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7506|回复: 0

讨海人的时光印记

[复制链接]

1412

主题

26

回帖

0

好友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177238
石币
3577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475 小时
注册时间
2022-4-20
发表于 2022-7-28 14: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唯有君如故

142016qg1nw610y511z156.jpg
发表于1分钟前小郑
查看:88888回复:888

茫茫人海,一见如故。




听长辈们讲那过去的事,固有从前说。

在小郑的记忆里,小时候常常听到姑丈公提到“忆苦思甜”这个词。因年代的落差,小郑一直都只是一个“不合格”的听众(听得“云里雾里”、茫茫然。)


今有幸拜读叔的文章,“心之所向、深爱着的地方”,这是很长的一篇文章,小郑既然认认真真、完完整整看完了。观后感就是,得把这篇文章和大伙一起分享分享。


142017s9vv9za95aass0q5.jpg


心之所向、深爱着的地方

142017rzqkmrp3vp999ppq.jpg
我的摇篮,我的家乡
142017rcd7gw5qkdaqe4a9.jpg
ShiJing

石井


作者:郑良奇

滨海小镇

滨海小镇一一石井,有个渔业生产队(现称石井社区第二居民区),有着天然的海域优势,向海而居、以海为生、靠海而兴,它记录着曾经拥有的繁荣和辉煌,承载了几辈讨海人艰辛的记忆!

142018qzumvdnsmuojj5po.jpg
142018g9ffctp0q225cjh7.jpg
142018vd7xdor6jinxdovb.jpg
左图:石井渔民俱乐部 右图:水产站

01

50年代末一一60年代初期"渔仔街"的石井水产站,向人们讲述着几十年来的沧桑故事!

02

渔仔街,如今依然保存着一条横贯南北的旧街,一家紧挨着一家的店铺,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繁华,历史的印记,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03

60年代的渔民俱乐部,它见证了石井渔民们耕海牧渔几十年的峥嵘岁月。

Yu Ye Dui

石井渔业队

石井渔业队成立于1953年,起初由36人初建社(渔业互助组)。据老一辈人介绍:当时每人投资669万元,部分成员是用船、渔具等评估后加入,后由(4个渔业互助组)组成一个渔业生产合作社。当时的渔业合作社是福建,乃至全国都是处于率先成立的社团。


DI
142019bx7dndwn0g0o7bbq.jpg SHIJING



走船无等父

合作社最初的生产项目是:卸钩钓、"放滚仔"(偕音)、挂"定置网"等,后来发展到"牵缯"。


早时挂"定置网"特别辛苦,每天只要"流寺"(偕音,即潮水)到,不管冰寒雪冻,还是身体疲劳,都要下海去"漏网尾"(偕音),是没更又没眠。


老一辈还有一句俗语:"走船无等父",再亲近的人,只要"流寺"(潮水)到了,马上开船,因旧时讨海渔具落后(木帆船兼摇橹),行程、时间跟潮水是捆绑的,非常紧凑,来不及等待,故有这句谚语。



藏不住的岁月色彩


142019qe54s3e636z138zk.jpg
142019i57pipmpai0s0qvn.jpg


50年代的老渔民在"前面海补网",当时的"定置网"都挂在围头湾的白屿边,那边的海域是属于石井管辖。"定置网"一般是挂大潮,小潮时脱网来保养、巡网(补网)。





142020u23l4l4olnlg30dl.jpg




50年代的老渔民在准备渔具的工作过程,当时的大绳都是包竹的,锭是木质做成的,非常笨重。停海时,晒网、染网、搭竹架再晒网,(因为当时的网质量都是"题仔网"),这些步骤都是必须的保养过程。

摄影:李龙抛


142020zn5s0tvnnwtl0jod.jpg

走船跑马没有三分生命

古人有句谚语:"走船跑马没有三分生命"(是指旧时没有天气预报,只能观天象、船吨位又小,为了生活,只有冒险出海捕鱼来维持生活)。早时老人还有一句俗语来形容讨海人的形象:"讨海人裤脚是一脚长、一脚短",穿"棕蓑"(旧时用棕做的雨衣)、戴"橹笠"(旧时竹笠),可见当时讨海人生活历程的艰辛。





