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7400|回复: 1

南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复制链接]

167

主题

545

回帖

10

好友

高级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595
石币
1365 币
精华
2
在线时间
47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6
发表于 2013-3-7 15: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石井扩报师 于 2013-3-7 15:46 编辑

(一)民间文学(Ⅰ),5项


1、郑成功传说,泉州市级


郑成功轰轰烈烈的反清复明壮举和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可歌可泣的故事,几百年来一直为故乡石井人民所传颂,代代传承至今,成为一份丰厚的民间口头文学巨著,是一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世纪30年代起,陆续有南安人搜集这些传说故事整理成册出版。


2、部岩功德院传说,泉州市级


台湾彰化县埔盐乡西湖村兹清岩信女陈慧如梦见先人带其至大陆一不知名山中古庙朝拜。经清水二祖师指示,古庙在南安,缘到就有。并陆续指示得知,本院千年古刹,清水祖师曾在此出家,庙院百年已损,后因开垦造田,部岩布岩、报岩、埔盐乡民云先祖二百年前由此地移居台湾,埔岩与部岩闽南语谐音。传说体现对闽台“五缘”关系和文化。


3、欧阳詹的传说,南安市级

欧阳詹,唐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教育家。少年欧阳詹在高盖山白云室读书。高盖山绝顶有欧阳詹祖母坟墓。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瞻仰凭吊,留存大量高盖山诗词歌赋。自古至今,码头一带、诗溪流域以至南安各地流传着有关欧阳詹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这一切形成了诗溪流域独特的欧阳詹文化现象。


4、双灵菩萨传说,南安市级


南安水头镇埕边村,有一座古朴庄严的庙宇叫双灵寺,供奉高姑娘菩萨两姐妹的肉身神像,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清嘉庆年间,高家榜娘和瓜娘两姐妹降生之后,性情和顺,聪明好学,热心助人。平素纺纱织布、帮忙家务之余,广施善事,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避凶趋吉,人们都感颂她。后来到了婚龄,又双双断了红尘之念,辞掉婚约,先后绝粒成佛,遂成正果。


5、灵应祖师爷传说,南安市级


相传后唐年间有个神童叫李文愈,幼时孝行,家贫有志,童真弃俗,坐化于岩后茄吊滕中,后人将他塑造成像,祀奉为灵应祖师,供奉于闽南著名古寺---灵应寺。灵应寺是闽南著名古寺之一,因其签丝灵验而闻名遐迩,传下了“仙公梦,灵应签”俗语。灵应寺几经颓废,几经修建,弘一、如幻、广净等高僧均有建树,历代名人游而复返,留下大量墨宝、诗文及故事。


南安民间传说非常丰富,据普查,流传有200多项。


(二)传统音乐(Ⅱ),4项


1、道教音乐,泉州市级


道教音乐在南安县流行已有五百多年历史。闽南一带为死者引魂或“做功德”为亡灵超度都要请道士诵经谶。而经谶是以唱歌的形式唱诵的,遂形成道教音乐。


2、什音,泉州市级


十音是由南北管、弦乐、打击乐等多种乐器即“双箫一嗳”(洞箫、品箫、唢呐)、“三倒”(三弦、月琴、双清、)、“ 三竖”(二胡、京弦、瓢弦)及板胡、北琶、大广弦、壳仔弦;打击乐为五音配硬鼓(柏鼓)、响盏、小叫等组成的合奏。曲调通俗明快,节奏轻捷热烈,是民间音乐活动的主要形之一,深受群众欢迎。


3、英都大鼓吹,泉州市级


大鼓吹在南安民间甚为流行,每逢盛事庆典迎神赛会,迎宾或出殡,都请大鼓吹乐队临场吹奏,以示隆重。
    大鼓吹原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宫廷鼓乐。明代嘉靖至清代乾隆年间,南安英都洪氏科第蝉联,仕臣不绝,为了流传荣誉,即将宫廷鼓乐与民间礼乐融为一体,建成大鼓吹乐队,于是随着岁月迁延而在民间传播开来。


