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4738|回复: 1

石井奎霞村:临海一姓村400年出洋史 留下古厝洋楼皆文保

[复制链接]

1492

主题

27

回帖

0

好友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177238
石币
3880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509 小时
注册时间
2022-4-20
发表于 2023-11-30 16: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165410ytpiazbaib9iqrqq.jpeg

海洋文化看泉州·瞰看泉州湾——走读⑯

南安奎霞:临海一姓村400年出洋史 留下古厝洋楼皆文保

奎霞村,地处南安市石井镇南,历史上属南安四十四都。陆地面积6平方公里,海域20多平方公里。

漫步奎霞村,大海是起点,是故乡。奎霞人靠海吃海,出洋史近400年。漂洋过海,出国谋生,省吃俭用,事业有成后,奎霞人不约而同返乡“起大厝”。奎霞村错落分布着百余座华侨民居,可追溯历史达200多年。

165410chmgc78g2uc8c0c1.jpeg

奎霞村全景(戴仲达/摄)

以奎霞林氏宗祠为主的“奎霞建筑群”,共有14栋精美闽南官式红砖古大厝建筑、番仔楼、砖石钢筋混合结构建筑,2018年被公布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文物研究。该村于2020年获得福建省第三批省级传统村古村落称号,2022年获得“中国传统村落”称号。

165411jil5erxb475wm8xz.jpeg

村落导览图(黄凌波/摄)

面朝大海拥海岛入怀

165411kwcdtslduudll8tq.jpeg

打卡拍照,海蛎壳也是美丽的背景(林天祝/摄)

奎霞村南临大海,距金门仅5.6海里。站在下海路涵洞口,一道长堤通大海,海蛎壳堆放在路旁,海岛奎屿回环,紫菜养殖区在阳光与海浪之间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165411p9ak0xzs9dr4kos2.jpeg

下海路长堤(黄凌波/摄)

奎霞村村委会副书记林乾团介绍,下海路一带原为海滩,有着绵长的海岸线,覆盖着成米厚的海沙。奎霞这片海域特别辽阔,因而海水特别咸,盐分高,从码头到潮位最低处,走路要一个小时。奎霞村靠海的区域,如今多处渔业养殖塘原为晒盐场,清朝时“围仔盐”也是奎霞先民谋生的主要形式。

165412t1h29h993kpy8u9t.jpeg

奎屿(林天祝/摄)

海中岛屿奎屿岩礁突兀,奇石嶙峋,是航船进出石井古港的天然地标;也是奎霞人世代垦殖谋生之地,是奎霞的象征。奎霞讲古人林志坚记得,小时候退潮后,有村民把拖拉机开到了奎屿;他则沿着沙滩走到奎屿,大约半个小时。岛上有石屋,村民们在岛屿培育紫菜。

林志坚介绍,奎霞村西区和中区之间那条小溪,是一条芸沟,村里人称为“港仔墘”,也是港口的意思,涨大潮时,海水涌进来,带来招潮蟹,还有鱼类洄游进来产卵,如今这条小溪淤泥不时可见招潮蟹的活动痕迹。而下海路曾有两个古码头,海船载着货物进港,可以从涵洞口沿着芸沟运到奎霞古街,上岸即可交易。奎霞村如今还有盐田、盐仓、码头遗址旧迹,古街商铺,印证古港繁荣。

165412ng7pzc87te984fi8.jpeg

如今多处渔业养殖塘原为晒盐场,清朝时“围仔盐”也是奎霞先民谋生的主要形式。(杨玙峻/航拍)

望海谋生

出洋拼搏400年

奎霞村属于石井古港海岸线沿线,石井港曾为闽南主要贸易口岸之一,宋设“石井镇”置“巡检司”,为海防前沿要塞。尽管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古时受生产力制约,后又逢时局动荡,生活困苦之际,奎霞先民望海谋生,形成了悠久的出洋传统。

165412d2pyqcjuxqn9n656.jpeg

奎霞人望海谋生(林天祝/摄)

村居门楣匾额醒目的“九牧传芳”、“西河衍派”诉说家族来源,告诉人们,奎霞村是一姓林村。据介绍,奎霞开基祖旻斋于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自仙游迁居奎霞,为纪念宋朝,以“汴京”即“东京”作为村名,俗称“庵下”,后易名“奎霞”。这个临海一姓林村,立族至今,历经770年,传衍28世。

165412oi96iaiiootxo2j1.jpeg

奎霞村宗祠(戴仲达/摄)

