卫都校。许喻,宋淳熙己酉年进士,补将仁郎。许衍,宋
孝宗乾通八年进士,官福州教谕。许启恩,官提举使司。许输,宋绍兴癸
丑科进士,官刑部尚书。许原,宋进士,官提举。许闻善,宋解元。许居
泰,宋淳祐进士。许正心,任宋国子监教谕。许珩,元进士,官大理寺左
评事。许元儒,元大德十一年进士。许豹山,元进士官教谕。许世定,明
洪武进士。许行周,明万历辛丑科会元,官编修。许青敏,明户部主事,
神宗钦赐“崇祀名贤”。许邦光,嘉庆辛未科进士,翰林,官光禄侍卿。
许友韬,清进士,殿试二甲,翰林,庶吉士,提督学政。许地仙,光绪十
六年庚寅进士。许南英,清光绪庚寅中恩科会魁,官兵部车驾清吏司主事。
许钟弼,清进士,官福建水师提标将军。许世忠,清中武进士,官武卫
将军。许肇清,清进士。许德同,清官贵州通判。计举人以上53人

67

主题

1550

回帖

54

好友

黄金会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UID
371
石币
2878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30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8-14
 楼主| 发表于 2010-8-19 09: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
OMG,  LSD,我都看花眼了。。。{:075:}

12

主题

271

回帖

0

好友

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UID
9320
石币
178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26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4-1
发表于 2010-8-19 14: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LZ 真是辛苦你了,不过我看得有点乱{:030:}
http://fyssport.taobao.com

39

主题

1813

回帖

20

好友

黄金会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UID
12233
石币
2817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7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8-3
发表于 2010-8-19 21: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菲律宾
还以为全石井各村都有说明来历
zhuo01@hotmail.com

50

主题

1515

回帖

5

好友

黄金会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UID
214
石币
33354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98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29
发表于 2010-8-20 13: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那么黄姓呢|石井黄姓分为   和美~田边 东头 同安下~都紫云衍派
但是 ~在蔡营附近一带
黄姓是衍派为 燕山衍派 
据考证~燕山黄 为蒙古后裔~~~

433

主题

1131

回帖

12

好友

高级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12015
石币
2768 币
精华
1
在线时间
139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7-22
发表于 2010-8-20 20: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回复 21# kevin


    族谱{:092:}

522

主题

7552

回帖

133

好友

爱心天使

服务器赞助者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UID
3542
石币
12897 币
精华
2
在线时间
413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6-29
发表于 2010-8-21 21: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本帖最后由 hdj70121 于 2010-8-21 21:33 编辑

  1李--陇西衍派- 梧桐衍派   
2王--太原衍派--开闽衍派   
3张--清河衍派 曲江衍派   
4刘--彭城衍派-禄阁传芳   
5陈--颍川衍派---颍水传芳-飞钱传芳 太邱衍派   
6杨--弘农衍派-印塘衍派-弘农流芳--四知传芳 关西衍派   
7赵--南阳衍派-天水衍派-夹马传芳  
 8黄--紫云(江夏)衍派-六叶传芳 -燕山(福建泉州一带,每年正月十五在丰州都有教大型的祭祖活动)   
9周、兰--汝南衍派  
 10吴--延庆衍派---让德传芳-延陵衍派(起源吴延陵季子)   
11徐--东海传芳  
 12孙--乐安衍派   
13胡--安定传芳   
14朱--沛国传芳  
 15高-渤海传芳   
16林--西河衍派-九牧传芳-九龙衍派-金紫衍派(闽南地区的林姓大部分为九牧传芳或西河衍派)
  17何--庐江衍派
  18郭--汾阳衍派  
 22郑--荥阳衍派-荥水衍派   
23谢--宝树传芳   
24董--雁门衍派   
25萧--八叶传芳  
 26许--高阳衍派- 太岳传芳   
27傅--版筑衍派   
28曾--龙山衍派-三省传芳   
29吕--渭水流芳   
30苏--庐山衍派   
31卢-范阳衍派   
32蔡--忠惠传芳-济阳衍派   
33丁--蚊筑传芳   
34魏--钜鹿衍派   
35叶--南阳衍派-沈根传芳   
36潘--荣阳衍派   
37戴--琉瑭衍派   
38汪-六桂堂传芳   
39田--紫荆传芳   
40姚--吴兴衍派--历山传芳   
41邹--东鲁名家   
42熊--江陵衍庆   
43江--淮阳衍派  
 44侯 --上谷家声   
45邵--博陵衍派   
46尹 --天水流芳   
47易--太原遗风   
兰--汝南衍派   
邵--博陵衍派   
倪--千乘衍派   
游--邵安衍派  
 洪--敦煌衍派  
 简--范阳衍派  
 翁--始平衍派   
卓--西河衍派   
辛--陇西衍派  
 庄--天水衍派
  灯--南阳衍派  
 童--雁门衍派  
 丘--河南衍派(忠实传芳)  
 庄--天水衍派(锦绣传芳)-冠豸传芳  
 施--钱江衍派  
 颜--鲁国传芳  
 柯--瑞鹊传芳  
 胡--安定传芳  
 肖--兰陵传芳  
 饶巫--平阳四弟
  雷--冯翊流芳
  温--太原世弟
  蓝--凤仰中山
  严--天水鸿基
  凌--冰清流芳
  阮-陈留传芳  
 蔡-齐阳传芳

433

主题

1131

回帖

12

好友

高级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12015
石币
2768 币
精华
1
在线时间
139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7-22
发表于 2010-8-22 00: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回复 27# hdj70121


    35叶--南阳衍派-沈根传芳
佛领传芳

318

主题

2469

回帖

38

好友

黄金会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UID
434
石币
4311 币
精华
1
在线时间
9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8-23
发表于 2010-8-28 01: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陕西西安
吕:渭水传芳

206

主题

3457

回帖

21

好友

黄金会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UID
7909
石币
2256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36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21
发表于 2010-9-5 19: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哈   。。。怎么没有我们村的
            

               My Qzone

44

主题

4666

回帖

35

好友

钻石会员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UID
12946
石币
5058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459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8-30
发表于 2010-10-6 20: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回复 1# beelin


    敦煌衍派 少了一个岑兜洪氏  谢谢

39

主题

1813

回帖

20

好友

黄金会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UID
12233
石币
2817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7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8-3
发表于 2010-10-6 20: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菲律宾
惜板 許   也沒
zhuo01@hotmail.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