4、南音,泉州市级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最丰富和最完整的一大乐种。它集萃唐以来中原雅乐之遗韵,后又吸收宋词元曲、昆腔、弋阳腔、青阳腔、潮调、佛曲之精华,并与闽南民间音乐交相融汇而自成一格,曲调优美,情韵深沉、雅俗共赏、易学易唱。


此外还有一些传统音乐:笼吹是一种鼓吹乐,用于民间婚丧喜庆,乐器有唢呐、洞箫、二弦、三弦、大小鼓和锣钹等。演奏时以吹奏乐曲为主,打击乐配和。平时这些乐器都装在一担红漆缀金、古色古香的箱笼中,演奏前先把乐器挂在箱笼的龙架上,故谓笼吹。


南安民间的车鼓是一种打击合奏,据说车鼓是古代笳鼓的谐音。具体活动形式又有大车鼓、小车鼓、车鼓唱、十音车鼓、车鼓凉伞和车鼓跳等等之别。自古以来,南安城乡每逢佳节盛事,都有化装踩街{3}的传统,车鼓阵阵,敲击奏打,音乐雄浑,气氛热烈。


(三)传统舞蹈(Ⅲ),4项


1、跳鼓,泉州市级


跳鼓舞在泉州的流传,据说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主要用于谒祖、晋寿、佛诞、庙会、祈雨等宗教信奉活动,它的特色在于以鼓为主,而鼓的敲击形式别致多样,有软鼓、硬鼓、单鼓、慢鼓和紧鼓。相传跳鼓舞是根据《水浒传》中的故事片段编成的舞蹈。它表现的是梁山泊好汉化装成杂耍戏班,以卖艺为幌子,伺机混进城门,去劫法场,抡卢俊义的这段情节。


2、火鼎公火鼎婆(霞美镇),泉州市级


《火鼎公火鼎婆》是泉州民间在春节元宵期间和寻常喜庆佳节、迎神赛会经常表演的一种舞蹈。扮演老公公者,“破衫丑”打扮;老婆子 “家婆丑”打扮;乡村少女, “丫环”打扮。另二人(或由扮公婆者替代)抬着一口架在木框上的大铁鼎,鼎中柴火烧得通红。伴随着民间小调《杂串》(又称《流水板》)等乐曲的节奏,在“人巷”中或快步飞穿或缓缓踯 ,舞姿神态随意变化,颠而不狂,醉而不痴,不时用蒲扇煽火鼎,一路上,做出种种滑稽逗人的动作或用幽默语言惹得观众捧腹大笑。挑木柴的跟随其后,亦步亦趋。这个舞蹈寓意是盼望日子过得兴旺火红。


3、彩球舞,南安市级


彩球舞,又名“踢球舞”或“贡球”,起源于南安官桥,是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丧喜庆等表演的民间文艺活动主要形式之一, 出自梨园戏 《李亚仙》。表演形式是以一位男演员为中心,他头包武生巾帕,身穿箭袖排扣衫,腰间紧束帛带,膝弯处缚束裤筒,脚穿软底鞋,双手舞弄长柄彩球。另有4位妙龄少女丫髻簪花,彩衣绣鞋,伴随乐曲,婆娑起舞,表演出踢球、碰球、抛球等等身段动作,载歌载舞,唯妙唯俏。


4、火鼎公火鼎婆(诗山镇),南安市级


与霞美火鼎公婆一样。


此外民间舞蹈还有车鼓弄、柴脚戏、龙虎斗、拍胸舞等。拍胸舞是泉州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草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


(四)传统戏剧(Ⅳ),3项


1、提线木偶戏,泉州市级


古称“悬线傀儡”,源于秦汉。历经千年不间断传承与积累,提线木偶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绝伦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提线木偶,以其悠久的传承史和丰厚的艺术积累,成为中国悬丝傀儡艺术的珍稀范本,并成为当今中国提线木偶艺术无可争议的代表。


