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6598|回复: 14

(转)闽台缘系大厝内

[复制链接]

167

主题

545

回帖

10

好友

高级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595
石币
1365 币
精华
2
在线时间
47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6
发表于 2008-9-21 23: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清远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这是海边的一座古厝,这座古厝因大海的恩赐而兴起,这座古厝也因大海的远去而衰落。古厝演绎着泉州海上贸易史的一段传奇,也记录着闽台血浓于水的一段情缘。

    这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古厝就是位于南安石井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宪第。这座占地面积11亩、拥有房子112间的五进五落的清代古建筑,自南向北座落在故乡鳌峰山与五马江之间,远远看去整座建筑飞檐翘脊,红砖白石,规模宏大,宛如一座幽深的宫殿,于是,人们更习惯把中宪第称为“大厝内”,这或许有点俗气,但也更直接了当地道出了古厝之“大”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童年,我每每从古厝前面那宽阔的大石埕走过,那高高的砖墙,那悠静的长巷,那数不清的厅堂房屋,无不透着大海一般神秘的气息,那时我就相信大厝内一定深藏着许多与大海有关的故事。

    是的,这座海边的古大厝,有着一段与大海息息相关的传奇故事。大厝的建造者叫郑运锦,清康熙三十七年,他出生在石井一家境清寒的人家里,他并不快乐的童年是在海边一难避风雨的石头房里度过的,那时他就梦想着,何时能有一座可以遮风挡雨的房子来庇护他的亲人。为了生存,年少的郑运锦就跟随族人在大海上颠簸打拼着,他打过鱼、经过商,大海成了他赖以生存的地方。或许,真的“天疼憨人”,郑运锦的辛劳并没白费,成人后他就担起了一个商号的重担。在一个多风的夏季,他押着商船满载着大麦运往台湾,途中突遇台风,大风挟着浪花把船上的大麦淋湿了。整船的大麦被水泡得发芽,郑运锦暗地叫苦,此行是血本无归了。那时,台湾全岛发生时疫,据说麦芽有防病功效。郑运锦的商船一靠岸,当地人如遇救星一般地欢迎他,那些本是一文不值的发芽突然成了金贵的良方秘药,许多感染瘟疫的人因此而获救。因为那次风浪,郑运锦因祸得福,意外地挖到第一桶金。

    发迹后的郑运锦在台湾漳化鹿港开设“勃兴行”继续从事海上贸易。因他仗义疏财,诚实守信,深受台湾原住民的赞誉,商行迅速发展起来,商船频繁地往返于厦门与鹿港之间。据说,两地的官府对他也是大力扶持,凡是插有“勃兴号”旗号的商船,一律不必检查纳税,许多商号的商船也纷纷向他交纳酬金,以他的旗号经营海上贸易,于是,“勃兴行”很快成为蜚声海峡两岸的大商号之一。

    清雍正六年(1728年),郑运锦开始在故乡建造家园,以圆他儿时的梦。中宪第历时数十年才竣工,建筑面积达 7780平方米,主体为五进宫殿式建筑,共有房子112间,附设书院,演武厅,梳妆楼及花园。府第雕梁画栋极尽考究,梁柱雕屏很多是取自台湾名贵杉木和楠木制作的,不少门窗构件也为台湾青草石雕琢而成。府宅落成之日,台湾知府朱山派人专程送来“恩伦世宠”的匾额以示庆贺,并将彰化鹿港改为“勃兴港”,彰化街改为“勃兴街”。郑运绵终于衣锦还乡风光无限了,但不管怎么,他仍是一介平民,虽然他的宅院美仑美奂富丽堂皇。

    不管怎样,官邸与民宅还是有严格区分的。依清制,当时民房都不可超过百间,为避嫌,中宪第对外佯称“九十九间”。后来,郑运锦花费巨资,并经朱山的多方周旋,朝廷才以其乐善好施为名,诰赠郑运锦为“中宪大夫”,算是拿钱博得一虚衔 ,“中宪第”也由此而得名。

