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4024|回复: 2

文史漫笔之一:感受石井书院

[复制链接]

131

主题

481

回帖

0

好友

中级会员

Rank: 8Rank: 8

UID
2582
石币
1110 币
精华
4
在线时间
14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5-5
发表于 2009-7-6 15: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清远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a3a6a301000ayw.html

1127年,南宋王朝建立,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可悲、最无奈的新王朝成立。一年前,金兵攻陷了北宋王朝的首都开封,威风凛凛的赵匡胤所开创的北宋王朝宣告灭亡,可怜的宋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被俘虏了,以赵构为首的宋朝皇室灰溜溜地逃到了江南,匆忙、狼狈地在临安(今杭州)建立起南宋王朝。金兵的不断南侵,投降派的屈膝求和,使南宋王朝刚建立就处于岌岌可危之中,尽管有广大民众轰轰烈烈的抗金斗争,但王朝的统治阶层却在“西湖歌舞”中昏昏沉沉,清醒理智、主张抗金的好官纷纷遭贬,他们在政治军事上难以有所作为,只好带着悲愤和无奈,转向兴学传道。
    朱熹的父亲朱松就是激进的抗金派,也是兴学传道的典型代表之一。朱松(10971143)字韦斋,号乔年,正和八年(1118)中进士授派福建任建宁府(今建瓯)正和县尉,宣和五年(1123年),调任南剑州(今南平)尤溪县尉,绍兴初年(1131年),监泉州石井镇税,成了石井镇第一任的镇监。绍兴四年(1134年),经抚谕东南的御史胡世将、泉州守谢克家、内翰綦崇礼的推荐,朱松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此后,他任过左宣教郎、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尚书度支员外郎兼史馆校勘,参与编修《哲宗实录》。后来,他又历司勋、吏部两曹,兼领史职,转奉议郎,再转承议郎。秦桧当政,对金议和,朱松以吏部郎与同僚上章,极言其不可。秦桧大怒,指示同伙御史诬陷朱松怀才自负,遂于绍兴十年(1140年),朱松被贬,出知饶州,他不赴任,自请赋闲,改主台州崇道观。朱松晚年闭门闲居于建瓯城南的建溪之上,精心研修义理之学,细心教子课读习理。绍兴十三年(1143年)三月,朱松卒于建州城南的环溪精舍,终年四十七岁。临终时,朱松把家事托付给在崇安五夫里奉祠家居的刘子羽,并令朱熹师从自己的道学密友胡宪、刘勉之、刘子翬。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松被追谥为“献靖公”。其著作《韦斋集》12卷,选入《四库全书》。
    我们感兴趣的并不是朱松的官职有多大,因为朱松的官职并不显赫;也不仅仅是他是朱熹的父亲,因为这一点已经众所周知。我们所兴趣的是朱松对理学的传播,是朱松把二程、杨时等理学家的学说传播到闽南,传播到石井书院。朱松是闽学初创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北宋末期的政治军事局势混乱不堪,惨不忍睹,但是,在文化上,理学则正在走向成熟、辉煌,张载、周敦颐开其先的理学思想,经由程颐和程颢作了重要的发挥和完善,而闽籍学者游酢和杨时是二程兄弟的得意门生,他们“程门立雪”遵奉先生,并将二程的理学传入闽地。当游、杨二人告别师父将要回闽时,程颢满意地说:“吾道南矣!”(《游酢传》,[]同治《重纂福建通治》卷一百八十五),回闽后,杨时将理学传给刘致中、罗从彦等,罗从彦传给朱松、李侗,李侗传给了朱熹。这是一群关系十分密切、志向也相当一致的学者,刘致中和朱松一样,原也是在朝做官,因为反对秦桧的投向政策而辞官归故里,潜心学问。因居地有白水,他被称为白水先生,他是朱熹的启蒙老师,也是朱熹的岳父。李侗是朱松的同学,也是对朱熹最有影响的老师,朱熹师从李侗五年,他的“理一分殊”理论和“默坐澄心”方法,就是接受李侗的思想。李侗把学说传给了朱松的儿子,而朱松却把理学传到了当时的泉州石井,也就是现在的安海。
    朱松到石井当镇监,看来还受到了一些友人的重视,当时还有人以《送朱乔年拊举荐监石井镇》为题写诗祝贺他:
    “石井镇初腾一鹗,管城子健干千钧。