2、高甲戏,泉州市级


高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剧种之一,形成于清代中叶。

     
高甲戏源于南安石井吟兜村。到清代后期,出现了一个“合兴班”,突破了只演宋江故事的框框,演出半文武戏,以后又发展演出绣房戏。如后来“宋江戏”和“合兴戏”互相吸收融化统一并日趋成型为今日的高甲戏。高甲戏行当的划分与京剧大致相同,丑角戏的表演最为突出。丑角的表演艺术很丰富,如“公子丑”、“破衫丑”、“傀儡丑”、“女丑”等都是艺人们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自己创造设计出来,身段动作细致优美,表情幽默诙谐活泼,夸张性大,节奏明朗,舞蹈性强,轻快自如,妙趣横生,独具一格,不仅给人以轻松愉快的艺术享受,而且还引人深沉思考。

    3、掌中木偶,南安市级


掌中木偶戏是木偶戏的其中一种,俗称“布袋戏”。掌中木偶戏起源于何时?虽无确切说法,但有资料证实晚于提线木偶戏。南安掌中木偶戏属于“南派”。


还有一批传统艺术形式等,戏曲类的提线木偶、塘上杖头木偶。


(五)曲艺(Ⅴ),1项


妆阁,泉州市级


诗山妆阁:以女孩童化装成古装人物在特制的“阁棚”上演唱南音,“阁棚”由壮汉扛抬行进,乐器弹奏者则紧跟移动的“阁棚”边走边为阁上的演奏者伴奏。演唱与该阁相关的系列南曲。


曲艺中还有讲古说书、洪濑蜈蚣阁等。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Ⅵ),4项


1、桃源“蛇脱壳”古阵法,省级


发祥于南安丰州桃源的太祖拳,溯源于唐,定型于宋,盛于明清,是泉州南少林五大拳种之一。是见证我国南少林在泉州的有力证据。其基本特征为:刚柔相济的风格,注重实战的招式,生产生活用具都可成为武术器械,特别是保留有独特的“蛇脱壳”阵法,为我国武术界所独有,且千年来一直原汁原味继承下来,对我国武术的悠久历史具有研究价值,值得保护。


2、掷铙钹,泉州市级


掷铙钹,是流传在泉州市南安、晋江、安溪等县的一种道教舞蹈,行话称“演金”。掷铙钹,主要用于“做功德”。


铙钹是铜制的佛教法器,也是佛教音乐中的打击乐器。“掷铙钹”就是以铙钹为道具,表演出各种高难度的杂技,成为这一特定场合的融宗教、艺术于一体的表演项目。


3、朴里刣狮,泉州市级


朴里刣狮综合了武术表演和格斗技击。表演人员在30人以上,多时可达90多人。“弄狮”是通过各种兵器去戏弄“狮子”,既是“?狮” 技击之前的热身,实际上也是各种武艺套路的一一展示、表演。


4、宰狮(官桥),南安市级


与朴里刣狮一样。


(七)传统美术(Ⅶ),2项


1、蔡氏古民居营造技艺,国家级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不仅规模宏大为闽南罕见,单体设计和施工亦为闽南上乘。闽南“皇宫起”大厝是我国古民居建筑的奇葩。历经几百年发展臻于成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皇宫起”大厝有一整套营造法则和建筑技艺,数百年来由各类工匠口传身授,代代传承,工艺十分成熟。近20年来由于时代发展,“皇宫起”的大厝建筑模式逐渐淘汰,建筑技艺濒临消亡。


2、剪纸,南安市级


中国剪纸艺术和京剧书法一样,是国粹,遍布于我国传统民间社会。盘花就是放在盘担里的纸花,属于民间剪纸中的喜花范畴。喜花用途较广,在全国各地的婚嫁民俗中被广泛使用。而著名侨乡南安市旧式婚俗中盛行的盘花则专用于下聘,陪嫁及新郎房中的家具装饰。其内容多是由双喜、多寿、长寿、吉祥鸟纹样分别构成,寄托人们追求吉祥如意和对新人“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亲情祝福,形成独具特色的剪纸艺术。


民间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如剪纸、刺绣、灯彩、农民画、灶头画、泥塑、面塑、陶瓷、木雕、石雕、根雕等。南安民间美术比较突出的还有:房绘画、漆线雕等。