    一座古厝往往能记录一个地方的历史,中宪第就记录了石井与台湾友好往来的一段历史。其实,石井很早就有海上贸易的历史,早在17世纪中叶,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就是闽海一带最为活跃的海商集团首领,在他事业鼎盛的时期,就曾拥有千艘商船。那打着“飞黄”旗号的郑家商船驰骋于东至日本海,西至东南亚的广阔海域,而台湾就是郑芝龙一个非常重要的落脚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安抚民众,开垦拓荒,为台湾作出了很大贡献。其子郑经、其孙郑克塽继承遗志,多次组织东南沿海人民迁移台湾,经营台岛。翻开家中那本发黄的石井郑氏宗谱,从十一世祖郑芝龙开始至少四代人,许多郑氏族人一大批一大批地漂过海峡移居台岛,石井与台湾也因此有了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可以说,郑运锦是继郑成功祖孙三代人之后,在台湾开拓海上贸易的又一个典型人物。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宪第西边的书院及演武厅曾改作小学校址,我有幸在那里读过两年小学。中宪第双侧各有一排护廊,穿过西边的一条石构曲桥可通后花园,园中有个月亮潭,潭边有一小楼临水而立,那小楼又叫梳妆楼,是小姐读书之处。读书的时候爱在桥边玩耍,每看到那深闭的闺门,总能生出一些不着边际的幽思来。最西边便是演武厅及书院,那里曾点缀着一些水榭亭阁,颇富封资修情调,文革时间就被革命去了。记得演武厅后面有一个荒芜的花园,那假山、曲桥、鱼池,虽然大致保存完好,只是无人修整,杂草丛生。不久前,从演武厅前路过,才发现那曾被用作教室的演武厅已成了一个小型加工厂,那座书院的一边墙体也已倒塌,有几条刻有字迹的石柱斜卧在废墟中。月亮潭仍旧在那个寂寞角落里,只是已瘦成了一泓弯月,让人徒生几分岁月的沧桑。

    中宪第前门曾有一个宽大的石埕,石埕前立一堵高高的照墙,据说早些时侯大门边还有一块下马石,足见当时郑家之显赫地位。那时,站在中宪第门前,前有蓝蓝的五马江为带,后有青青的鳌石山为屏,东眺烟波浩瀚的台湾海峡,大海豪迈的胸襟一览无遗。清初,满清政府为了压制郑成功的势力,在沿海一带厉行禁海迁界,石井的一些建筑,包括郑氏宗祠、郑成功故居,几乎都被焚毁一空。数十年后,中宪第在故乡那片荒芜的废墟上矗立起来,且又那么气势恢宏,这似乎在极力地证明一些什么。我想,这至少意味着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即便在满清的天下,即便昔日的辉煌已经消失,郑氏族人也将很好地生活下去。

    后来,中宪第前面的大石埕成了小镇的农贸集市,市井的喧嚣打破了古厝的宁静。再后来,镇区改造建设,那个宽大的石埕被改成水泥大道,高高的照墙也被拆除了,一排排楼房远远地隔开了古厝与大海的距离。如今,中宪第就隐身于一群高楼大厦之中,站在古厝前面已经看不到大海,也听不到涛声了。

    这座因大海而兴建的府第从此渐渐消失了大海的气息,或许因为如此,这座古厝也就日显式微了。200多年了,在历史长河中这只是一个瞬间,但古厝却已换了几代主人。据说郑运锦的后裔大多迁往台湾及东南亚一带,仅台湾一地就有数百人之多,如今居住在中宪第的郑运锦的后代已经不多,古厝的大部分房子都租给了外来民工。那天,我独自走进中宪第,古厝内的雕刻及设施大多面目全非,原有的一些文化痕迹或许被人视之不合时宜也被装修一新。有几只家犬眼睛露着青光在我跟前逡巡着,并不时狂吠几声,以示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走出中宪第,我心里有些低落,为一座冷寂的古大厝。据称,有关文史专家曾多次对中宪第进行过实地考察,认为其建筑规模,建筑风格,在闽南地区极具代表性,蕴藏着深邃的多元文化内涵。就其建筑年代,也比闽南其他古民居早100多年的时间,如妥善保护,完全有资格申请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听说有关单位也正准备出台一些措施,加强对古厝的保护。我希望,这座凝聚着闽台两地密切关系的古建筑能够早日重焕光彩,我也希望这座有着200多年岁月沧桑的建筑奇葩能够再获生机。虽然,大海已远离了这座古厝,但如果这座古厝仍在故乡的土地上矗立着,就会让人们依稀地记得故乡与台湾的那一段与大海有关的故事。


[ 本帖最后由 石井扩报师 于 2008-9-22 10:44 编辑 ]

