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4068|回复: 2

背着族谱过海峡

[复制链接]

18

主题

2

回帖

0

好友

新手上路

Rank: 4

UID
20655
石币
135 币
精华
3
在线时间
1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8-11
发表于 2011-8-11 10: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背着族谱过海峡
郑剑文
2010年五月,我踏上了神往已久的台湾岛。岛上七日,阿里山、日月潭的风光让我留连忘返,赤嵌城、安平古堡的情结更让我难以释怀,如果说那是一次观光之旅,倒不如说那是一次寻亲之旅来得确切些,因为我是背着族谱过海峡的,就为续那一段疏远了几个世纪的情缘。
初夏的台湾比我想象中的热情,这份热情是由那天的天气引燃的。我们刚从桃源机场走下飞机,那如火的热浪便拥我入怀,那热辣的海风便牵我衣袖,即便路边的花儿也是把缤纷的色彩铺陈得十分热闹,这一切似乎都在欢迎我们这群跨海而来的客人。
在岛上的那些日子,我的心情如那晴热的艳阳持续高温。是的,我是应该感动的。从金门岛到赤嵌城、从安平古堡到延平郡王祠,接待方的盛情款待让我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沿途的所见所闻也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作为郑氏后人,有关郑成功的传奇故事更是让我引以为傲。虽然,这是我第一次踏上台湾岛,但所到之处似乎并不感到陌生,这或许是因我常神游这个地方的缘故吧。
也许是机缘巧合吧,自泉金航线开通后就寻思着找个机会到海峡那边看看,恰好今年五月福建省首次组团赴台进行文化经贸交流活动,其中一项内容是在台南举办海峡两岸族谱文化交流展览。因家中珍藏着一本清光绪年间的族谱,里面记载着明清两代南安石井郑成功家族多次迁台的史实,故有幸恭逢盛会。在郑成功故里石井族人的心目中,郑成功不仅是一位传奇式的民族英雄,更是一位令人敬畏的家族先祖。1645年,身为福建总兵的郑芝龙拥立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建号隆武。郑芝龙是郑成功的父亲,明末清初,郑氏的海上集团实际上已在东南沿海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海上王国。隆武帝想借郑家势力恢复明室,便极力笼络郑芝龙,封郑芝龙为平国公、封其弟郑鸿逵为定国公,见郑成功气宇轩昂,又赐国姓朱,故郑成功又被尊为“国姓爷”。可以说,那是郑氏家族最为荣耀的时期。石井的延平郡王祠,既是一处祭祀郑氏祖先的祠堂,又是一处供奉郑成功灵位的地方,自然也成为海峡两岸郑氏族亲维系亲缘关系的纽带。
我父亲生前曾在故乡石井延平郡王祠做事,负责台湾郑氏宗亲回乡谒祖的接洽与书信往来,与台南延平郡王祠常有联系,那本发黄的族谱便是两岸郑氏亲缘关系的见证之一。那时两岸关系时紧时松,与台湾郑氏宗亲的联系也时断时续,父亲一寻找到有关族亲的线索便欣喜不已。台湾郑氏宗亲曾邀请父亲往台寻亲,然而那时通往台湾的路真的比蜀道还难上几倍。或许过于劳累,一天清晨父亲在整理族谱资料中突发中风,倒在了延平郡王祠里,许多记忆因此被清空。父亲卧病在床的那几年,常念叨病好了要带族谱到台南延平郡王祠去拜拜国姓爷,去会会失散的宗亲,这个愿望成为父亲生前最大的遗憾。那天我带着那本凝聚着家族几代人心愿的族谱走进台南延平郡王祠,我的心情有几分惶恐,几分沉重,我不知道是否能够圆父亲生前那个夙愿。
到了台南延平郡王祠已是午后,这是一天气温最高的时分,热浪滚滚就如我难抑的心情。位于台南市开山路的延平郡王祠又称成功庙,这是台湾第一座官方所建的祭祀郑成功的专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便因操劳过度英年早逝,民众追念他开台治台功绩,自发建庙祀之,最早称为“开山王庙”。据说,台岛一遇水旱之灾,民众求之必逢凶化吉,或许郑成功在台湾民众心目中早就确立了神明的地位。台湾归入清廷的版图后,郑成功的地位变得有些尴尬,祭祀活动也变得隐晦起来,只有少数人暗中私祀,而郑氏后人也只把郑成功当先人祭奠而已。连战的父亲连横曾在《台湾通史》记载:“延平郡王入台后,辟土田,兴教养,存明正朔……精忠大义,震耀古今。及亡,民间建庙以祀,而时已归清,语多避忌,故闪烁其辞,而以王爷称。”那时,祭祀郑成功是低调的,因为他毕竟与清廷争过半壁江山,弄不好有可能会惹祸上身。然而,郑成功毕竟是忠肝义胆的一代英雄,在民间他已被奉上神坛,再说忠节精神对于统治者是有益的。1874年,日本就有觊觎台湾之意,清廷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到台湾督办海防事务,为让军民“知忠义之大可为”,沈葆桢奏请朝廷准建郑成功祠,让民间公开奉祀,以藉扬忠烈。翌年,清廷准奏:“前明故藩朱成功仗节守义,忠烈昭然。遇有水旱祈祷辄应,尤属有功台郡。著照所请于台湾府城建立专祠并予追谥‘忠节’”。清廷如此开明实属难能可贵,对郑成功如此褒扬更是出乎所料,专祠称“明延平郡王祠”,那是在原开山王庙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从此祭祀郑成功活动从民间转向官方,每年的春秋两季官方皆在此定期举行盛大的公祭活动。