    已然自足雄吾党,其进祗应轶古人。
    衣被卉裳殊俗惯,解捐犊佩猾商驯。
    万钟他日扶危平,五斗恰恰为奉新。”

131

主题

481

回帖

0

好友

中级会员

Rank: 8Rank: 8

UID
2582
石币
1110 币
精华
4
在线时间
14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5-5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15: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清远
作为二程的再传弟子,朱松的周围都是理学入闽时的理学名家,罗从彦、刘致中、李侗等等,就像杨时将二程的学说传入了闽地一样,朱松将理学传到了石井。朱松到石井任镇监,想必是影响比较大的,因为他带来了理学。在监镇任内,他不仅没有像一些贪官污吏那样搜刮民财,而是“择民之秀者,充第子员,教以义理之学”。朱松的利民政绩和教学善举受到了赞誉,也得到了当地人的支持,当时石井的闻达富商黄护,在镇西的鳌头境捐建了一所镇廨,并于廨畔筑一所鳌头精舍,作为朱松讲学馆所。这里成了闽南传播理学最早的重要场所,朱松也被后人成为“泉州开讲理学的第一人”。 二十三年后,即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松的儿子朱熹,二十一岁授同安县主薄,也到石井的鳌头精舍来开讲理学,正如史书所载:朱熹“访父执,与耆士论说经义”。    由于二朱在石井鳌头精舍的讲学,“启迪文风,诲掖士子,因而人才蔚起。”理学在这里传播开来,泉州石井,也就是今天的安海,在当时被称为“闽学开宗圣地”。理学的传播促进了石井当时的文化发展,石井镇文教昌旺,文风鼎盛,安海也就成了文化古镇。乾道年间(1165一一1174),朱熹的学生傅伯成(隆兴元年癸未科进士),为感念朱氏父子对安海倡教兴学的功绩,便将鳌头精舍修建成“二朱先生祠”,并绘朱松朱熹的画像奉祀其中。嘉定三年(1210),朱熹之子朱在,来安海任镇监。嘉定四年(1211),镇官游绛应安海士民的要求,报请泉州郡守邹应龙,建造“石井书院”。“邹公应龙然其请,捐公币四十万以倡”,并派朱在主持建院工作。翌年(1212),“石井书院”落成。 石井书院,是在原朱子祠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而朱祠的前身是鳌头精舍,所以,精舍、朱祠与石井书院,实际上合而为一的。 石井书院,其规格是按州县学宫建造的。规模宏大,辉煌壮观,中间有牌坊门廊,大成殿,尊德堂。两侧有富文、敏行、移忠、立信等四座斋堂。并绘制二朱先生像于尊德堂,同堂异室而祀。 据宋留元刚《石井书院记》载,“制(大成)殿于中, (尊德)堂于后,为斋者四,杏坛筑于西序之前,祭器藏于东序之左,又即堂为室,以祀二朱先生,三门列峙,缭垣环周。糖楹层复,凡三百楹。公私经费,合四百万。”足见石井书院在当时确实是一座宏伟的教学殿堂。
    明弘治十年丁已(1497),知县罗惟重修,于门外立石华表,匾曰:“石井书院”。石井书院几经损坏又重修,明成化十二年(1476)和弘治十年(1497),曾两次大修与扩建。清顺治十三年(1656),清兵入安毁镇,书院被焚废,至清康熙三十五年(1700),安海复镇,又在原址上建造书院。乾隆年间再次扩建,光绪年间又重修。由于历代多次重修扩建,使这座学府得以从宋代以至清末,兴学倡教,坚久不衰。在石井书院的历史上,有过不少的名儒大师,出任书院山长,如宋代的顾长卿,余谦一;元代的杨相孙、陈玄;明代的陈惟白、刘绍祖。还有清康熙年间进士翰林院出身的教育大家陈檗仁,成为石井书院的末任书院山长。这些大家名儒,传播学说,培育人才,繁荣文化,为保持和弘扬安海悠久的文化历史,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可能是由于朱松朱熹的贡献和影响,安海民间,一直颂扬着“二朱过化”之功,习惯上把“石井书院”称为“朱祠”。时至今日,这座古老书院周围区域的地名,乃被称为“朱祠口”。昔日辉煌的石井书院虽然未能完全保持下来,但书院遗址的门台,大殿以及西廊庑舍仍然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当年书院的宏伟和气派。朱祠,是二朱过化、理学传播的纪念地;书院,是兴学倡教、人才培养的发祥地,它们二而为一,是安海文化的缩影,是文明古镇的象征。