(八)传统技艺(Ⅷ),8项


1、纸扎,南安市级


纸扎是依附“做功德”而存在的,解放以后,“做功德”中断了五十多年,许多老艺人已经亡故,现在从艺人员大都无法完全传承上一辈手艺。


2、蓬华芥菜腌制技艺,南安市级


蓬华芥菜腌制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传统加工方法,特别是经过精制而成“盍缸菜”,能保存好几年甚至几十年,其味道、质地保持不变,同时还有药用营养价值,成为一种地地道道的土特产而受人们喜爱。


3、金淘草席纺织技艺,南安市级


草席是传统的床上用品。金淘镇农民种植席草、编织草席的历史悠久,有文字可查也有500多年,而且产量很多,颇具规模,是福建省草席的主要生产基地。金淘草席的编织技艺,是传统草席手工技艺的典型代表。


4、振兴绣庄,南安市级


刺绣是由原来民间巧妇私家“女红”发展而成的工艺。振兴绣庄以“金聪绣”为其特长,此外有绒线绣、贴绣、重针绣等,最近还引进了机绣、电脑绣等先进技术。产品色彩鲜艳娇美、光彩夺目、富丽堂皇。采用吉祥喜庆的图案,如八仙、飞天、三十六官将和花卉、龙凤{3}等。


5、神像木雕,南安市级


神像木雕工艺做工精细,涉及面广,综合了人物、动物的雕刻技艺,立体镂空雕刻手法。神像的大小根据宫庙供奉和民宅厅堂供奉不同场合而异。宫庙供奉的神像较大,最大的高达二米。这样大规模的木雕神像并非整体一块木料雕成,而是采用类似雕刻木偶的手法分部件雕刻组合而成,这种雕刻手法称为“五镂”,为全国独一无二。


6、剪瓷雕,南安市级


剪瓷雕。剪瓷雕是在泥灰雕的基础上,外表贴上经过剪切的瓷片、玻璃片(包括蓝色、棕色的啤酒瓶,镀水银的反光镜片等),使作品色彩更加鲜艳,光彩夺目。雕塑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鱼虫花鸟,龙虎狮子、{3}、戏曲故事人物等,这类作品大多用来装饰屋脊等屋面装饰,使建筑物辉煌、华丽、壮观,被寺庙宫观祠堂广泛采用,也被应用于仿古建筑的民居。


7、古建筑木雕,南安市级


南安是个千年古郡,长时间为闽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古建筑木雕技艺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据史料和现存宫庙寺院的沿革历史推断,南安古建筑木雕兴于隋,盛于唐五代,成熟于宋元,明清时步入巅峰,清末民国时名师鹊起、精品迭出。如石井“中宪弟”、官桥“蔡氏古民居”、省新“林路厝”等古民居就是最好的例证。


8、英都镇麻糍制作技艺,南安市级


英都麻糍,始于清初,闽南著名小吃。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英都麻糍制作工艺特殊,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相传清康熙年间,洪承畴的孙子洪沔被满族亲王招为女婿。在喜宴上,厨师做了一道具有闽南风味的特色小吃——麻糍。一时间,英都的麻糍就成为当时王公贵族的“抢手货”。  


此外还有石井蚵仔煎,官桥烧肉粽、牛肉羹,洪濑面线糊、卤料,英都麻糍,诗山卤面,溪美肉丸等民间风味小吃制作技艺。
静谧的夜来和我感受星光,嫣然一笑——我要你知道

167

主题

545

回帖

10

好友

高级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595
石币
1365 币
精华
2
在线时间
47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6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5: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九)民俗(Ⅹ),8项

1、英都拔拔灯,国家级

英都拔拔灯是一种综合民间信仰、岁时节令、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多种文化表现形式的综合民俗娱乐活动。从目前搜集资料看,拔拔灯这一民俗活动在明朝景泰年间就已规范成形,活动时间为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九晚上,活动地点为巡行英溪流域的各自然村。

