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269810057

听涛人的BLOG

[复制链接]

216

主题

2314

回帖

0

好友

黄金会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UID
421
石币
1871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51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8-20
发表于 2010-3-24 21: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说到江  石井就一个江  很多人知道   但叫五马江  可能很都人不知道   名字嘛!
杨子山。。。。。如果不知道的,只要看最高的那个山峰   上面还有发射台的就是!!
拾⑦嵗哋啴車   
                          虾洣耦娿番薯!
  ═════∩═════
        ╭╬╮           ◢
▁╭▅▆▇□□█▇▆▅▄▃▂▁(╳)█╮
   ╰═▃__▁▁▁▁▁∠════▔▔▔

1

主题

31

回帖

0

好友

新手上路

Rank: 4

UID
9403
石币
40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2-24
发表于 2010-4-10 00: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还好 也不算离乡嘛 在泉州还是故乡呢

文章写得很好 找机会多拜读几篇 多了解一些泉州和石井的文化和风土

206

主题

3457

回帖

21

好友

黄金会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UID
7909
石币
2256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36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21
发表于 2010-4-11 19: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不错不错。。再接再厉吧
            

               My Qzone
广告洽谈、忘记密码、商业合作、资讯发布、网站求助、找管理员?请点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7

主题

58

回帖

0

好友

新手上路

Rank: 4

UID
20123
石币
123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7-18
发表于 2011-7-18 12: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
听涛人可谓石井的“文豪”

2

主题

5

回帖

0

好友

新人

Rank: 2

UID
23200
石币
25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0-26
发表于 2012-9-22 22: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感情各位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

回帖

0

好友

新人

Rank: 2

UID
23200
石币
25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0-26
发表于 2013-3-19 11: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无意间发现石井论坛有我的博客,很是惊讶感动!谢谢有心人!离乡不离土,我对石井有几多眷恋,几多无奈!这只是我一小部分老文章,新近文章在qq空间上,欢迎指教!也期待结交更多石井的文友,我的qq号:57323709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

回帖

0

好友

新人

Rank: 2

UID
23200
石币
25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0-26
发表于 2013-6-2 22: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浅析郑成功的儒家文化情结

