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4951|回复: 4

石井的故事之一:中宪第传奇

[复制链接]

167

主题

545

回帖

10

好友

高级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595
石币
1365 币
精华
2
在线时间
47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6
发表于 2008-9-21 22: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清远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中宪第传奇17世纪中叶,南安石井人郑芝龙组织东南沿海人民移民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其子郑经继承遗志开辟荆榛。时过20余年,又一位石井人渡海开发台湾,并在家乡建筑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式府宅,即在闽南颇有名气的中宪第。

南安石井,来历不凡,有一个美丽而古老的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群白鹤飞到海湾,见这里山光水色,异常绚丽,便在这里安下家。它们衔来各种花种、果籽,把海湾营造得如花似锦,并在海滩上啄石为井,生息繁殖。不料海底的蛇妖也想来占这个地盘,双方展开决斗,海鳌也前来帮忙,终于把蛇妖斗败击毙令其葬身海底。但鹤王和海鳌也伤痕累累,倒在海滩上,鹤王化做白鹤山护着石井,海鳌也化成鳌石山,从此这里便称为石井乡。
传说是美丽的,但世世代代生活在石井的村民并不幸福安宁,有时还会遭到蛇妖之类的邪恶欺压。大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10月25日,鳌石山下一个穷苦农家里,一个幼小的生命诞生了。此子即郑运锦,字尚实,号朴居。郑运锦年纪还很小时,父母便双双辞世。他像一只孤单的小白鹤,在长空中飘飞。家境贫寒,无依无靠,他只好靠捡粪,打杂工和讨饭度日。
郑运锦常到村里的延平郡王祠去。在他出生的第二年,康熙皇帝赐诏迁郑成功灵柩归葬南安古茔,并建祠祀之。郑运锦从小就听父亲说,在石井郑氏家族,郑成功属西亭份,他们家属东角份。当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拥有庞大的船队,往返于泉台之间,许多乡人都到他船上做工。郑成功挥师东渡收复台湾,又有好多族人跟随到台湾去。后来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当权,时逢清廷“海禁”,仍有许多乡亲偷渡到台湾去。唉!郑运锦叹自己自己生不逢时,孤苦一人,要是早出生几十年,到郑家军去,当个烧饭伙夫,也比如今吃了上餐没下餐,奔波要饭强多了。他默默地祷祝,希望国姓爷能保佑他。
有一年冬天,郑运锦挑着一担粪筐外出捡粪,路过草仔埔,正好村中伍财主娶媳妇办喜事。郑运锦看到迎亲的花轿来了,赶紧退到路边,再退就是水沟了,他只好避在那里。但是被走在迎亲队伍前的伍家总管看到了,他拉长着脸,瞪着眼,气势汹汹地走过来,一脚踢翻他的粪担,怒骂道:“大胆穷小子,少爷喜事,你挑粪担触了霉头,给我绑起来教训教训。”郑运锦后退一步,脚下踉跄,跌倒在水沟里。几个凶神恶煞般的家丁冲过来,把他五花大绳地绑得像大蟹似的。郑运锦无意闯大祸,连声解释说:“我不是有意冲撞的,我不是退到路边吗?路下是水沟,再退也无路了,求你们见谅!”但是,任凭他千般解释也无济于事。在场的乡亲们见了,也纷纷说情“这孩子不是故意惹事生非,你把人家的粪担也踢翻了,这是五谷的肥料呀!人可是吃五谷长大的,有错改过就行了。”
吵吵嚷嚷的喧哗声惊动了伍财主,他慢腾腾地走过来,问明原委,见围观的乡人都替捡粪少年抱不平,怕触动众怒。便装作听从民意地说:“这小子冲撞喜事是错的,看在乡亲的面上,罚他披红戴花,到厅堂拜喜赔礼完事。”
马善被人骑,人穷受人欺。郑运锦咬着牙根,把苦水往嘴里吞,只好一一照办。受伍家这场侮辱,他迈着沉重的步子,愤愤不平地走到石井海边,让海风吹拂他一颗受伤的破碎的心。他浑身无力地躺在沙滩上,问阴沉的苍天:“天呀,哪里是穷孩子的出路?”
远处,隐隐约约地传来伍家办喜事的唢呐声和筵席上吆三喝四的猜拳声。他饿着肚子走回家,跪在祖宗的灵位前说:“列祖列宗在上,不孝子孙郑运锦决定离开家,外出求生,求你们保佑。”
他卷起破棉被,告别旧茅屋,走出家门,又到延平郡王祠默祀一番,然后离开石井村。他边走边指天发誓:“我郑运锦日后若不得志,誓不返回故里!”