142021t1ooo9oo6m90loam.jpg






142021d5qje0nvz0somo3s.jpg



(
ChengGong
成功•故里
)


南安•石井


民族英雄故乡一一南安石井,地处福建东南沿海的著名古镇,宋设"石井津"与晋江东石对渡,还建有"巡检司",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之父朱崧就是石井监税处的首任税官。


142022iy9gylvz9yx99oy9.jpg
仙公楼
- XianGongLou -

"成功楼"地处石井社区东角"城仔头",(因塑仙像于其上,故亦称"仙公楼")

据传说,"仙公楼"明嘉靖年间民族英雄、抗倭名将俞大猷所建,城墙东南建至烟楼山下"巷仔后"(铳城边、今灯塔、石井与营前村交界处),西建至"中石"(在旧时"节孝牌坊"以西、即石井与后店村交界处),今城墙已无存(只剩成功楼与靖海门两个城门),是明季时期抗倭的海防要塞。

"成功楼"居高临下,有台阶三十余级可通马江,站在"成功楼"上,石井马江、晋江东石、白沙一带尽收眼底,南距浯州(今金门)近在咫尺,士兵驻守于此,可抵御来犯之敌。

郑成功抗清时,军队曾驻扎于此,与临海相峙的晋江市东石镇、白沙岛屯兵处形成崎角之势,郑成功准备东征收复台湾时,在家乡及晋江市安海、东石、白沙一带招兵、训练水师,后来家乡人民称"仙公楼"为"成功楼"。

"仙公楼",儿时夏天,大人、小孩中午常在此乘凉,是个避暑的好去处!(小郑听说,那会乘凉可是需要占位置的,可以脑补一下画面,场面应该很“壮观”。那个年代,不像现在空调普及率这么高。那会的房屋也不像现在的高楼大厦,没有遮挡,又是靠海边,可想而知的“凉快”。海边的夏天,热也是真热,所以很多老一辈人的记忆里都会有这个乘凉的好去处。)

142022lw7v9itievtooi8o.jpg
经典•重现


PART/
回顾
当时在"鱼补埕"晒鱼干的情景!
142022hbibbd0bwo5zj9bq.jpg

。。。

△ 60年代渔民家属在水产站(现东安寺的东北角)挑选鱼类。

142023jjp9umj1y8pttim9.jpg



船 名 的 绰 号


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发展到7对船,有"红头罗"、"阔头狮"、"促进"、"前进"、"黑底"、"大牛屎"、"直骨仔"、"翘尾"、"小七仔"等船名的绰号。


捕捞鱼类:带鱼、红花鱼、马加鱼等。



142023v86wwq**960iipb.jpg
142024lnq2x827deb79dxd.jpg



1960年,渔业队派出6至8人到福州红旗生产队学习"围网"(围缯)技术,当时还是"题仔网"(偕音),木帆船,起网机还是人工,第一队船号叫"海山仔",起初到浙江闽东渔场,捕捞鱼类:墨鱼、红花鱼等,产量好的一网有10来担。(第二队叫"阔头狮",第三队叫"红头罗"。)


据老渔民介绍:当时的墨鱼每斤6分钱,捕红花鱼时,没有鱼探机,只能靠人工到船底贴耳听"红花鱼"发出的叫声、才下网。


后来发展到机帆船,还是派人到石码渔业队学习围网的捕捞技术。

学习




NDI
142024oyyne4z9twybx6q3.jpg SHIJING



大丰收

每当冬至前后都是带鱼大丰收的时节,时常见到满载而归的景象!当时还设有本方(次)高产红旗,谁是本方(次)产量最高,红旗就插上桅杆顶端,显示得到最高荣誉奖!此奖项来激励渔民积极、探索生产。每当产量超过500担时,渔船入港会在灯杆上都挂上五星红旗,鞭炮齐鸣。孩时听到鞭炮声就赶紧到海边迎接喜信的到来。


142024k47xobvbfbmto7fy.jpg
"翁富某不知"

70年代中期,是捕捞红花鱼、带鱼最旺盛的时期,一网产量最高有1000来担,在通信技术还没现在这样发达时,还有一句颜语叫"翁富某不知"呢!这是指丈夫在海上遇到大丰收时,因没办法及时把喜信通知家里,故有这句谚语。


142025fcz4drd0e9drcodc.jpg

沉淀的时光色彩
142025t7xxrdxxrf7tnrta.jpg
藏不住的时光印记

142025urizub23si8lnzl2.jpg

艰辛的讨海生活

生产工具虽然有改进,但渔民们还是要承受海上风浪颠簸、日夜颠倒(没冥没日)的海上艰辛生活。



图片是当时围捕红花鱼的情景,大丰收时,一网可达1000多担鱼!