中宪第

中宪第

20

主题

171

回帖

1

好友

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UID
242
石币
302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44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30
发表于 2008-9-22 09: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不知道内容是不是完全正确.隐约有听大人讲过.不过自己都不是很清楚
哈哈我们的大厝内

[ 本帖最后由 西瓜太妹 于 2008-9-25 09:19 编辑 ]

36

主题

1133

回帖

4

好友

版主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UID
108
石币
2804 币
精华
2
在线时间
689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25
发表于 2008-9-24 17: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不错,照片挺漂亮~~
广告洽谈、忘记密码、商业合作、资讯发布、网站求助、找管理员?请点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74

主题

4453

回帖

85

好友

钻石会员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UID
401
石币
7576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56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8-17
发表于 2008-9-24 19: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不错哦


  小时候姑姑家就住里面
常常去玩

52

主题

1803

回帖

0

好友

高级会员

大黑痴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64
石币
514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25
发表于 2008-9-30 11: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160) :160) :160) 好象渐渐的现代化了

古老的房子都拆了

   岁月的波折
抬头

110

主题

1878

回帖

33

好友

黄金会员

论坛巡查使

Rank: 12Rank: 12Rank: 12

UID
950
石币
5001 币
精华
1
在线时间
226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4
发表于 2008-10-5 21: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清远
毕竟政府重视的不够

看看人家蔡氏古民居。保护的多好。
別人笑我不正經,我笑他人假正經。

225

主题

2303

回帖

58

好友

黄金会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UID
60
石币
4870 币
精华
1
在线时间
314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25
发表于 2008-10-8 08:3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希望能好好保护!现在保护措施做得非常不好!

31

主题

421

回帖

4

好友

高级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181
石币
2383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0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27
发表于 2008-10-12 14: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炫耀一下,郑运锦在发迹之前跟我们是住在一起的,后来才自己出去建了中宪第,楼主是有心的人,从文章中看到你的几次真情流露,但不知我们能为文物的保护做出点什么样的贡献呢
?现在的石井当政人都不管这些的!石井因为某些人而在退步!

110

主题

1878

回帖

33

好友

黄金会员

论坛巡查使

Rank: 12Rank: 12Rank: 12

UID
950
石币
5001 币
精华
1
在线时间
226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4
发表于 2008-10-12 15: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清远
很无奈。大厝内没在文革破四旧中覆灭,难道要葬送在现代所谓的发展中吗?
別人笑我不正經,我笑他人假正經。

652

主题

2319

回帖

5

好友

白金会员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UID
133
石币
5807 币
精华
6
在线时间
76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26

端午节快乐

发表于 2008-10-12 19: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清远
全国的文化保护风四处兴起,大厝内在闽南传统建筑当中又是佼佼者,相关人士已不重视,希望大厝内人应该注意保护其不受到太大的破坏,直到迎来有关部门的投入整修 大厝内总有一天会在闽南甚至全国发扬光大

8

主题

812

回帖

4

好友

高级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1037
石币
954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93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2
发表于 2008-11-1 09: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看照片真的挺漂亮的

22

主题

232

回帖

0

好友

初级会员

偶素来乱的..

Rank: 6Rank: 6

UID
1279
石币
324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24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1-6
发表于 2008-12-13 10: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石井越来越不像石井了。。。:49)   回忆都在以前
Beauty大朵儿家,天然有机护肤,打造素颜美女,诚招分销商及微信代理,适合美容场所销售。高端品质,平民价格。

110

主题

1878

回帖

33

好友

黄金会员

论坛巡查使

Rank: 12Rank: 12Rank: 12

UID
950
石币
5001 币
精华
1
在线时间
226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4
发表于 2008-12-15 21: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清远
感叹啊。我们的 中宪第回输给蔡氏古民居吗???为什么整天宣传的是蔡氏古民居?
该反省啊。。。
別人笑我不正經,我笑他人假正經。

0

主题

1

回帖

0

好友

新人

Rank: 2

UID
15967
石币
3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7
发表于 2011-1-7 11: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孩童时到过 大厝内,很有气魄和历史文化。
的确对它宣传不够,更重要的是 必须妥善保护。

11

主题

95

回帖

0

好友

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UID
121
石币
691 币
精华
1
在线时间
67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26
发表于 2011-1-7 1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照片珍贵,这张“大厝内”前面还有照墙,应是拍于建新街前的。
欢迎来我博客做客——http://blog.xmnn.cn/?uid-57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