    石井书院和小山书院、温陵书院、欧阳书院合称为泉州的四大书院。朱熹于绍兴于绍兴二十八年,到泉州讲学,“种竹建亭,讲学其中”,题“小山丛竹”的亭额,他讲学的书院因而取名“小山丛竹书院”。此外,朱熹还在泉州创建了泉山书院,又称为温陵书院,朱熹常到该书院传道讲学。温陵书院有过一些名人讲学,如,南宋乾道年间〈1165ll73年〉泉郡守王十朋,曾于书院内会集诸生讲经论文;嘉定间(l208-1224年),另一位名太守真德秀,也于吏治之余,到书院选择才俊诸生,讲道论文;嘉靖间又有朱定南先生亲临书院与诸生论文谈道,致使乡试后,诸生成绩突出,倍受乡里称誉。欧阳书院是由欧阳詹的后裔为纪念其先祖而集资兴建的。泉州书院的建立及学术的教育传播,使泉州的文化非常发达,素有“海边邹鲁”之称,就连朱熹自己也满意地题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尽皆圣人”。明代也有诗云:“温陵理学开安海,泉郡黉宫铁卷题。”泉州文庙明伦堂的对联所说的更明白:“圣域津梁,理学渊源开石井;海滨邹鲁,诗书弦诵遍桐城。”
泉州的四大书院在名气和影响上当然还无法和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岳麓书院、白麓洞书院、嵩阳书院以及应天书院相比,但石井书院是理学入闽后比较早的理学教育基地,是泉州最早传播义理之学的地方,它对于促进宋明理学在南方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
     石井书院已成为过去,留下的是令人深思的古老遗迹,对于石井书院所传播的理学,在当今的文化人眼中,总是充满着矛盾,一方面,理学对于塑造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特质,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家国同构、伦理政治一体化、讲和谐、道中庸、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理论等,不能不说确实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性格和内涵,但是,在另一方面,理学也正是由于它的浓厚的伦理色彩、过分的理性思维致向、露骨的维护道统的目的以及对人的欲望情感个性的钳制、扭曲,严重地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创新意识,阻碍了中国改革创新、开放求变的前进步伐,推迟了东方睡狮觉醒的时刻。这后一方面是理学的落后性。
石井书院的功过如何具体评说,这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世事深奥,自然蕴道理,人生无常,百事何足虑,我们还是读读朱松的诗《效渊明》:
    “人生本无事,况我麋鹿姿。
    一堕世网中,永与林壑辞。
    此行独何事?岂不为寒饥?
    弱岁慕古人,颇觉世好卑。
    那知齿发迈,终然此心违。
    春风到山泽,鱼鸟亦知时。
    吾行何日休?流目瞻长歧。
    且用陶翁言,一觞聊可挥。”

44

主题

1245

回帖

39

好友

高级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3694
石币
4666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06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7-6
发表于 2009-7-6 16: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以为会有照片。
广告洽谈、忘记密码、商业合作、资讯发布、网站求助、找管理员?请点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