明朝末年,盐税苛刻,盐田荒废,奎霞乡亲生计无着,被迫漂洋谋生。据《奎霞林氏宗谱》记载,明万历年间奎霞13世祖庭㷍公出洋吕宋(菲律宾)经商,距今近400年。

清初海禁以及清末时局动荡,奎霞人亲帮亲、邻帮邻,携手结伴去南洋,努力奋进,辛苦累积,后转入经商和办企业,华侨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从海洋走向世界,繁衍生息,经过整整14代奎霞人的拼搏,现如今,奎霞村三千余人口,侨属达九成,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及台港澳同胞一万五千多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奎霞海外游子回归故乡开枝散叶,一部分是中菲混血儿。

165413vrdz0w88dpd0izp0.jpeg

林氏大宗祠面朝大海(戴仲达/摄)

饮水思源

古厝洋楼留乡愁

165413ywz3brqqzpo4oo4g.jpeg

奎霞建筑群跨越地理的海洋,也跨越时间的海洋(黄艺芬/摄)

165413m5y2jr5zz312ryhy.jpeg

建房标注村庄地理位置

在海外事业有成后,奎霞侨亲们不断回乡置田建宅,陆续寄回大量资金甚至通过海路直接把建材运到村里,兴建古厝洋楼。

每一幢老楼都有着清晰可辨的历史风格:清末古大厝气势辉煌,见证第一代南洋华侨的打拼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各式西洋楼,土木石混搭着钢筋水泥,乃至金属材料、釉面砖,“洋身子中式帽”,融合闽南建筑工艺与南洋建筑风格,体现了中西融合的思维方式。

165413v4ykx6vnmn6ifmmm.jpeg

左侧泉胜楼(建于1933年),位于奎霞村西区,乡村道路原是一条芸沟,村里人称为“港仔墘”,村民说,海船载着南洋建筑材料由此入村。右侧为春晖楼(建于1949年)。(戴仲达/摄)

165414bogl7v9lw9v9owjh.jpeg

“慰萱楼”(戴仲达/摄)

165414kcc9j81jkym1b7ff.jpeg

建筑工艺精美(戴仲达/摄)

165414l440uq1i40h9tj1h.jpeg

女儿墙装饰图案刻有南洋水果(黄艺芬/摄)

此外,奎霞建筑群也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质大厝”以菲律宾华侨糖王取名;“慰萱楼”为改善母亲居住环境而兴建;“柳姑楼”为纪念祖母而命名;“东婆楼”为女主人居住而建;“泉胜楼”以兄弟之长子署名……每栋建筑还留下众多名人墨客题词,有清朝状元吴鲁题词两处,清代进士及秀才题字多处,有时任国民党前主席林森题词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文物研究价值。

165415mirh6bzolzfp6wtw.jpeg

融入了西方建筑材料、风格,又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戴仲达/摄)

165415pwbshb4cfs2ffuu4.jpeg

建筑群保留珍贵的家风家训。(奎霞村村委会供图)

165415lh8h2j46m1y22jd2.jpeg

“柳姑楼”为纪念祖母而命名,榕树与房合为一体,游子难忘家乡。(黄艺芬/摄)

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许建军每次来到奎霞村,都被这一建筑群所倾倒。他认为,无论是闽南官式红砖古厝、还是番仔楼、石头钢筋混凝土建筑,无一例外都选材讲究、装饰豪华、风格迥异,这些建筑充分反映了清代、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闽南建筑精湛的工艺,同时巧妙将家风家训、处世之道等传统文化融入其间,使奎霞建筑群更具特色,构成一幅壮丽的闽南临海侨乡华侨建筑大观园景观。此外,奎霞建筑群不仅拥有精美绝伦的女儿墙外,与众不同在于建筑顶部设置凉亭,这些凉亭既是通向楼顶露台的梯间,适宜居高乘凉赏海景,是奎霞建筑群的标志景观。

165415qulsu88ulnxlqf9g.jpeg

洋楼顶部建设凉亭,是奎霞建筑群景观标志。(戴仲达/摄)

165415mib9iy8cmyqmavk7.jpeg

洋楼顶部建设凉亭,是奎霞建筑群景观标志。(戴仲达/摄)

南安市博物馆馆长曾文国认为,奎霞建筑群不仅具备珍贵的文物价值,更是研究华侨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奎霞建筑群大多数建筑涉及了奎霞乡亲下南洋、抗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等不同时期的故事,极具传奇色彩,是一部完整的闽南沿海民众的奋斗史,对研究清代至新中国初期闽南文化、华侨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与独特的艺术价值,体现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文字 黄艺芬

视频 杨玙峻 陈晓坤

海报 吴煊


责任编辑:黄冬虹

来源:泉州网

473

主题

447

回帖

0

好友

高级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166663
石币
2226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69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9-8-31
发表于 2023-12-6 10: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应该开发旅游像梧林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