郑剑文

民族英雄郑成功一生文韬武略,叱咤风云,他的戎马生涯充满着纷纭复杂的传奇色彩:他一介书生,却焚衣从戎;他崇尚儒道,却忠孝两亏;他反清复明,却驱荷复台;他英年早逝,却千古流芳……这诸多互为矛盾的因素塑造了一个多元复杂又有血有肉,敢恨敢爱,饱含恩怨情感的英雄形象。纵观郑成功的一生,可以看出那种盘根错节的儒家文化情结伴随了他的思想,并影响了他的一生。
一、郑成功儒家文化情结形成的家族背景。
郑成功家族于唐光启年间从河南固始入闽,居南安石井杨子山下,这是一处背山面海的村落,先民多以海为生。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也自小在海上闯荡谋生。《台湾外记》说他“性情逸荡,不喜读书,跅弛放纵。”经过数年艰辛打拼,郑芝龙成为明末清初最大的海商集团兼军事集团首领,该集团“亦商亦盗”游弋于中国东南沿海广袤的海域上,斡旋在中外几股势力之间,并逐渐成长为在闽台海域占有支配性地位的一支海上力量。因其势力撼动朝廷,明崇祯元年(1628年),郑芝龙接受朝廷招抚,授海防游击,任“五虎游击将军”,并以“剪除夷寇、剿平诸盗”为己任,坐镇闽海,荡平粵寇,击退荷夷,建立奇功,而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被明廷擢升为福建总兵。
郑芝龙在《石井郑氏本宗家谱序》中这样写道:“芝龙不肖,浪迹江湖,时发犹被面,属海波不靖,丑类为梗,慷慨挥戈,次就芟夷,餐风宿水,亲冒矢石,躬之不阅,遑恤后人,而偏于万死中之一生,上报朝廷,下延宗祧,公馀之暇,讬处聚庐,非徼天地祖宗之灵,宁曷其有以今日也。”郑芝龙在家谱中既简述其浪迹江湖慷慨挥戈的事实,又表明其上报朝廷下延宗祧的心愿。然而,有一事他仍耿耿于怀:“岂以芝龙武人也,而不娴于文事”。他自小穷困,疏于读书,草莽色彩强烈,虽日后权倾朝野,富甲一方,但那显赫的官爵得来并没那么光明磊落,那“亦商亦盗”的身世也为同僚所不齿。在许多人看来,他更像一个暴发户,这似乎是他的一个心病,他知道由儒入仕才是正道。
因此,郑芝龙在序言之中又写道:“今虔办一炷香,上告列祖,下勖子孙,自今伊始有力学顕亲,国尔忘家,以光吾宗者乎?有廉直倡义,孝悌力田于乡里,称善人者乎?准附吾庙,不然者,匪类招摇,葭莩为滥,吾祖宗且以罪人亲之也。虽位贵显,莫于吾庙尊溷。盖庙以萃涣,其假之也。纯是一本真精神,而易之同人亦云:类族辨物,惟类之辨之,乃所以致同也。同乃可萃而祖宗子孙之相维不解也,岂其微哉!”虽然集权势富贵于一身,但郑芝龙深怕有一日因自己的草莽性延及后人,而在朝野之中难于立足。于是,他寄希望于郑氏后人:努力读书以光吾宗;廉直倡义而称善人;孝悌力田利于乡里。郑成功的叔父郑芝鸾也在族谱中写道:“矧荷国恩,而能顕扬先祖宗,孝也;明示后世,教也;资孝事君则忠,宁特宗法有先乎哉!”末了又说:“都护弟素留心于忠孝,知国有史禄,猶宗有谱牒。”不厌其烦地说了一大串,无非是教导子孙要坚守“忠孝”的为人处世原则,这是儒家文化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普遍思想。郑成功日后的儒家文化情结也就是在家族这种深厚的崇儒土壤中生根发芽了。
二、在儒家文化熏陶下成长的郑成功  
少年时代的郑成功是幸运的,可以说他是在浓郁的儒家文化熏陶下成长的。1624年,郑成功诞生于日本长崎县松浦郡千里滨,六岁时母亲田川氏就聘请儒士为“门馆先生”,开始教习汉字,读千字文,因其聪慧过人,甚得师友顾爱。1630年深秋,郑成功被接回祖国,居住在晋江安平桥边新落成的郑芝龙府邸。那时的安海有“闽学开宗之地”的盛誉,安海石井书院曾是泉州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家朱熹与其父都曾在安海讲学过,泉州文庙明伦堂曾有一联颂扬安海的文化渊源:“圣域津梁,理学渊源开石井;海滨邹鲁,诗书弦诵遍桐城。”孟母为其子能好好读书曾有三迁,郑芝龙是否也为郑成功有个好的学习环境而迁居安海呢?如今,安海星塔与石井书院仍流传许多郑成功读书的传说。
郑成功一开始就师承曾其五读书, 8岁通晓四书五经,10岁能写八股文, 12岁通读《春秋》、《左传》。师曾以“洒扫应对进退”为题试之,郑成功才思敏捷对曰:“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师甚惊奇,称叹不已。十五岁时入泉州府南安县学为廪。少年时曾赋《登高》 诗云:“只有天在上,而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显示出过人才华与非凡气魄。在南京,郑成功拜华亭徐享远与虞山钱谦益为师,两位皆为当时炙手可热的儒家大师。钱谦益为郑成功的才情所折服,并视为旷世人才,赞叹说:“此人英物,非人所比。”并为之取字“大木”,寓 “大木寄危厦”之意。郑成功的叔父郑鸿逵也对之宠爱有加,常赞道:“此吾家之千里驹也。”
郑成功少年时期文采华丽典雅,立意深远旷达。那年初春,郑成功拜谒钱谦益后,与孙爱世兄顺便游览了剑门,便即兴赋诗一首:“烟树绿野秀,春风草路香;乔木倚高峰,流泉挂壁长;仰看仙岭碧,俯视菜花黄;涛声怡我情,松风吹我裳……”那一介翩翩少年儒雅书生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他们游了桃源洞,又赋了二首五言古诗,其中几句:“入林深几许,瞻盼无尘喧;清气荡胸臆,心旷山无言……长啸激流泉,层烟断屐痕;遐尔欣一览,锦绣羅江村……”尤为清丽雅致,钱谦益看了称道:“声调清越,不染俗气。少年得此,诚天才也。”给事瞿式耜也盛赞:“桃源上首,曲折写来,如入画图,一结尤清绝。次首瞻瞩极高,他日必为伟器,可为吾师得人庆。”
郑成功一生有几个名字,乳名福松,又名森,字明俨,号大木。这些名号皆字中带木,寄托了日后小木能成栋梁之意。郑成功21岁时,受南明隆武帝召见,帝见郑成功气宇非凡甚爱之,授予“忠孝伯”,又觉不尽心意,再加赐国姓朱,世称“国姓爷”。帝曰:“江山危矣!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郑成功答道:“臣爱国厚恩,义无反顾,愿以一死报陛下。”郑成功有诺必践,即便在明朝气数将尽之时,郑成功也坚守着这个承诺,日后他毅然决然地与清廷分庭抗礼,成为后人敬仰的一代孤忠,这体现的就是儒家文化“忠孝”的精神内核。有碑文记载:“烈祖延平,隆武赐姓,青云之士也,少博学、娴诗书、擅韬略,辅佐隆武威震遐迩。已而茹苦间关攘荷夷,东宁归焉。是以名闻天下,四海共钦之”。