基本内容:以游灯为主题,并结合迎神(“仁福王”神像),穿插大鼓吹、车鼓舞(俗称“车鼓眉”) 、花鼓唱 ( 一种以打击乐为伴奏的叙事歌曲捷唱形式〉、“邰狮”(闽南的一种武术表模,不同于现在的舞狮)等形式,形成综合性的游乐活动。拔拔灯整个活动的程序共有十项:一是供天;二是敬神;三是缚灯;四是会灯;五是起驾;六是脱壳;七是谒祖;八是迎灯;九是回銮;十是报灯。

2、九日山祈风仪典,泉州市级

九日山祈风仪典源于九日山海神崇拜,是“海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九日山泉郡昭惠庙每年春、冬二度的“祈风仪典”,吸引了大批九日山海神的信众,对宣传、推广海上丝绸之路东端起点九日山起到重大的作用。

3、广泽尊王信俗,泉州市级

诗山凤山寺所祀奉的广泽尊王,姓郭,名洪福,后唐同光初年(923)出生于安溪金谷。凤山寺自建寺以来,香火鼎盛,起初分炉13处,接着凤山寺周围乡村各个角落都有供奉“广泽尊王”的。“广泽尊王”的崇拜活动更随南安人移居海外而外传,影响延及台湾、香港、澳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文莱和泰国等地。新加坡,供奉广泽尊王的寺庙除凤山寺,还有另外15座。广泽尊王在台湾一直是最受崇信的神祇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台湾现有广泽尊王庙宇600多座。

4、田都元帅信俗,泉州市级

雷海青俗称“田都元师”,是闽南许多剧种如梨园戏、竹马戏、高甲戏、偶戏、芗剧(歌仔戏)等崇拜的戏神。闽南部份剧各如梨园戏、傀儡戏今天还有这种习俗:在开演前,要先将"相公爷"请出场,焚香点烛,祈求神护佑演出成功,称"献棚",演毕又要举行辞神仪式,有时庙宇落成或建醮前,还要请田公驱邪镇煞,请田公(傀儡神)打开庙门再请神入庙。田都元师信俗遍及闽南各地、广东潮汕、台湾等地。

5、做功德,南安市级

“做功德”,就是请僧道为死者“追荐”,但活动内容已经大大超出了原来仅仅诵经拜忏的范围,形成了一整套充满民俗文化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

6、南安盘花,南安市级

参阅剪纸,

7、黄氏家庙灯会习俗,南安市级

燕山黄氏家庙元宵灯会兴于明,著于清,改革开放以来更为鼎盛。虽十年浩劫,灯会曾经中断,祠堂中的始祖神龛遭到拆毁、祖像与像赞被付之一炬,同时,各房各祧列祖象均被集中销毁。燕山黄氏家庙灯会得到新生,年年举办,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成为闽南地区少有的元宵灯会活动习俗。

8、官桥牛墟习俗,南安市级

官桥牛墟历史悠久,成为全国闻名的耕牛集散地市场。它始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由上曾村人曾尚潭和一名东头村人(名佚),迁至官桥蓝桥城隍公宫边;1959年因城隍公宫建设之需,又迁往官桥往晋江路边龙眼树下,1980年迁至村(现址)。官桥牛墟是全国第二大墟。

民俗涉及面广,包括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居住、交通、商业习俗等,其中人生礼仪类容丰富:如求子、安胎、合时、取名、满月、四月日、周岁、成人礼、做媒、、订婚、纳聘、报日、开面、上头、坐轿、出轿、拜堂、回亲、闹洞房、叫睡、启公、做生日、做寿、移寝、报丧、沐浴、入殓、做火光、选墓穴、吊唁、出殡、引魂、隔节、百日、换红、暖灶等等,枚不胜举。生产贸易习俗类中比较突出还有官桥粮行米市、经商禁忌,石井牲{3}易行话等;民间信仰中较为突出的有洪濑“天香”,源于宋代。每年农历二月初,洪濑人都要举行祈福踩街活动(天香巡境)。活动期间,四乡八里的人们都赶来观赏这一年一度的民间艺术盛会。天香踩街反映了洪濑人民每年春耕春播之前,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意愿和对幸福生活的渴盼。
静谧的夜来和我感受星光,嫣然一笑——我要你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