人生的道路真艰难,郑运锦四处流浪,历尽千苦万苦,流落到厦门码头。后来,由一位石井乡亲介绍,到一家海商老板家作伙计,总算暂有个栖身之处。
  郑运锦自幼生长在石井海边,懂得水性,又聪明勤快,为人诚实,办事吃苦干练,深得海商老板赏识。老板让他随船队外出经商,他每次都把事情办得条条有绪,老板对他更看重了。
  两年之后,老板便委以重任,由郑运锦率船队到各地经商。郑运锦是个奇才,头脑灵活,面对着各种纷杂的商业贸易,他反应快,善于抓住时机,把握分寸,每每不负所望,盈利而归。
  有一年初夏,郑运锦满载着五大帆船的大麦,准备到东南亚各地去交易。船至海南岛附近的海面,突然天变一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他只好把船队驶靠海南岛的港口避风,以待时机。老天不作美,风雨持续了7天7夜,满船的大麦都受雨淋潮湿了,加上天气又十分闷热,郑运锦心情十分沉重。他暗暗叫苦:“这下子蚀本吃亏了。”好容易雨住天晴,可是船上的大麦全部伸出了白葱葱的细根,长出油润润的幼芽。郑运锦眉头紧锁,眼看着五大船大麦付之东流,他决定启程返回厦门。郑运锦让水手调转船头返程,突然来了一个身穿长袍的药行商人,恭恭敬敬地对郑运锦道:“听说客官帆船上大麦遇雨发芽,本店正要买一船发芽的大麦,请客官赏光。”
郑运锦听了惊讶地问:“先生何故买这么多发芽的大麦?”
药行老人嘘了一口气,缓缓地述说:“客官有所不知,目下海南岛正发生瘟疫,真是祸不单行呀!,许多病人躺在床上奄奄一息,需要麦芽退热解毒。可是,海南岛内药行麦芽脱销了,急用的人很多。”
“发芽的大麦真有如此功能吗?”郑运锦听罢马上说,“如能治病救人,理应赶紧送去。”
当下,郑运锦把一船麦芽卖给药行商人,其他四船立刻开往岛上供应,不问价格,要多少给多少。一时购买麦芽的人山人海,许多人喜不自禁地说:“菩萨保估,神船送来麦芽呀!”
短短两天时间,五大船发芽的大麦全部卖完了。真是脚踩神仙路,时来福运到!既解决了海南岛除瘟疫的急需,又换回一袋袋的白银,比前往东南亚出售多盈利几十倍。
  郑运锦带领帆船返回厦门后,老板听罢他述说事情的经过,十分高兴地赞赏道:“后生仔,你干得好!让发芽的大麦救治瘟疫办好事,又为船队获得大利,功劳应该归你郑运锦!”
  老板把得来的白银分一半给他,郑运锦还不好意思地推辞着:“不,我不能得这么多。”“不用推辞了!你有志气有能力,不能老跟在我身边,应该有更大的发展,我会支持你的!”
  老板说到做到,协助他置船经商。从此,郑运锦踏上了新的人生历程。
  三
  郑运锦有了自己的船只,如猛虎添翼,锦上添花。他在厦门对外经商贸易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上遇事灵活善变,应对自如,因而步步得胜。他的家财日益富裕,便开始把目光瞄向海峡对岸的台湾岛。
  郑运锦开始到台湾彰化经商。他发现台湾的土地肥沃,信手播下种子,穗粒饱满;插下甘蔗,长得粗壮;蔗粮年年都获好收成。他想,怪不得好多乡亲随郑成功东渡台湾垦荒,果然是个宝岛呀!他在彰化鹿港开设“勃兴行”,经营台湾土产蔗糖、大米等的购销,生意日益红火。
  清雍正初年(公元1723年),台湾设彰化县,浙江人朱山任县令。当时邑治初辟,又逢灾荒,朱山请以工代赈,垦荒自救,但未获批复即动用库银万两。老百姓打从心眼里感激这位“朱青天”,同僚却上书弹劾,诬告他侵吞国库。不久,朝廷派钦差大臣到台湾。朱县令从不去巴结上司,可未经允许动用国库,钦差大臣想必早有耳闻,声言要盘查库银,企图要挟朱县令贿送财宝从中得利。偏偏朱县令是个堂堂正正的人,他情愿带罪入狱,绝不愿送钱送物给钦差大臣,更不愿向地方搜刮钱财填补库银。就在这紧要关头,郑运锦从海外经商回来,听到街邻朋友都在纷纷议论朱县令为救灾济民而亏空国库、正准备戴罪入狱的事,不禁怒火燃胸,拍案大骂:“天下竟有如此贪财的钦差大臣!”