三、郑成功儒家文化情结的成熟时期
由学入仕是封建社会学子追求功名的捷径。可以想见,假如没有天大的变故,郑成功就这样顺风顺水地沿着“学而优则仕”的路走下去,或许在仕途上也可以风生水起光宗耀祖的。何况,他有许多先天的优势,不论凭自己的聪颖,还是凭家族的实力,不论凭父亲的威望,还是凭帝王的眷顾,他都可以轻易地拥有一个广阔的天地。然而,在明末清初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里,人的命运很难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郑成功何尝不是如此。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推翻了明王朝,不久多尔衮又率军南下在北京建立了清王朝,北京城头变换着不同的旗帜。1646年,清军长驱直入福州,南明隆武皇帝朱聿键被俘后绝食而亡。郑成功的父亲,时任福建总兵的郑芝龙也不顾郑成功的多次哭谏,率兵北上福州降清。甚至连最受郑成功敬重的恩师钱谦益也弃节事清。而最让郑成功不堪忍耐的是母亲田川氏的惨死。那年严冬,清兵继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之后,又南下洗劫安平镇(即安海),清兵所到之处十室九空。郑家府邸自然不能幸免,那是郑家苦心营造的一处家园。刚从日本回乡不到一年的田川氏未及逃出,因不堪受辱而自缢身亡。郑成功依东洋例,剖其母腹.出肠涤秽,后含愤把母亲收敛入土。
面对这接踵而来的变故,郑成功悲愤交集。对他恩宠有加的隆武帝驾崩了,给他人生启蒙的恩师变节了,郑成功突然感到他最初构想的那座以儒家文化为基石的大厦轰然倒塌了。父亲与他分道扬镳了,母亲也含恨离他而逝了,郑成功感到他生命中的那座充满温馨与亲情的家园也顷刻倾覆了。忠孝是中国人传统伦理观念中的一条最根本准绳,在忠与孝之间,他忠不能事君主,孝不能事父母,这是多么痛苦的人生体验。于是,他作出了他人生中最壮烈的一次决择,既然文不能安邦,就只能以武定国了。于是,他来到了南安文庙,这是他人生构筑的第一座以儒家文化为基石的理想殿堂,如今这座殿堂即将轰然倒下,他必须在此作一次心灵的决别。当他在文庙魁星阁前焚烧了那身象征着学子仕途的儒衣青巾时,他发出了“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所用,谨谢儒服,唯先师鉴之”的悲苍感慨!投笔从戎是儒子最无可奈何的事,想必郑成功是含着泪焚烧那袭青衣的,然而当儒衣化为灰烬后,那份深藏心底的儒家文化情结却一点也不见减轻,反而更为沉重地压抑在心头,并成为他一生永远的痛。这也加重了郑成功的悲剧色彩,这种色彩在他日后的戎马生涯中也不时地呈现出来。
乱世出英雄,是非得失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历史也因此充满了变数。有一扇门关上,必有一扇门打开。郑成功焚烧了他看似灿烂的儒子美梦,走上了刀光剑影的反清复明之路。十六年后,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宝岛台湾,阴错阳差地成就了他一生最为辉煌业绩。得矣?失也?谁又能说得清。但无论如何,郑成功的儒家文化情结总是浓得化不化,并潜伏在他飘忽动荡的戎马生涯中,不时地显露出来。郑成功占据厦门时,为图谋恢复明朝江山,也曾延揽天下士子,为其出谋献策。他的儒家情怀可以从一些仅存的诗句中一窥端倪。“至乐无如读书,养心莫善寡欲。”这是郑成功一句座佑铭式的联对,他把读圣贤书摆在人生最为快意的地位。“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这首镌刻在厦门日光岩上水操台处的诗句,直白地赞扬了孔孟儒学,也表明了郑成功儒家情结的深重。还有一首:“尾头洞徹学而习,体用通贯勿衷仁;二万圣言无隐尔,读来未解旧时身。”这诗更象郑成功的读书心得,确实他也正是身体力行,终生不渝地弘扬儒家忠贞爱国思想的。1659年(永历13年),郑成功率十万哀师北伐,入长江,破瓜州,克镇江,逼南京,威慑清廷,震动东南。他的那首《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淋漓尽致表明了誓死灭胡、复明宗室的愚忠情结。而那首:“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干客,茹苦间关不忍离”的《复台》 诗,则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所写的,表达了这位民族英雄光复国土时的豪迈气概,又寄托了他对台岛这片土地的难以割舍之情。郑成功遗下的诗文不多,但从诗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既可从中追溯到郑成功关于儒家文化情结的心路历程,又可找寻到郑成功不同历史片断的人生轨迹。
四、儒家文化情结加重了英雄郑成功的悲剧色彩
儒家文化以四维八德为主要架构,讲究礼义廉耻,崇尚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思想的精华所在。然而,遭遇那场国破帝亡父降母死的厄运后,郑成功本想“由学入仕”的那扇门被重重地关闭了,虽然他是那么的满腹诗书才华横溢。情结犹如一道伤疤,郑成功正因为在儒学路上受了伤,心里便留下伤痕,日子一长这伤痕就成了一个难以痊愈的情结。急切想得到的又瞬间失去了,这似乎愈显珍爱,郑成功的儒家文化情结表现最为强烈是“忠孝”两个字,这似乎更为伤人。