台南延平郡王祠既是官方祭祀郑成功的场所,也是台湾郑氏族人维系族谊的地方。此处古木参天、青瓦朱墙,那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宫殿式古建筑蔚为大观。我在参观的人流中穿梭着,我的思绪也在岁月的烟云中穿越着。王祠规模之大,是我始料未及的。我有些纳闷,郑成功是南安石井人,而故乡的延平郡王祠相比之下却显得寒碜多了。其实,早在台南延平郡王祠准建的100多年前,康熙就恩准在郑成功的故乡石井建祠祭祀了。那是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归清后的郑克爽就奏请朝廷恩准他扶祖父灵柩归葬故里。康熙确也皇恩浩荡,慷慨下诏:“朱成功系明室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特敕遗官,往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署守塚,建祠祀之。”按理说,郑成功的陵墓与祠堂是奉旨而建的,规模当十分偌大,然而,这一切都进行得那么草草了事,不事张扬。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雨季,郑克爽踏着一路的泥泞扶着两具灵柩走在归乡的路上,他的心里想必也是泥泞一片。在相邻石井10多公里的水头镇一处叫覆船山的山坡下,郑克爽把他祖父郑成功及父亲郑经的灵柩归葬在石井郑氏五世祖乐斋公的陵墓里,就此省去了兴建陵墓的麻烦。覆船山因远观似一艘翻沉的巨船而名,郑氏家族以海为家,靠海兴家,船覆大海,曾经的辉煌也就沉寂了,归葬覆船山是否暗喻郑氏家族一个时代的终结?
台湾的明郑政权归顺清延后,康熙为削弱郑氏势力,勒令郑成功直系亲属随军移居京城。在清王朝的重重屋檐下,归顺清廷的郑克爽及其族人只能隐忍而低调地过日子。朝廷虽象征性地给郑克爽封了一个虚衔,其实也不过是一个被搁置尘封的闲职而已。皇帝虽恩准“建祠祀之”,郑氏族人却没多少银两用来“建祠”,只能借原来石井郑氏破旧的宗祠姑且“祀之”。祠堂前临马江,后枕鳌山,“大江汇于前,杨山插于后”,风光奇秀却不事雕琢,族谱上写着:“只求上祖有一椽之栖”而已,透着一些无奈一些感慨。不知是郑成功对前朝的忠烈感动了皇帝,或是皇帝要趁此展示他的宽宏大量,康熙特地为石井延平郡王祠写了幅对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康熙站在历史的高度,不褒不贬地评价了一个曾想反清复明的前朝遗臣,也确实体现了一代君王的非凡气度。这幅对联如今就镌刻在石井延平郡王祠大殿的石柱上,为简朴的祠堂添上了绚丽的一笔,也慰籍了历来行事低调的郑氏族人的心。
我在台南延平郡王祠的回廊里默然穿行着,山门上镌刻着“忠肝义胆”四个字分外醒目。是的,在这里我始终感到有一股荡气回肠的忠义之气。后殿为太妃庙,祀郑成功生母田川氏。1646年冬天,清兵围困泉州安平镇的郑家官邸,田川氏坚贞不曲,愤然殉节,此举把郑成功推上了抗清的道路。正殿右侧为郑克藏祠,又称监国祠,奉祀郑克藏及其夫人神位。郑克藏是郑经长子,聪明练达,年十八就立为监国秉政,有祖父郑成功遗风,有重振家族雄风的迹象,或许过于锋芒毕露而招奸人所弑,其夫人陈氏也殉身而死,从此明郑政局走向衰败。左侧为宁靖王祠,奉祀宁靖王与其五妃神位。清兵入台时,宁靖王义不降清,以身殉国,他的五位妃子亦不甘受辱,悬梁自尽,演出了一曲“王尽丹心妃尽节,地留青冢史留芳”的悲壮之歌。三处附设的祠堂记录了明郑政权兴衰的三个片断,如果以成败论之,他们或许都是失败者,而民众却立庙祀之。我想,在这里只有忠义才是评价一个人的准则,在这里人们不以成败论英雄。走廊两侧祭祀着在历次海战中阵亡的忠烈之士,我携带的那本族谱就有多位先人在澎湖沉海而卒的记载,只是因何而殁不详,族谱是清末重修的,关于那段记忆应该不敢详录,我想那时郑氏族人或许还没走出清王朝的阴影。我虔诚地鞠了一躬,我不知道我的先祖是否也在此列阵亡忠烈灵位之中。
王祠的天庭中有几行苍劲的翠柏静默着,就如守护着一段尘封的历史。正殿里悬挂了许多今古名人对联,从清朝的沈葆桢、刘铭传、唐景崧、梁启超,到近代的张学良、白祟禧、蒋介石等都撰联赞颂郑成功的非凡功绩。而蒋介石所题的匾额:“振兴中华”,其中就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插曲。郑成功作为开台圣王,凡新到台湾履任的政要依例是必须前往拜谒的。1950年,也就是蒋介石逃到台湾的第二年,蒋介石来到了台南延平郡王祠的山门外,此行他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他突然感到他与郑成功的际遇有几分相似。郑成功本想反清复明,然而却在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便抱憾而逝。蒋介石既景仰郑成功的英雄气概,心里又不免有些忌讳,他真的不甘心与郑成功有一样的结局,毕竟光复大陆的梦始终困扰着他。就在他嘘叹迟疑之间,下属揣摩到他的顾忌,就悄然地把郑成功的神像转移到别处,因为民间早就有“王不见王”的说法。从此郑成功的神像就在台湾民间流落半个多世纪,直到2008年二月神像才重新安座在台南延平郡王祠的正殿上。