他跟朱县令素昧平生,平日从未跟官爷打交道。但此刻,他被朱县令的高风亮节所感动,遂令伙计备办一万两白银,亲自送到县衙拜访朱县令,并说出自己的心愿:“欣闻大人爱民救灾,却要遭受奸人的陷害,郑某敬仰大人功德,愿赠一万两白银,填补库银。”
朱县令正束手无策,见郑运锦仗**难,十分感激地说:“难得郑兄仗义,下官怎担当得起?”“大人为民办事,百姓有你这样的好官真是福气!如今大人有难处,郑某理当帮忙,区区小事,无须挂齿。”郑运锦十分诚恳地说,朱县令方才收下。
朱县令把郑运锦赠送的一万两白银送入国库,尽管如此,他还是受到从轻处置,罢官返乡。
郑运锦仗义赠银补库空,受到台湾百姓的赞扬。
  四
  三年之后,朱县令的罪名得以澄清,朝廷认为朱山无罪,重新启用,派往台湾,升任台湾知府。到任之后,他立即前往漳化鹿港“勃兴行”,拜访郑运锦。
朱知府为了报答郑运锦当年见义勇为,为他填补库银的恩德,特地下了一道文告:凡是船桅上插有“勃兴号”旗号的商船,一律不必检查纳税,给予方便通行。
于是,郑运锦的“勃兴行”在台湾经商,更加畅通无阻,一帆风顺了。有许多商船纷纷依附他,向他交纳酬金,换插旗号。郑运锦的收入骤增,很快就成为闽台一带闻名的巨富。他仗义疏财,助人为乐,对漳、泉一带前来投奔的渔民总是热情接待,提供生活之资,解决其出路。他对于高山族同胞更是体贴入微,并时常支付私库赈济难民。他最敬佩乡贤郑成功,出资修葺台湾“开山庙”和“延平郡王祠”。
  可以说,郑运锦是继郑成功父子三代开发台湾二十多年后,与台湾通商贸易以及开拓台湾对外贸易的一个典型人物。郑运锦的发迹史反映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泉州一带人民进一步开辟泉台两地的通商航道的史实。
郑运锦成为大富翁,他更加思念故乡的“摇篮血迹”,便携妻儿回到故乡石井。父老乡亲们欢迎他归来,对他说,当年受欺辱被迫离乡背井,而今荣归故里,理当建家立业。
  乡里的长辈、郑氏的族长更是提议说:“以你的财力和名望,要建一座堂皇壮观的府第。”“可是我一介富商,没有官衔名份,岂能私建府宅!”他觉得为难,只好把建府第的事暂放一边。
回到台湾之后,他把准备在故里建府第的事向朱知府说了。
朱知府知道朝廷有卖官的风气,对于捐巨款的富翁往往“奖以虚衔,封典翎枝”。他沉吟片刻,便说:“也好,挂个官名,营建府第也就名正言顺了。”
郑运锦听了,觉得心里一亮。他平日就热心公益,修桥造路,办学救灾,办了许多善事,深受台湾百姓的爱戴。当日,他拿出一笔巨款交给朱知府去办。朱知府当然不负恩人重托,他上下周旋,列举郑运锦功绩,上报朝廷。朝廷以郑运锦发展海上贸易、热心公益为名,诰赠“中宪大夫”。
郑运锦有了官衔名份,便回到家乡石井,建起了一座宫殿似的雄伟壮观府第——
—中宪第。
  五
  中宪第座落在石井鳌石山下,占地11亩多,建筑面积7780平方米,是一座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宫殿式府第。主轴线为五大殿,五层大门全开时,可从外面大石庭直通五殿,殿中圆柱、大梁、门扇、风窗、嵌壁雕屏全用台湾杉木和楠木优质材。东侧附有护厝一条,西侧附有护厝二条。据说,木料是用台湾运来的巨木加工而成,石料大都采自建筑安平桥的大陌岛花岗岩石,部分来自台湾。料大质优好办事,因而雕凿得极为精致堂皇。从护厝西面走去,是个大花园,包括书房十二间、上下两大厅、演武厅、梳妆楼、月亮潭、九曲桥、水榭、亭阁、假山、鱼池等,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绿树掩映其间,红花阵阵飘香,曲径通幽,酷似苏州古园林,另有一个天地。原石井中心小学有师生500多人,校址即设在花园内,足见其规模之大。