郑成功的孝忠思想根深蒂固,无论对父母尊师,还是对明廷君主。郑成功自日本离母回国后,思母心切而难成眠,“夜必东向望其母,咨嗟太息”。隆武二年(1646年)三月,郑成功陛见隆武帝,请假回乡探母,泣曰:“非成功敢轻离陛下,奈臣七岁别母,去秋接到,并未一面。忽尔病危,为人子者心何安?”其情凄切,令人心酸。1646年,南明隆武皇帝朱聿键被俘后绝食而亡,时任福建总兵的郑芝龙顺应时势,率兵北上降清,郑成功多次哭谏未果。甚至连最受郑成功敬重的恩师钱谦益也弃节事清,那一套冠冕堂皇的“四维八德”儒家思想体系顿时显得四零八落。郑成功曾牵其父的衣角跪哭曰:“夫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渊;离山则失其威,脱渊则登时困杀。吾父当三思而行。”郑芝龙见烦,拂袖而起。郑成功最后一次苦谏则显得义正辞严:“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今吾父不听儿言,倘有不测之祸,儿祇有缟素而已。”日后,郑成功曾赋诗云:“天以艰危付吾俦,一心一德赋同仇。最怜忠孝两难尽,每忆庭闱涕泗流。”1661年十月初三日,康熙帝下诏,以郑芝龙“怙恶不悛,包藏异志,照谋叛律族诛”,把拘禁中的郑芝龙及家人十一口全部诛杀于北京柴市口。郑成功闻讯大恸:“吾固知有今日也!”因为忠孝两难,这让郑成功心力交瘁,他虽挥师东南,两次北伐,却难以扶明室于既亡,虽功在复台,然而这并非他的初衷,那种郁闷一直难于解开。
1662年初,也就是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台岛百废待兴,政务繁杂,郑成功积劳成疾。而有一事更让郑成功悲痛欲绝,那就是长子郑经的乱伦传闻,这是郑成功最难以忍耐的。加上父亲反叛,兄弟间的貌合神离,种种家族的不睦,让崇尚儒道的郑成功痛心疾首,因此加重了病情。五月初八日,郑成功登上安平古堡的点将台,北望海峡悲叹:“自国家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有六年。今日屏迹遐荒,遽捐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于此极也?吾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后以两手抓其面而逝,享年三十有九。
郑成功忠烈一生,他死前仍不忘对隆武帝的那一声承诺,作为一个奉明为正朔的遗臣,他痛感的是不能为前朝争个半壁江山,这于他而言或许是他人生中最大的缺憾,他自感无脸见先帝。因为他至死不渝的儒家文化情结,加重了这位民族英雄的悲剧色彩。钦差大臣沈葆桢曾撰一联:“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沈葆桢算是十分理解郑成功的,他对郑成功的高尚人格高度褒扬,对郑成功的人生际遇又十分感慨。在石井延平郡王祠内的一对石柱上有副对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这是康熙帝在郑成功归藏故土时所赐的御笔挽联。这位君临天下的天子对敢与自己争半壁江山的前朝孤臣如此宽容大度,足以体现他的帝王气魂了,同时也印证了郑成功“忠烈”的儒家文化情结确实感天动地。
五、儒家文化情结在郑成功身后的延续
郑成功复台后,虽然孤悬海外,但仍奉永历为正朔,继续高举抗清复明旗帜,同时把儒家文化根植到台湾,他在心中构想着建立一个以儒家文化思想为主导的理想社会。当时的一些明朝遗臣和文人,如徐孚远、王忠孝、辜朝荐、沈佺期等也纷纷东渡入台,原在台湾的前明原太仆寺卿沈光文也来归附。这些“避难缙绅,多属鸿博之士,怀挟图书,奔集幕府,传经讲学,诵法先王,洋洋乎,济济乎,盛于一时。”他们借授课讲学,传播儒家文化,成为台湾文化的拓荒者。我们可以猜想,如果郑成功不是英年早逝,那么台湾极为可能成为一处儒风浩荡的宝岛。
然而,郑成功还是抱憾而逝了,但他的儒家文化情结却没有终结。康熙四年(1665年),台湾局势趋于稳定,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陈永华为了实现郑成功夙愿,上奏延平王郑经:“速建圣庙,立学校”,他说:“今台湾沃野数千里,远滨海外,且其俗醇,使国君能举贤以助理,则十年生长,十年教养,十年成聚”。郑经采纳他的建议,并在承天府宁南坊魁斗山前开建了孔庙与明伦堂。落成之日,郑经亲率文武大臣举行了隆重的祭孔大典,自此台岛“雍雍穆穆,皆有礼让之风焉”。之后,又按照大陆的学校和科举制度,“命各社设学校,延中土通儒以教子弟”,“以永华为学院,叶亨为国子助教,教之育之”。希望以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来培育、拔擢人才。
郑成功、郑经、郑克爽,郑氏三代在台湾经营时间达二十三年之久,期间不仅组织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不仅采取一系列开发发展台湾经济社会的措施,而且移植了明朝的政治体制和文教制度,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台湾,使之在台湾生根发芽,成为台湾文化的核心,奠定了台湾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陈永华建孔庙,兴教化,促成了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在台湾的传播。儒家思想在台湾的传播渗透,增强了台湾民众汉文化的民族认同感,这也为两岸之间的“五缘文化”交流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综上所述,郑成功的儒家文化情结根植于深厚的崇文家族土壤,生长于优越的闽南文化氛围,成熟于复杂的明清交替时期,又延续于明郑后期漫长的社会生活之中,并在海峡两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海峡两岸之间千丝万缕的“五缘”文化,其中就挟杂着许多儒家文化的成分。所以说,研究郑成功文化,离不开探寻郑成功的儒家文化情结;研究闽南文化,也撇不开郑成功儒家文化情结的影响。