其实说流落也不尽然,郑成功的神像所到之处,人们争相建庙奉祀,并逐渐成为一种宗教习俗。郑成功在台湾拥有多重身份,他既是民族英雄,又是开台圣王,同时又是有求必应的神明,如今全台祭祀郑成功的庙宇多达170多座。我有些困惑,在海峡的西岸郑成功可就孤寂多了,如今祭祀郑成功的地方仅有石井与厦门两处,这是否应了那句“英雄总是寂寞的”的老话。是的,我每次走进石井延平郡王祠心里总有异样感觉,王祠里总是香火冷落,人所罕至,偶尔有人来祭拜也大多是郑氏后人。或许,这是一个远离英雄的时代,或许,有些人甚至开始怀疑英雄。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难道如今坐在神殿上的郑成功仅仅是石井郑氏族人的先祖吗?
在台南延平郡王祠管理处,我拿出族谱与工作人员言明来意,希望能找到有关在台湾的郑氏族亲的线索,这也是我此次台湾之旅的最大心愿。翻开族谱,本宗族人自十一世至十四世便陆续地移居台湾,落脚处大多在台南,而人数最多的当属明末清初跟随郑芝龙与郑成功的那几次迁徙。听父亲说,清初的那次大迁移先祖也是背着族谱过海峡的,只是经过几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已事是人非了,岁月是否也淘掉了那本血浓于水的郑氏族谱。族谱交流,本该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家族聚会,那天在两岸族谱交流展览现场,我守着那本凝聚着家族几代人渊源关系的族谱前,期待着奇迹的发生。然而,在络绎不绝的人海中,族谱就如一叶孤帆沉浮不定,有些人在族谱前驻足不前,一番嘘叹后离去;有的人捧着自家的族谱仔细查对,却难与我带的那本族谱对上号。我试着与工作人员沟通,希望能找到曾与我父亲有书信往来的宗亲,但工作人员也歉意地摇头。我是背着族谱过海峡的,看来也只能背着一份遗憾过海峡了。在郑成功神像前,我虔诚地点燃了三炷香,为了我的先祖,为了一个英雄,也为了一个未酬心愿。
走出延平郡王祠,斜阳如血,海风习习。有几段熟悉的旋律从深巷中飘来:“有几间厝,用砖仔砌,看起来普通普通,时常出现我的梦中,彼就是我的故乡……”这是闽南语歌曲《故乡》的歌曲,歌声带着几分怀旧又有几份感伤,而我却听出了有几分亲切,那似乎是一个离散多年的游子在倾诉。在某些时候,族谱往往是回家的船票,我不知道歌唱者是否也丢弃了那张船票。我突然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是啊!故乡是永远值得怀念的,那种出砖入石的闽南古厝是游子最为魂牵梦绕的所在。

评分

参与人数 1石币 +20 经验 +12 收起 理由
石井探听师 + 20 + 1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68

主题

4762

回帖

15

好友

白金会员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UID
380
石币
4943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99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8-15
发表于 2011-8-11 10: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soso__16025762069953186592_1:}挺长。。。。我才看3分1.。。
眼底有一丝忧伤,你看不到。

764

主题

4660

回帖

17

好友

钻石会员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UID
101
石币
5348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509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25
发表于 2011-8-11 10: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捣蛋MM 发表于 2011-8-11 10:57
挺长。。。。我才看3分1.。。

慢慢看时间很很长
广告洽谈、忘记密码、商业合作、资讯发布、网站求助、找管理员?请点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