这座工程浩大的建筑于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前后兴工,历经数十年才完工,按照当时朝廷规定,除皇亲国戚外,官员和庶民建府第,都不能超过100间。
故“中宪第”实际有112间,但佯称99间。
府第落成之日,台湾知府朱山派人专程贺送“恩伦世宠”的匾额,并将彰化鹿港改为“勃兴港”,命名“勃兴街”,以表纪念。厝前大石庭之左侧,即巨型的照墙前还立有“下马碑”一块,以示当朝对其赞赏。
  郑运锦不忘到故乡延平郡王祠烧香,然后又返回台湾“勃兴行”。
  乾隆乙酉年(公元1765年),郑运锦与世长辞,终年六十有八。
  250多年过去了,郑运锦衍传的子孙遍及海峡两岸及海外各地。现住在“中宪第”的郑运锦裔孙20多户,130多人;住在台湾的郑运锦次子的后裔100余人,旅居东南亚(包括从台湾转东南亚)300多人。
250多年过去了,凝聚着泉台两地密切关系的古建筑———中宪第的传奇故事,至今还在海峡两岸流传。

6

主题

34

回帖

0

好友

新手上路

Rank: 4

UID
1975
石币
60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2-21
发表于 2009-4-20 00: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知道上面说的郑运锦的老板是谁么?

12

主题

467

回帖

11

好友

中级会员

Rank: 8Rank: 8

UID
11196
石币
1022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8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5-28
发表于 2010-7-29 12: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回复 2# morning


    厦门人,,不会是你的拉```
哈哈````放心吧```
广告洽谈、忘记密码、商业合作、资讯发布、网站求助、找管理员?请点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

主题

4

回帖

0

好友

新人

Rank: 2

UID
12105
石币
4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7-27
发表于 2010-7-29 19: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这人去哪抄来我们中宪第的传奇故事的。。。

206

主题

3457

回帖

21

好友

黄金会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UID
7909
石币
2256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36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21
发表于 2010-9-5 19: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哈   。。有趣
            

               My Qzon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