注:本文参考了《石井郑氏本宗族谱》、《二王遗集》、《泉州志》及有关郑成功的文史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

回帖

0

好友

新人

Rank: 2

UID
23200
石币
25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0-26
发表于 2013-6-2 22: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本文为即将召开的世界闽南文化节而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主题

553

回帖

2

好友

高级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36160
石币
1658 币
精华
1
在线时间
144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8-10
发表于 2013-6-2 22: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本次世界闽南文化节所为两岸所对接的同名村石井占了四个

分别是东安下(东宅村),溪东村(双溪村),院前村(院里村),和美村

到时都会邀请各村代表进行参加两岸同名村对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8

回帖

1

好友

新人

Rank: 2

UID
27659
石币
32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2-13
发表于 2014-4-13 21: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上面都是剑文兄的大作,延平中学校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2

回帖

0

好友

新手上路

Rank: 4

UID
20655
石币
135 币
精华
3
在线时间
1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8-11
发表于 2014-4-24 22: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都市夜狼 发表于 2014-4-13 21:06
上面都是剑文兄的大作,延平中学校支

古港听涛

郑剑文

喜欢看海,喜欢听涛。老家陋室那个向南的窗户就对着石井海湾,海湾向东是台湾海峡,向西终于安平古港,在潮来潮去之间,涛声时而悠扬,时而激越。于是,从小就看惯了潮汐的起落,听惯大海的涛声。
故乡石井的这道海湾东宽西窄,向西延伸十多里路在安平桥西侧便细成一条小溪,看似一条奔腾入海的江,于是又叫五马江。小时候,我就喜欢骑自行车沿着江边向西骑行到安平古桥,伴着一路涛声,览尽一路风景。那时,站在安平桥上向东眺望,落潮后的安平古港波澜不兴,但仍可听到远处微弱的涛声。不久前,我重访安平桥,只见桥边垂柳依依,桥下池水浅浅,桥上游人稀稀,一条沿海大通道远远隔开了大海与古桥的距离,涛声也消退得无影无踪。宋代泉州郡守赵今衿咏颂安平桥“玉帛千丈天护虹,直栏横槛翔虚空”的气势已大不如前,长桥虽在,涛声已远。我静倚桥栏,此时秋风拂面,秋云飘逸,我的思绪随之飘忽起来,那些关于古桥潮起潮落的往事也纷至沓来。
这座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宋代石桥,因横跨在晋江安海镇(古称“安平镇”)与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浅海上,故称“安平桥”,因桥长近五里,又俗称“五里桥”,成为中国最长的古石桥。桥是寂寞的,承载着太多岁月的沧桑,于是有了几分厚重。这座在潮起潮落中伫立了800多个春秋的古石桥,不知迎来多少次的船来船往?又不知留下多少代人的匆匆步履?如今的石桥板上早被磨砺得棱角圆滑,似乎看得见时光走过的痕迹。
1962年,一个天朗气清的秋日,郭沫若先生走在安平桥上,他是专为寻踪郑成功史迹而来的。那时,正是落潮时分,海水远远退落,安平古港已没落了几个世纪,而安平桥几乎就横卧在一片淤泥之上,只在中亭处留下一条窄窄的水道,中间有舢板摆渡。于是,郭老感慨万端地吟了一首题为《咏五里桥》的诗,前面两句是:“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纵全消。”50多年前,曾经长虹卧波的五里桥就已成了陆上桥,就连那片曾经金碧辉煌的郑成功府邸的遗址也难以找寻。秋风过处,古桥西畔的一大片白茫茫的芦苇随风涌动,如掀起层层波浪。如今已很少人知晓,那一片芦苇下面就掩蔽着郑氏府邸的断壁残垣,而桥边也曾经波涛万顷樯桅如林!