142026agfjljigi6sf626o.jpg
142026qwg3wkhn6ng2nffk.jpg



大丰收情景,鱼满仓,可谓是满载而归!



142026p99ryd9rrccygrg8.jpg
142027t8qzt0tyeccc70fg.jpg



70年代夏天小孩在"前面海"嬉水的情景。



142027iobxdltihhx4d29e.jpg
142028uhhmvmldjdlcclm1.jpg



142028fbmcmzd2fmq2xpm0.jpg
那 年
T I M E
142029ppzeroepqouq380c.jpg

风俗•传承

70年代的渔船。每到冬季(大约10月1日前后到嵊山),围网渔船大都转到浙江闽东渔场生产。

出发前,渔民们都要举行"祭祀"仪式,先在本村"挡境"(开闽尊王)、天上圣母(妈祖)宫前"烧香",后到晋江白沙头"王爷公"(六姓府)"烧香"。其实,这个传统由来已久,在很早的时候,闽南地区就有了传承很久的"祭海",这对讨海人来说,既是祈求平安丰收,也是对大自然的敬畏!

142029gzp5ickbvgbe5oi5.jpg


随着季节的转变,渔船慢慢转向闽南渔场,(嵊山一一舟山一一平潭),南安水产局还派出了工作人员驻浙,(朴里吕辉聪先生驻浙江沈家门,门牌号是40组9号),保障渔民生产和后勤服务工作,春节临近才回家过年。

142029zda3df6vdh96vbhv.jpg
荣 誉

70年代石井渔业大队是福建省先进单位!

142030of2kygkgy5awt25h.jpg
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78年一一85年是石井渔业队最辉煌时期,人均收入达人民币900多元,跃居全国第二名,78年**张平化部长亲临石井渔业队作调研,79年试实行承包责任制1年,80年至85年实行5年承包责任制。

142030opgs5wti9wwpz9po.jpg
集体 → 个人

80一一90年代,渔船发展到10外对,由围网兼底拖网作业转变,底拖网(对拖网)作业技术还是到厦门学习的,一般在闽南渔场生产。随着改革开放潮流,渔船由集体所有制到个体所有组成转变。

142031fooqbrhrnenrxkuk.jpg
铳 城

在马江东面临海处,与晋江白沙隔江相望。

142031tvpm066vu36l6brp.jpg

灯 塔


这座座落在石井港西海岸指引航海方向的灯塔,它见证了几辈讨海人出出入入在风里来、雨里去的艰辛人生!

大海•永不磨灭的情结…

142031vfu1xk4nnxswwwow.jpg

大海,对于老一辈渔民来说,到现在只能用来回忆,随着时代的变迁,回望过去那段艰难、酸甜苦涩的岁月,这就是讨海人在脑海里永不磨灭的情结,也是讨海人牵动着一生执着的眷恋和深情!

"

本文由宗叔:郑万篮(现已故)提供回忆录,许庆芳先生提供部分照片,在此特别感谢!


——2018年8月

"



很庆幸,在这篇长长的文章里,我们除了“看到”老一辈“讨海人”朴素、艰辛的生活,同时也看到了那段光辉的岁月,苦并快乐着。


值得收藏的时光,如果没有及时记录,就会随着岁月的流逝不复存在。


珍贵的回忆录,致敬不可复制的岁月!


——小郑

藏不住的时光
142032g0e7pqppvv07elvj.jpg
142032fxnwrx3zxlhyn6ny.png

但愿在茫茫人海中,我的眼神你会懂

转自:唯有君如故

142032j1a5med01vgm5gde.jpg
唯有君如故
茫茫人海,一见如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