明未清初的那些日子,中国漫长海岸线上总是波谲云诡,而那天却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在浩荡的涨海声中,一支船队徐徐驶进石井海湾,停泊在安平桥边的安平古港,船上走下一个衣袂飘飘的玲珑少年,他在众人簇拥下兴奋地登上安平码头。这是1630年的秋天,7岁的郑成功在叔父郑鸿逵的护送下,经过十天的风浪从日本颠簸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那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派五十艘战舰到日本长崎迎接郑成功母子回国,当时德川幕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任何人不得擅自出海,但迫于郑芝龙的海上势力,德川幕府允许船队接郑成功回国,却把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留在日本。从此,郑成功母子隔着的茫茫大海,牵着一条长长的思念。郑芝龙虽然不能如愿合家团聚,但能够把郑成功接回祖国也是一件很值庆贺的事。这天,位于安平古桥西畔的郑家府邸张灯结彩,鼓乐喧天。
是的,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有太多的喜事接踵而来,整个安海镇沉浸在欢乐的喜庆之中。这一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从“海上霸主”荷兰人手中夺回控海权,郑氏家族的船队可以畅行无阻地驰骋在东南亚一带广袤的海域上,“海商帝国”的前景豁然开朗。这一年,郑芝龙接受明朝廷招抚而擢升为福建都督,头顶上终于笼罩一个足可光耀门庭的傲人光环,海上贸易霸主的地位更为根深蒂固。这一年,朝廷同意郑芝龙的建议,招募泉漳一带数万饥民东渡台湾拓荒垦殖,“唐山过台湾”移民大迁徙的序曲开始奏响。这一年,郑芝龙在安平桥边建成了一占地138亩的府第,成为闽南一带首屈一指的豪宅,郑氏集团军事据点和海上贸易的后方根据地固若金汤。
史料记载:郑氏府邸位于安平桥以北,西从西埭抵西港,北达西垵头,南临安平桥头,直通五港口岸,占地138亩。主构为歇山式五开间十三架,三通门双火巷五进院落。两旁翼堂、楼阁,亭榭互对,环列为屏障。第宅弘丽,绵亘数里,朱栏绵幄,金玉堆砌。涨潮时客船可经水道直通府内,落潮后安平港聚拢着数百艘商船。一座如虹长桥横跨在银海碧波之上,一处奢华庭院座落于柳绿花红之中,一条宛如白练的海湾涛声不息,一个舟楫如鲫的港口商贾云集,这简直就是号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泉州古刺桐港的另一个版本!
是的,明末清初的安平港也曾经涛声如歌风樯簇拥,并几乎取代了刺桐港的地位。宋元时期,刺桐港曾一度被誉为“梯航万国”的东方第一大港,到了明清两代,朝廷厉行闭关禁海政策,繁华400多年的刺桐港渐渐归于沉寂。而此时,避于刺桐港南端拐角处的安平港则趁此发展起来,真有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意思。只不过安平港被贴上“私商贸易”的标签,港口贸易始终处于藏着掖着的尴尬状态。但不管怎么,安平港是那个时期中国东南沿海最为繁忙的一个港口,那是安海古镇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瞬间,那也是属于郑芝龙的一个时代。
在海上建立集武装与贸易于一身的郑芝龙深谙“据险控厄,通洋裕国”的海国理念。在海上,郑芝龙不仅与南洋诸国有海上贸易,还与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保持商贸往来,甚至一度垄断了中国的海外贸易,在日本、澳门、台湾都建立起他的贸易据点,这是他不可撼动的雄厚经济基础。明末,中国对外贸易的重点从马尼拉转到日本长崎,安平港随之兴起,尤其是郑芝龙把安平港当成海上贸易的后方基地后,安平港便盛极一时。古藉描写当时的繁华景象是:“今市散处直街曲巷,无往非贸易之店肆,约有千余座。盖四方射者所必趋,随处成交,惟直街为最盛。凡百物皆朝萃于此,迨午而去,日日为墟也”。在郑芝龙的海外贸易线上,当属安平港与日本长崎的线路最为热络,拈来几则旧闻:荷兰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城日志》与《平户荷兰馆日志》记录:崇祯四年(1631年)郑芝龙两艘商船从日本长崎载货物返航泉州安海。崇祯十二年(1639年)驶往长崎的郑芝龙商船多达数十艘。崇祯十三年(1640年)两艘郑芝龙商船满载纱绫绸缎等货物,运往日本。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夏,郑芝龙的22艘商船运生丝、纺织品、瓷器等货物由安平港直抵日本长崎,占当年开往日本的中国商船总数的22.68%。另据《长崎荷兰商船日志》载,从1641-1643年(崇祯十四至十六年)间,郑芝龙运载大量生丝、砂糖、麝香、土茯等药物往长崎,颇受日本人欢迎。翻开中国海上贸易史,郑芝龙是最为活跃的一个人物,他不仅开辟了海上贸易的新航线,还彰显了敢于与外夷在海上逐鹿竞雄的非凡胆魄。
在陆上,郑芝龙修筑安平城,建造豪华庄园,打造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据点。据《安海志》载:“石井、东石乃安海之巨螫,两边到海,内宽外窄,春秋二汛,海上汛船如麻;收汛则捕盗船亦多,如寇一入,则兵船把江口,盗船不能脱,此海盗不能到城也……”石井是郑芝龙的老家,东石是郑军的屯兵处,石井与东石一水相隔互为犄角,这是从水路进入安海的两个桥头堡,如此一来安海城防便可高枕无忧了。在安平桥头的门洞上仍可见镶嵌着一方古石匾,上刻:“固若金汤”,或许,当时的人们就想据此坚固的城桥,避险控厄吧!
在1630年至1646年的这段时间里,郑氏家族的地位达到了巅峰,那也是郑成功人生中最为幸福美好的一段时间。我猜想,年少的郑成功肯定时常走在家门口那条长长的五里桥上,那时的安平桥想必车马稠密行人如鲫,安平港更是桅樯如林货积如山。他数着桥墩,拍遍桥栏,走累了就坐在桥亭边,看远去的帆影,听涨海的涛声,年轻的心便飘逸得漫无边际,那潮来潮去的涛声可曾带走郑成功天真浪漫的笑声?
在安平桥水心亭南侧立着一方《重修安平桥碑记》古碑,那是明天启年间时任福建水师总兵郑芝龙撰写的。碑记载:“桥岁积就圮,风雨飘摇,余不胜篙目。夫一笠盖佛,昔犹美谈。使山行者歇力疲于经树,而利涉徒步之众,触热冲疾风,莫觅片席少憩地,大非津梁初意矣。”郑芝龙重修安平桥时,安平桥已近500年高龄了,桥石松动塌落,桥下波涛汹涌,行人舟楫难渡,郑芝龙便筹款葺之。我在水心亭边徘徊着,曾经是晋南两地要道的安平桥,如今交通功能消退而成了景点。读着郑芝龙的碑文,看着零落的长桥,徒有几分沧海桑田的感慨。突然,我发现亭前那尊石佛头上仍盖着一竹笠,郑芝龙修桥时就记载了石佛盖笠的趣事。过了400多年,石佛头上的竹笠尚在!为石佛戴笠是否成了乡人的一种习俗?时光可以淘洗掉许多貌似强大的东西,却也可以留下一些微不足道东西。
在安海镇北郊有一小园圃叫星塔,那是郑成功的族叔郑芝鹏所建的苑囿,此处有一古塔年久颓废,郑芝鹏出资重建并题一碑文:“近者避市之嚣,侨寓于兹,幸而群乡之人,习而安之。”塔边又立“郑成功读书处”的石碑,这是一处远离市井喧嚣的静雅地方,郑成功曾在此静心读书。塔前有一古榕,据说是郑成功读书时所植,如今古木参天,树冠如盖。那时的安海有“闽学开宗之地”的盛誉,安海石井书院曾是泉州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家朱熹与其父都曾在安海讲学过,有一联对颂扬安海的文化渊源:“圣域津梁,理学渊源开石井;海滨邹鲁,诗书弦诵遍桐城。”孟母为子曾有三迁,郑芝龙把年少的郑成功从日本接回家乡,或许也是出于这个缘由。少年郑成功曾赋《登高》 诗云:“只有天在上,而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显示出过人才华与非凡气魄。郑成功的叔父郑鸿逵常赞道:“此吾家之千里驹也。”
可以想见,假如没有天大的变故,郑成功就这样顺风顺水地沿着“学而优则仕”的路走下去,或许真能在仕途上风生水起光宗耀祖。然而,明清更迭的那段风云变幻的日子里,人的命运总被时代的洪流挟裹着。1646年,清兵长驱入闽,南明隆武皇帝朱聿键在福州被俘后绝食而亡。时任福建总兵的郑芝龙不顾郑成功的哭谏,率兵北上降清。甚至连最受郑成功敬重的恩师钱谦益也弃节事清。而最让郑成功不堪忍耐的是母亲田川氏的惨死。那年严冬,清兵洗劫安海镇,刚从日本回来不到一年的田川氏未及逃出,自刎身亡。面对这接踵而来的变故,郑成功悲愤交集。
在郑成功的人生中,有两把火让他刻骨铭心。1646年深秋,郑成功来到了南安文庙,他在魁星阁前脱下了那身儒衣青巾,含泪向孔圣人行了跪拜礼,发出了“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所用,谨谢儒服,唯先师鉴之”的悲苍感慨!焚青衣后郑成功率众扛起“反清复明”的义旗。当那身青衣化为一缕青烟,他的儒子美梦也随之烟消云散。这第一把火,烧得有些肝肠寸断,毕竟投笔从戎是儒子最无可奈何的事!
而第二把火是10年后在安海郑氏府邸引燃的。1655年底,清廷屡次招降郑成功不成,康熙帝大为恼怒,一是秘令囚禁在京的郑芝龙及其家人。二是引重兵围攻安平城。在陆上,惯于驰骋海疆的郑军却不敌骑马打天下的清兵,郑成功被迫把战略重点转移到海上,退守金厦两岛。郑家府邸是郑芝龙精心打造起来的后方基地,象征着一个家族的荣耀。父亲郑芝龙身陷囹圄,母亲田川氏含恨而死,那处曾经洒满欢歌笑语的家园已成凄风苦雨的地方。郑成功悲怆地举起了熊熊的火把,这把火焚毁了自己的家园,也焚炙着他的心,那是怎样的一种破釜沉舟式的感慨与悲壮!此时他已无泪,是的,他已不再是10年前那个焚青衣的少年了,长年的戎马生涯磨练了他坚强的毅力。那场火虽然焚毁了一个故园的梦,却煅烧出一个铮铮铁骨的英雄!一火光烧红了古桥西边的天空,安平古港的涛声为之呜咽悲歌,安平桥见证了那一场最为凄美惨烈的火焰。清军进入安海后,焚毁街市村庄,到处一片焦土,繁华散落一地。从此,安平港随着那缕消散的青烟而迅速殒落了。
安平桥下的潮水起起落落,安平港口的帆影却一去不回。从此,郑成功以金厦两岛为根据地,金戈铁马,北伐东征,力图为前朝争半壁江山。 1662年1月,郑成功又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宝岛台湾,阴错阳差地成就了他一生最为辉煌的功绩。如果说第一把火让他落下了悠悠的儒子情结,那么第二把火就让他结下了深深的故园情结。“热兰遮城”是荷兰入侵台湾后在台江内海西南边建成的一个城堡,并以荷兰战舰“热兰遮”为名,目的想在台湾打造一艘永不沉没的战舰。经过数月围攻,郑成功攻陷“热兰遮城”,并把这一带有浓烈侵略色彩的城堡改名为“安平城”,把城外的港口改称为“安平港”,以此遥寄对海峡对岸那处被焚家园的哀思。接着又把指挥中心设在安平城,并另辟一城门,取名为“桔秩”。桔秩是西周时期郑国都城的一个城门,取名“桔秩”,意在纪念郑氏远祖郑桓公的丰功伟绩,同时也寄望郑氏政权在台湾能够如郑国一般长治久安。
1662年初,也就是台湾收复后的第二年,郑成功积劳成疾。在那段时间里,郑成功常常带病登上安平城堡的点将台,他凝望着那道烟波浩渺的海峡,大海轰然而至的涛声总激荡起他思乡的情怀,安平港簇拥如林的旗帜又飞扬着他恢复汉室的雄心。然而,事与愿违。五月初八日,郑成功北望海峡悲叹:“自国家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有六年。今日屏迹遐荒,遽捐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乎!天乎”抱憾而逝,享年三十有九。郑成功忠烈一生,作为一个奉明为正朔的遗臣,却难酬反清复明的大志,这是他最感痛心的憾事!在故乡石井延平郡王祠内有副对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这是康熙帝在郑成功归葬故土时所赐的挽联,这位大清皇帝如此评价一位敢与自己争江山的前朝孤臣,足以体现他的宽容大气了。其实,忠肝义胆的郑成功何尝不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
前年,我有幸随团拜谒台南的安平古堡。这处寄托着郑成功太多故土情怀的古堡,历经数度战火的摧残已面目全非,城堡几乎是日式建筑风格,带有明显的日据时期痕迹。只在古堡南面遗留一堵高约6米、长约30米的红砖残墙,那是仅存的荷兰时期的古城墙。残墙上弹痕累累,无人知晓那是何时的战火记忆。有一株老榕与古墙紧紧地盘缠在一起,或许正因为有这榕树的呵护,这堵坚守400多年的残墙才没有倒塌。安平古堡前面是安平古港,那曾是一处台湾与大陆对渡的繁忙港口,站在城堡之上,便可览尽潮起潮落船出船入。如今因河道淤积,潮水退落,港口渐渐没落。那天我特意站在安平古堡的将台上极目远眺,一片参差的建筑遮掩了我的视线,安平港已无处寻觅,远处渺茫的大海若隐若现,就如那段淡去的历史渐渐远去。
时光如流水,人生如潮汐。一条海峡,两处安平港,海峡西岸的安平城已湮没在岁月的尘埃中无从寻觅,海峡东岸的安平城也成了遗址公园让人去拜谒怀想。如今,我迎着秋风落日重走安平古桥,重访安平古港,时间的淘洗让许多东西付之东流,又让许多东西沉淀成钩。虽然,涛声已远去,但那些潮起潮落的往事在脑际仍若隐若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8

回帖

1

好友

新人

Rank: 2

UID
27659
石币
32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2-13
发表于 2015-9-9 15: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
老同学果然不同凡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81

回帖

11

好友

中级会员

Rank: 8Rank: 8

UID
77291
石币
716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29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1-19
发表于 2020-7-23 14: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很多报纸都刊登过啊 赞 有文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回帖

0

好友

新人

Rank: 2

UID
169837
石币
2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20-8-23
发表于 2020-8-23 00: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赵老师曾经告诉我,想要写好文章,想要了解石井,就去拜读听涛人郑老师几本专辑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